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内涵解读与主体选择_生态环境论文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内涵解读与主体选择_生态环境论文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内涵阐释与主体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内涵论文,主体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3)04-0048-04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城市绿色低碳经济模式,加快城市绿色转型,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城市努力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加快城市绿色转型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一、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阐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转型是事物因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运动形式和状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变换过程。学术界目前对转型概念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阶段转型、增长方式转型、发展转型。转型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课题,城市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就需要从产业结构到城市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转型。[2]城市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转变,而是多方面转变的系统工程,影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方面,涉及企业、产业、政府等多层次。城市转型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促进城市的全面改善与发展的系统调整与战略革新。但问题的根本是,如何转型?向哪个方向转型,如谁来实现转型成为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的关键和重点。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城市遭遇资源能源瓶颈性制约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现实,中国城市转型应以绿色发展为重要方向,也可称之为城市的绿色转型。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起步晚,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处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煤炭主导型的能源结构引发比较严重和高碳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之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刚性需求大、低碳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压力。[3]绿色转型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以绿色管理、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改造、绿色建设为关键和动力,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型模式选择与战略决策。有学者认为,绿色转型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产业构成方式、政府监管手段,实现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和政府绿色监管,使传统黑色经济转化为绿色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模式。[4]胡鞍钢指出:所谓绿色发展之路,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ohn Knott of Charleston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回归一种结合新技术,对气候、地理、文化影响良好的发展方式”。城市绿色转型有赖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生产率和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效率的同步提高,有赖于城市发展的绿色战略、绿色规划、绿色创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实施和运行,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消耗相脱钩,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同步提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色转型是以绿色技术创新、城市绿色建设为重要内容。城市转型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①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围绕绿色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依托绿色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构建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城市。②以循环经济为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资源-产品-废物再利用”为基本模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无废物排放,在城市区域形成生态的产业体系,即企业与企业之间构成比较完整的食物链,促进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产业生态系统依托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等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低投入、低资源消耗、低碳排放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这些低碳绿色产业发展直接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需求,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有效促进城市绿色发展。④建立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等规划,降低碳排放,助推城市绿色建设。同时从城市规划的战略高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高度统一,即城市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至上,不能仅仅考虑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规划和战略布局上考虑均衡化、生态化、低碳化、宜居化发展,从规划层面减少建筑、产业、人口、交通等过分集中和拥堵,进而促进中国城市和谐、绿色、低碳、宜居发展。⑤加强城市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为所有城市常住人口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城市发展成果能够共享,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宜居,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⑥城市绿色发展还包括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城市森林、城市园林、植树造林等,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城市绿化美化、空中花园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二、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主体选择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谁来推动绿色转型?主体是哪些?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关键。城市绿色转型的主体是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决策者、实施者、参与者、服务者等。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主体选择主要包括政府规划引导、产业界响应、企业自主行动、中介组织服务、社会群众参与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是城市绿色转型的主导力量

在主体选择中,政府从代表公共利益、促进城市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承担着重要的战略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扶持、市场行为监管、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职能与职责,城市绿色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方向性引导作用。城市绿色转型要求政府不仅在经济管理层面实现职能转变,而且要求契合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多维度的价值要求,注重城市治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政府应该加强战略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重视城市环境改善和绿色空间的形成。在现代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下,政府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在战略规划和目标制定方面,体现城市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等多维度的战略要求,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性瓶颈问题,即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背离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约束要求。其次,在城市绿色转型中,政府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和监管者,更重要的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局内人”,政府职能转变中需要加强对政府自身的低碳、绿色、生态发展的约束,要求对城市发展的各因素与主体进行有效的绿色监管,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和明确的节能减排奖惩办法,确保城市绿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要树立低碳绿色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最大限度的杜绝办公浪费,营造出廉洁高效的绿色政务环境和内外兼顾的绿色监管体制。[5]

(二)产业定位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关键载体

城市转型和绿色发展作为关键的是主导性产业的定位和布局。在现代城市绿色转型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定位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主导产业方向区别传统单一性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强调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生态发展。城市转型围绕的是绿色、低碳、生态的主导产业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生态效益为重要任务。现代城市绿色转型是从多维度、多元化的方向考虑,不仅要考虑地方经济特征、资源禀赋,同时要考虑城市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强调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强调技术提升与环境改造的高度融合。当然也要考虑城市绿色转型的循序渐进、切实实情的基本要求。主导产业的定位也强调对新兴高新技术、服务业等产业的培育和壮大,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和第三产业占据主体地位的国际趋势,应该将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低碳、节能、生态的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城市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在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和资源型产业转型与调整。

(三)企业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基础力量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和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要求,企业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必须加快转型和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是全方位的,但重点和难点应在企业。[6]企业是最基础的城市转型主体,企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也关乎整个城市的转型发展效益和质量。企业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和全球气候变化约束下,必须面对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与创新发展。企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面向绿色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即实现绿色低碳创新为重要方向和基本要求。在绿色发展的转型要求下,企业应发挥绿色低碳创新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主动响应和积极参与到城市转型的行动中,通过企业低碳创新与绿色转型适应城市转型方向,进而促进城市绿色转型,特别在绿色经济、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四)科研院所是城市绿色转型的知识源泉

