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
【摘要】目的:对老年科临床应用高危药物的安全管理对策进行探究分析。方法:观察组为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老年科病室对高危药物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包括患者23872例;参照组则为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老年科病室对高危药物采取常规管理,包括患者22956例。对两组高危药物管理中缺陷的发生率、错输率、错发率以及护理人员安全管理考核成绩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高危药物管理缺陷发生率与参照组相较明显更低,且观察组的安全管理考核得分明显更高,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高危药物的错发率及错输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科患者实施高危药物护理安全管理,不仅提升了护理人员对于高危药物的认识及对其的风险意识,还使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各种风险明显下降,从而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老年科;高危药物;安全管理对策
临床治疗中采用高危药物一旦出现错误会使得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高危药物若不能妥善管理或使用中出现错误都会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严重者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对于高危药物的使用在临床中通常都较为注意,因而较少出现使用错误,但一旦出现出现错误则后果难以控制[1]。高危药物的使用与医疗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旦发生错误会严重影响医疗水平,因而为确保高危药物的及时使用,科室中应适量增多备用的高危药物,并通过组织学习考核不断提升护理人员对于高危药物的认识及管理能力,以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护航。本文特展开对老年科临床应用高危药物的安全管理对策的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老年科病室对高危药物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包括患者23872例;参照组则为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老年科病室对高危药物采取常规管理,包括患者22956例。我科室共有护理人员64名,其中仅有1名男性护理人员,年龄介于21-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2.8)岁,参加工作时间0.5-24年,平均参与工作(6.5±1.7)年,其中包括主管护师10名,护师35名,护士19名。
1.2方法[2]
1.2.1 老年科高危药物种类
根据实际状况,对病室内药物依照胰岛素、化疗药、易过敏药物、镇痛药、肝素、心血管系统药物、降糖药等进行分类。
1.2.2 开展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确保高危药品使用安全的关键。因此,应当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高危药物的种类与划分、病理学常识、药品剂量控制、不良反应等。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可以及时发现用药安全问题。
1.2.3 制定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所在科室应当把高危药物的相关知识和用法用量编撰成手册,并放置于护理站,便于护理人员方便查阅,从而有效提高用药安全。通过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确定高危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稀释浓度,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在用药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用药观察,确保能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此外,针对泵入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用药安全。
1.2.4 完善高危药物管理
针对高危药物应当进行分类存放和使用,在特定地点应当设置统一的高危药品区,特殊药品应该加锁保存,并且根据药品特点进行冷藏放置,并设置明显的标志。此外,针对高危药品有效期,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应当安排专人定期对高危药品进行检查,并且施行双人核对政策。还应当严格落实腕带制度,便于对患者的识别,防止用药错误,降低高危药品的使用风险。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高危药物管理中缺陷的发生率、错输率、错发率以及护理人员安全管理考核成绩进行观察比较;护理人员安全管理考核主要包括临床中对高危药物防护干预、高危药知识干预以及环境物质干预等三部分,总分共计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的各项数据资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两组组间的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高危药物管理缺陷发生率和安全管理考核得分的对比
观察组高危药物管理缺陷发生率与参照组相较明显更低,且观察组的安全管理考核得分明显更高,差异均十分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高危药物管理缺陷发生率和安全管理考核得分的对比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老年科高危药物的主要导致因素如下[3]:(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对于高危药物的危险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有关知识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往往无法处理医师开具的不合理药方,导致用药剂量和滴速控制不准确,影响治疗效果。由于医师和护理人员沟通不顺畅,无法有效识别处方等原因,导致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问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导致用药剂量错误。同时,由于年轻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导致其对于高危药物的危险性认识不到位,加重了危险后果的产生。(2)患者因素。患者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私自增加或者减少用药剂量,包括错用或者滥用药物,影响了药物疗效。(3)用药管理不规范。药物存放的位置不够合理,不能做到分类摆放。同时,相同或相近名称的名称不应在同一柜子内摆放以避免混淆。此外,在用药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包括双人核对制度,患者有效识别方案,用药操作规程等方面。由于病房设置缺陷,导致高危药物不能单独摆放,未按照规定顺序摆放且不同批次药物混合放置;医嘱剂量缺乏核查和登记制度。加剧了造成各种医疗事故的风险。(4)国内现阶段针对高危药物尚未出台统一的药物目录,仍然在沿用国外的药品目录。此外,由于前沿性的知识更新缓慢,部分医疗机构针对高危药物只进行简单的划分,缺乏有效的分类管理,导致对于高危药物的实际库存无法进行详细的统计。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施行高危药品护理安全管理后,高危药物的缺陷发生率、错发率及错输率等均有了显著改善。同时,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用药错误是临床中引发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在施行相关管理制度之后,不仅提升了护理人员对于高危药物的认识及对其的风险意识,还使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各种风险明显下降,从而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文文.高危药物在老年科临床使用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0):72-73.
[2]梁雪茵,魏理,罗红英.应用PDCA循环实现我院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41-143.
[3]赵雅莉.高危药物在老年科临床使用中的安全管理策略[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2):115-117.
论文作者:廖广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3
标签:药物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药品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