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视阈下的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工作论文,群众论文,能力论文,大学生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5;D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13)02-0082-0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这寄托了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栋梁,注重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的提升,对加强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释义
正确理解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首先必须厘清群众、群众工作、群众工作能力的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群众有广义、狭义的不同解释,广义是指人民或人民大众;狭义是指未加入党团组织的人,是干部与群众的区别;本文所指的群众是广义的,包括所有大学生在内的人民大众。[1]大学生群众工作,指在高校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下,学生骨干积极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化解矛盾、解决困难、联络感情、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各种行为和工作范畴,同时,也包括普通大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助行为以及大学生在其他群众中开展的有益工作。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能力,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能力,依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等,通俗地说,群众工作能力就是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不仅有助于和谐校园建设,而且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
二、群众工作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内在联系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社会普遍认可的大学生能力素质通常包括:较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较宽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显而易见,群众工作能力尚未成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显性要素。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与上述各种能力素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述为:其他能力既是群众工作能力的基础,也是群众工作能力的应有之意;群众工作能力几乎包含了大学生常见能力素质的全部内涵,是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最高境界,可视为大学生的“第一能力”。[2]
三、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在理论研究界,关于“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与水平”的话题颇受关注,围绕“提升大学生党员群众工作能力与水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见诸报端,而针对“提升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的研究报道尚无迹可寻。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群众工作和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缺乏储备。
为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群众工作的认识及其群众工作能力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扬州某综合性大学的大一至大四本科生,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7份,回收率为96.3%;实际有效答卷为334份,有效率为95.4%。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大学生的群众工作意识较薄弱
长期以来,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群众工作意识普遍较薄弱。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虽然很多,但是尚无群众工作能力方面的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群众工作是党、政府和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无关。抽样调查中,75.1%的大学生选择了“群众工作与我无关”,63.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中的群众工作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党员们的事”,58.8%的大学生表示“我对群众工作不感兴趣”,34.7%的大学生认为“工作后,走上领导岗位再学做群众工作也不迟”。以上分析可见,多数大学生认为群众工作与自己无关,群众工作属于他人或未来。
2.大学生对群众工作经历含糊不清
65.9%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做过群众工作的经历”,22.8%认为“对群众工作的具体范围不太清楚,所以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做过群众工作”,6.7%认为“自己有过群众工作经历”。对大学生而言,不清楚“群众工作具体指什么”,自然对自己有无群众工作经历含糊不清。事实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具有群众工作经历的,只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
3.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明显不平衡
根据群众工作能力高低,大学生群体可分为两个阵营:学生骨干、党员,以及普通大学生。与“马太效应”揭示的规律如出一辙,前者在大学校园里协助老师扮演管理、服务和监督者的职能,积极开展着群众工作,明显提升能力;相反,后者群众工作锻炼机会少,能力提升不明显。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点:一是我国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对提升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的认识明显不够,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的义务教育,使学生在接触群众、培养群众感情、参与群众工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三是高校共青团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群众工作方面,还需要有效措施的进一步跟进。
四、提高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的紧迫性
1.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代大学生必然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当中的相当一批人将走上各级管理和领导岗位,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握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走向,肩负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管理中面临巨大挑战
根据当前形势可以预见,大学生在参与未来社会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客观要求社会管理者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随着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三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要求管理者必须顺应民意、汇集智慧、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四是随着干部年轻化步伐的加快,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活力也进一步增强,但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的长期历练,这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隐忧”。
3.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培育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关联
