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研所 610072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和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按照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系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8例。系统组采取系统化的护理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并对比系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47例(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38例(79.17%),系统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系统化护理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类型,患者一旦发病,具有发病急促、病情进展快速等特点,将会在患病期间伴发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若未采取及时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临床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可达13%左右,目前,临床上通过采取急诊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及时开通患者的更是血管,进而促进心肌灌注功能的快速恢复,极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近几年来,临床上通过采取急诊介入治疗的同时,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和指导,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按照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系统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8例,本组患者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系统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57.15±11.52)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57.74±11.93)岁。各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临床资料经过对比和计算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系统组采取系统化的护理方案。①术前护理。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胸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伴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功能异常的症状,此时,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情绪,此时,患者所存在的应激反应容易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担,进而使得患者病情恶化。因此,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同时,告知患者有关介入治疗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而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如:急救药品以及急救设备等,协助患者完成常规检查,进而确保介入治疗的顺利完成;②术后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叮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12h以上,并且持续给予心电图以及血压的监测,快速给予补液处理,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进而促进造影剂的配出。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拔管处理,拔管前与患者进行交流,并且采用语言或者动作安慰患者,拔管后按压穿刺点30min,并观察穿刺点是否出血、渗液。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系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的观察项目具体包括:心率(HR)、QT离散度(QTd)以及校正后Q-T间期(QTc)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所研究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等临床数据,均需要使用SPSS21.0软件包予以统计学的核验,通过计算和对比各组见数据后,得出P<0.05,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系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比对
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47例(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38例(79.17%),卡方值=8.317,P值=0.004,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系统组和对照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比对
系统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伴随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加之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逐渐呈现年轻化的发生趋势。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病,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将会扩大心律失常的范围和心肌梗死的面积,进而加重患者的患病情况[3]。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严重时将会引发心力衰竭,甚至死亡[4]。本组研究显示,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47例(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38例(79.17%),系统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前,临床上通过及时纠正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采取急诊介入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疏通患者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而促进患者心肌灌注功能的快速恢复,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护理和指导,不仅能够稳定患者的心率水平,同时,还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急诊介入治疗和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邹梅平,刘嘉欣. 系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2):33-34.
[2]张瑜. 8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与体会[J]. 当代临床医刊,2016,29(2):2056-2057.
[3]曲艳红.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护理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3):162-163.
[4]徐荣元. 心电监测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3):194-194.
论文作者:胡帆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8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对照组论文; 急诊论文; 成功率论文; 系统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