科研院所包括高校和各种研究院、研究所,作为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视知识源泉,特别是面向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研发活动有效促进城市转型和绿色发展水平。科研院所通过向政府部门提供绿色发展方面的决策咨询、政策建议,为城市绿色转型的战略方向确定和规划制定提供最为直接有效的知识供给,同时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低碳知识生产、低碳技术研发,与企业合作开展重大低碳技术攻关,提高城市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为企业低碳创新能力地提升、低碳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因此科研院所在城市绿色转型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库、智囊团的战略支撑作用。城市绿色转型应该充分发挥各类型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低碳技术人才培养、低碳技术研发,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重要的知识、理念、人才、技术、信息等输入和供给,提升整个城市的绿色发展品位和技术水平。

(五)中介组织是城市绿色转型的桥梁媒介

相对科研院所而言,中介组织服务则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各种技术、信息、知识的中介服务功能,发挥知识桥梁作用。中介服务机构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开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鉴定等业务,沟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低碳技术及信息流动,实现技术创新各要素间的有效互动的服务体系。[7]中介服务机构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信息和服务活动,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知识桥梁,主要包括为低碳创新服务或低碳产业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六)社会群众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坚强堡垒

在传统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转型中忽视了社会群众的利益和力量,一方面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通过强拆迁等手段侵蚀和掠夺部分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表现为没有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转型的过程之中。我们认为,社会群众是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在城市绿色转型中既是受益者也是积极推动者,既是服务对象也是服务主人。鼓励和倡导社会群众参与城市转型建设与绿色发展,有利于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高城市绿色转型的效益和效果。一方面,社会群众关注和关心自身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效益增进,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直接推动者和支持者。倡导和支持环境保护、低碳绿色发展已经是社会群众的共识,需要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积极参与到城市绿色转型当中来。另一方面,社会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城市绿色转型的中坚力量,群众的知识和智慧促进城市绿色转型的技术提升、人才服务和信息供给,能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持力量。社会群众参与在城市绿色转型中具有不可替代和忽视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三、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对策选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加强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城市绿色转型和低碳生态发展的战略思维。基于以上对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主体选择研究,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社会群众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促进城市绿色转型,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充分整合与积极发挥这些主体的力量和作用,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在政府层面,要加强政府规划引导,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绿色低碳政策保障。政府应该制定城市绿色发展规划,履行城市环境改善、绿色发展的基本职能。从宏观的视野进行战略决策和规划,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产业规划、政策选择、制度安排等多个方面注重低碳、注重节能、注重减排。[8]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政策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基础、资源能源投入、环境治理、区域文化等特色,加强绿色发展政策供给,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绿色转型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促进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避免资源要素、人口、交通、产业等在核心城区或局部区域的过分集中和集聚,引发和加大区域差距。城市政府要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用于支撑绿色产业项目、环保项目、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发展,在减排过程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绿色转型。

在产业层面,要加快绿色产业布局,构建低碳型主导产业及其集群。第一,要制定和完善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产业投入,采取扶持政策,建立绿色环保专项基金,对绿色产业项目进行奖励,加快绿色环保设备的折旧和更新。第二,要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与产业垄断,让绿色低碳产品在市场上自由竞争,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要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提高绿色产品质量,打造绿色产业品牌,提高绿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第三,以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为基本的产业结构特征,加强结构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促进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绿色产业结构效益。加快绿色产业布局,还要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黑色能源和黑色产业的依赖,减少传统石化能源消耗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促进中国城市绿色转型。

在企业层面,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绿色环保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绿色技术项目研发,建立城市绿色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绿色转型应加快建立企业绿色创新、清洁生产、绿色运营等制度体系,强调以城市绿色转型为方向和基本要求,以企业间绿色供应链的延伸为依托,以低碳高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低碳科技创新为动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绿色创新地位的确认与强化,能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导向和绿色营销,从而引导整个城市和社会的低碳市场建立,促进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由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在城市绿色转型中,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企业、优化绿色产品结构、建立低碳企业价值支撑,实现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推城市绿色转型。

在科研院所层面,要增加科研创新投入,鼓励科研院所低碳创新。在科研院所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投入资金,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重点支持科研院所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同时要鼓励科研院所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为企业和社会造就高素质的绿色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高水平的绿色低碳技术研究队伍。

在中介组织层面,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类中介组织,优化中介服务环境,提高中介组织绿色服务效益和质量。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类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为城市绿色科技与绿色经济结合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资源等服务。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流、技术经纪、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金融中介、物流系统、职业经营者市场等服务企业发展。培育面向城市绿色转型的会计、法律、成果评估、产权界定等中介服务组织,为城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绿色产品生产、绿色营销等提供完善的服务价值链。发展绿色环保类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采取多种传播渠道、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宣传绿色转型理念,提高绿色、低碳、生态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绿色转型、生态建设的决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活动,充分发挥监督、辅助、支持、协调等中介组织。

在社会群众层面,要吸引社会群众参与,培育绿色消费文化,营造城市绿色转型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增强城市绿色转型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第一,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群众参与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社会群众参与城市绿色生态建设和环保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保障群众在城市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群众参与绿色发展的决策制定。第二,要加强宣传,采取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绿色知识宣传,影响公众行为,培育城市绿色转型的社会文化氛围,倡导绿色环保、拒绝浪费、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使城市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方式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构建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绿色发展宣传机制。第三,鼓励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绿化美化建设,增加碳汇,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群众充分利用郊区荒地、城市空地、居住屋顶等进行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建设空中菜园等,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碳汇,促进建设中国绿色低碳城市,进而加快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

标签:;  ;  ;  ;  ;  ;  ;  ;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内涵解读与主体选择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