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科技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国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
一、高科技农业的特征
所谓高科技农业,就是用最新的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它是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其总体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其具体特征表现为“五高一低一强”,即产量高、品质高、安全性高、价值高、效益高、消耗低,竞争力强。第一,产量高。高科技农业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能改变动植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其生产能力,其产量与常规农业相比,能大幅度地增加和提高。第二,品质高。传统农业或常规农业由于粗放经营,产品质量档次低,而高科技农业利用杂交技术、遗传转基因技术等使不同动植物优势进行组合,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第三,安全性高。安全、营养、保健是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对食物提出的新的要求。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石油农业”靠施用有机化肥和农药,虽然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同时也污染了农产品,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于是人们强烈呼唤着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农业,能够利用生物特性,通过生物制剂达到增加动植物营养和防治动植物病虫害的目的,确保食物的安全、营养和保健。第四,价值高。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内含有更多的知识、技术,而知识、技术较资本、劳动、土地而言,具有更高的价值;此外,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升值、增值。因此,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比传统农业或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第五,消耗低。高科技农业通过技术、知识的投入,以技术、知识替代资本、人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就可以减少土地的使用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耗和活劳动的投入,缓解了人地矛盾,减轻了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最终降低农产品的成本。第六,效益高。一是经济效益高,高科技农业由于在同样的土地上能够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更多的产出,并且品质更加优良,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高,一方面,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安全、营养,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能够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使农业自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使农业这一国民的基础扎实稳固,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三是生态效益高。高科技农业通过生物技术,能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科技农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三者的最大化。第七,竞争力强。农业原本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高科技农业,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产量高,品质优,价值高,成本低,效益好,因而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地提高和增强,农业弱质和比较利益低将成为历史。
二、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各级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性,并且把它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农业人口多,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业要上新台阶,首先最根本的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农业,树立科技兴农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21世纪,如果不树立用高科技发展农业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观念上,那么我国的农业就很难进步和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在思想上要时刻敲响警钟,要牢记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9 月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我国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号召,重视发展高科技农业。
(二)政府要制订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和实施规划 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必须了解目前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为此,政府应组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收集世界农业科技信息,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科技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制订适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计划与实施规划。计划与规划中应该明确,我国发展高科技农业的目标、重点和步骤,从而能够为我国全面实施高科技农业战略描绘一个蓝图,为各地发展高科技农业提供指导。以湖南省为例,根据湖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指导思想以及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现在开始,全省应用高新技术发展粮食、棉桑麻、油料、水果,茶叶、烟草、蔬菜、生猪、草食牲畜、水产养殖、家禽、庭院经济等十二大开发工程。如何运用高科技搞好这十二大开发工程,这是规划的重点。其中湖南省的稻谷、生猪、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一,但其商品率和优质品率却相对较低,因此这三者应是湖南省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中之重。
(三)政府要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并制订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增加对高科技农业的投入 农业中的高新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科研院、校、所,农业科研院、校、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国农业科研人员通过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许多的科研成果,但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科研对资金的需求,从而使农业科研人员普遍感到科研经费不足,结果使得我国近年来的农业科研成果增长缓慢,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较少。农业科研院、校、所经费不足,正常的科研活动难以维持,发展高科技农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有投入,才有产出;有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目前来说,农业科技还是一个公共产品,理所当然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大农业科研尤其是农业高科技的投入。农业科研投入的比例应高于上年的农业增长速度,并且要法律化、制度化。此外,为了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政府还应制订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一些大型工商企业和农业企业以及外商和个人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一种农业科研投入保障机制。
(四)农业科研院、校、所应加强协作,组织力量对发展我国高科技农业有突破性影响的高、精、尖技术进行重点攻关 具体从湖南的情况来说,长沙市马坡岭到东湖这一带,是湖南省农业科研院、校、所的集中区,聚集了湖南省农业科研的精英。这一带有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长沙农校、湖南省农机校,去年又成立了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这一地区虽然是湖南省农业科研的“硅谷”,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结果不能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的整体效应和群体效应。要使湖南省农业科研有新的突破,还需依靠这一地区的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和科研设施优势,关键还在于政府要出面,加强各单位的联系与协作,集中这一地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农业高科技进行重点攻关,争取尽快出一批高、精、尖农业科技成果,以满足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需要。可以预见,这一地区农业科研院、校、所密切协作攻关之时,必将是农业科技成果倍出之日,也是湖南省农业腾飞之日。
(五)要明确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点技术 今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增加产量,改进品质,保证食物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要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要着眼于世界与未来的发展,要有高起点。因此,今后我国农业应重点研究、推广、应用的技术有:(1)农业生物技术,即运用生物遗传潜力, 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技术。(3)科学的耕作与栽培技术。(4)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技术。(5)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6)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技术,等等。
(六)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2%,与世界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还只停留在实验室,或躺在档案室,或只是“职称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费和损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多种原因,既有成果本身的原因,也有推广体制的原因,还有推广经费不足和农民素质不高、缺乏积极性等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相分离,研究者、推广者与应用者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科研成果的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即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要发展我省的高科技农业,就必须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农业的高科技化。首先,科研机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研究项目,不能盲目地研究。其次,科研推广部门要紧密配合研究机构及时把适用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生产经营。再次,农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接纳新科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政府一方面要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协调农业科研、推广、应用三者的关系与利益。为了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科研院、校、所可以组建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公司。如湖南省农科院的蔬菜研究所,通过科研开发与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自身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科研开发与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此外,在探索科技推广模式方面,湖南农业大学的作法值得借鉴:湖南农大由校科技处和职教学院牵头,与下面各县(市)的职业中学建立固定的联系,定期派教学科研人员直接将最新的农业科技传授给职业高中的学生,职业高中的学生掌握技术后,一方面将技术马上运用到本家庭的农业生产上,另一方面又向所在的村、组农户传授技术。这种农业院校+职中+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很直接,成本小,见效快而明显。鉴于此,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都应设立几个固定的科技推广点,分片包干。为了调动推广者的积极性,政府可根据其推广的效益进行适当的奖励,形成一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