做好群众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党能不能执好政,关键在于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支持不支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深化,冲突和矛盾也日益增多。这些矛盾和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党的执政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把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突出问题和重点工作来抓。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不仅要从目前的各级领导干部抓起,而且要以未雨绸缪的策略,从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苗子抓起,确保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心系群众,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贡献正能量。
五、高校共青团奏响“三部曲”助力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提升
胡锦涛同志指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来做。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都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开展群众工作。”[3]高校共青团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青年人才的重任,提升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高校共青团应结合工作实际和大学生特点,从舆论引航、思想意识构建、举措实施等三个层面,建立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培育机制,使“第一能力”培育尽早步入运行轨道。
1.舆论引航:促使大学生“第一能力”成共识
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是大学生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其水平高低不仅关系国家社稷,也关系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群众工作能力无疑应成为大学生的“第一能力”,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三方面应尽快达成共识。高校共青团应发挥舆论引航的作用,通过思想引领、媒体宣传、机制构建、活动推进等多种方式,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宣传大学生参与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努力提升“第一能力”。
2.意识跟进:政治素养、群众观念、个人价值观之正能量的耦合
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群众工作能力,首先要从意识层面抓起,高校共青团要引导大学生在政治素养、群众观念、个人价值观念三方面形成有利于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正能量,进而促进正能量的耦合。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关键性的素质。大学生只有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才能在未来社会管理中,做好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群众观念是大学生能否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群众工作能力的思想认识基础。仁人志士自古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共青团组织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主动了解群众,培养群众感情,学会群众语言,全面增强群众意识。个人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要引导大学生将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心理倾向逐渐内化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提高参与群众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牢固树立以群众福祉为核心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只有实现政治素养、群众观念和个人价值观三方面正能量的交叉融合,才能在大学生的意识层面形成群众工作倾向性和主动性,为“第一能力”的培育奠定基础。
3.多举并进:全方位实施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培育行动
“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有热情,但同时又要掌握必要的工作本领。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因此,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不够,必须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4]
成功培育一名大学生,受益者少则数十人,多则数万亿;成功培育大学生群体,受益者必定是整个民族乃至世界。洛伦兹“蝴蝶效应”形象地说明了,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由此可见,全力实施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培育行动是功在千秋之举。
(1)实施大学生全员锻炼行动。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培育,要力争做到全面覆盖。一方面,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提升他们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就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未来政府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并迅速成长为引领者或中坚力量,他们对群众工作的基本认识、群众工作经历和能力,可以汇集成一股超越社会公德的巨大正能力,积极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共青团应明确要求,每名大学生都要参与至少两种以上形式的群众工作锻炼,如参加公益性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身边有需要的同学或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深入社会基层调研并撰写民生调查报告等等。依据“拍球效应”原理,在合理范围内,对大学生严要求高标准,他们承受的压力越大,潜能发挥就越充分。
(2)实施大学生骨干“星火燎原”行动。大学生群众组织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魅力十足的舞台。共青团组织不仅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群众组织在传统领域的作用发挥,而且,要尽量避免大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在群众工作能力锻炼机会方面的“马太效应”。要通过舆论引导、明确目标、培训教育、激励考核,让学生骨干的群众工作行动在广大学生中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催生示范效应,鼓励学生骨干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成长。[5]
(3)实施大学生互助行动。共青团组织要充分挖掘大学校园的潜在群众工作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学间的互助活动。大学生互助,泛指大学生之间的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等相互帮助的活动。大学生互助实质上是同伴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亲社会行为理论学者巴特森、社会学习理论学家班杜拉等都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的存在离不开互助,同时,互助又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存在的状态。根据大学生互助团体中受助者的特点和需求,可分为:学业互助、习惯互助、心理互助、适应互助、特别互助等五个模式。这种群众工作能力培育的方式,不仅能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提高,而且可以神奇般地催生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锻炼中的“共生效应”,促使能力锻炼的层面更广、程度更深、效果更好。[6]
(4)实施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评价激励行动。评价和激励,是沿着特定目的、向着预设目标、巩固和提升效果的必要手段。共青团组织要完善政策引领机制,将大学生群众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群众工作态度、经历及其效果与团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相结合,与“推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要注重建立典型选树机制,包括设立“最受同学欢迎的大学生”、“我最感恩的大学生”、“热心服务之星”、“身边的小雷锋”等评选项目,让大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群众工作积极、工作效果好的学生评选出来,并通过宣传学习、事迹报告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学生参加群众工作的自发性和习惯性。
当然,高校共青团在实施大学生群众工作能力培育行动,练就大学生“第一能力”的同时,还应重点把握好实践锻炼活动的度与量,重点关注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大学生群体的能力锻炼,努力实现大学生在观念培育、习惯养成、能力提升、专业学习、身心锻炼等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着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