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李晓,杨冬彩 谢英豪

(河南省南阳豫西协和医院;河南南阳474500)

【摘要】目的 讨论研究血浆D-二聚体用于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与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于我院参与体检检测报告提示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对150例研究人员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后再与彩色多普勒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组中100名疑似DVT患者中有82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界值82名检测结果高于临界值的患者进一步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后证实79例为DVT。观察组D-二具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筛检价值,具有检测方法简便,检验结果得出快,费用实惠等优势;同时,该项指标能够及时反应机体内血液凝固程度,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可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意义与影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尤其是周围型DVT具有早期发病隐匿,病情严重,病势变化快等特点,同时又极易引发肺动脉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且治疗较为困难,因此,今早对DVT进行确诊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DVT的诊断价值目前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但由于该方法检查时间较长,费用相对昂贵易导致部分患者不能获得及时的诊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治疗与预后。D-二聚体是指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存在说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与溶解甚至纤溶亢进的存在,是反应人体内血液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类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筛查当中[1]。本研究为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的意义与影响,特选取100例疑似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50例健康人员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疑似DVT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观察组。包括男52例,女48例;年龄40-56岁,平均(48.2±8.3)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牙痛,皮肤可见暗红色或青紫色且活动能力受限;双侧膝关节上、下15cm处周径差分别为(8.14±3.2)cm,(4.1±2.0)cm。排除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及急性淋巴管炎患者;排除小腿损伤性血肿及小腿纤维组织炎症等患者[2]。将同期于我院体检结果为健康的50名人员作为对照组,包括男51例,女49例;年龄41-55岁,平均(48.5±8.0)岁。150名实验人员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150名实验人员均于清晨6:00抽取空腹静脉血2-5ml置于试管当中并以每分钟3000转的转速进行10分钟离心,将血浆分离。之后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D-二聚体进行测定,使用的试剂盒为配套试剂盒,整个检测过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阳性临界值为D-二聚体浓度>500μg/L。之后使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所有人员进行下肢超声检查,探头频率设定在5-7.5MHZ之间;嘱患者取仰卧位及俯卧位,对其股、腘、胫浅静脉、胫后静脉、大小隐静脉的血管壁及血管内膜进行密切观察[3]。对其内膜光滑程度、腔内结构及血管径大小、血流充盈情况进行观察,对病变发生位置、血栓大小及形态进行记录。

1.3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实验人员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记录。对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进行统计并做好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结果,χ2检验;(x±s)表示计量资料结果,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预测情况 研究组中100名疑似DVT患者中有82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界值;其余18例血浆D-二具体水平低于临界点因此排除DVT。82名检测结果高于临界值的患者进一步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后证实79例为DVT。50名健康人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临界点。观察组D-二具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4.讨论

DVT是目前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今早对疾病作出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及促进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临床已将下肢静脉造影作为诊断DVT的金标准,但由于该方法对人体造成一定创伤,严重时甚至加重血栓;部分患者由于注射造影剂而进一步出现其他反应等,因此在应用上受到一定局限[4]。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水解后的降解产物,发生DVT的患者由于机体的凝血先容系统发生异常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可通过血浆D-二聚体将先容系统功能状态较好的进行反映。研究人员于2003年对1000名疑似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病分组后,一组仅进行超声检查,另一组检测完D-二聚体水平后当该指标正常且发病率较大时在进行超声检测,结果尽有不超过0.5%的D-二聚体水平正常患者最终发展为DVT,提示这一指标检测阴性且发病率较低的人群可不进行超声检测直接排除血栓形成的可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许多文献报道结果一致,说明当DVT形成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上升,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同时也说明这一指标的检测对判断DVT形成具有其实际作用。同时,对该指标进行检测目前已被临床作为血栓性疾病的首选筛查排除指标,当临床怀疑DVT发生时,若该指标检测结果正常则可完全排除DVT的可能,从而避免了患者进行静脉造影检查带来的痛苦及危险。近年来循证医学指出,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合患者实际临床表现对排除DV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由于骨折、肿瘤等原因也可导致这一指标水平的升高,因此导致D-二聚体对DVT诊断特异性不高而仅用于对DVT的排除诊断[5]。对于发生DVT的患者再进行溶栓治疗过程中也可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二具体水平一次更好的使用药物判定溶栓效果。

综上所述,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筛检价值,具有检测方法简便;同时,该项指标能够及时反应机体内血液凝固程度,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可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延伟. 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过程中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

[2]朱兵,田广磊,戈小虎. 血浆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07):668-671.

[3]李顺群.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4):22-23. [

[4]张俊. 血浆D-二聚体在老年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06):23-24.

[5]郭志英,栗平,张淑珍.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02):132-134.

论文作者:李晓,杨冬彩 谢英豪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李晓,杨冬彩 谢英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