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

刘鹏[1]2011年在《益糖康对STZ大鼠蛋白激酶C及钠离子通道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属于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是慢性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该病以手脚麻疼为主要表现,因此又称之为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末梢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早期即可出现。其发病特点是肢体感觉障碍对称性出现,一般下肢病变几率多于上肢,早期表现为感觉异常,而晚期疼以疼痛为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麻木、虫爬、蚁行、手足灼热或冰冷、触电感,甚至出现手套或袜样感等,也常伴有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另有一类表现是对称性的疼痛和感觉异常,疼痛以冷痛或灼痛为主,针刺样疼痛最为多见,疼痛程度剧烈甚至难以忍受,并且疼痛在夜间会加重。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组磷脂依赖性Ca2+激活的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多种免疫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中可被二酰甘油(DAG)和钙离子所激活。PKC是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它通过将胞外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收缩、分泌、传导、膜通透性、细胞外基质和基因表达等等。在糖尿病状态下,这些功能均出现了异常。感觉神经元中的电压门控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在多种由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慢性神经性疼痛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创伤、神经压迫、糖尿病神经病变、病毒或化学因素等引发的周围神经损伤。这些周围神经损伤所引发的神经性疼痛多表现为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烧灼痛及痛觉异常等。已有的研究表明,VGSCs阻断剂能够治疗上述的神经性疼痛,如抗痉挛药、抗心律失常药及局部麻醉药等。近年来有大量关于由外周神经受损引起的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钠通道改变的研究,发现DRG上的VGSCs被激活,VGSCs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电生理特性均发生了改变,致使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放电频率增加、产生异位放电等,这些均与神经性疼痛密切相关。本文采用给大鼠腹腔注射STZ的方式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再通过中药益糖康经口灌胃干预,观察其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探索益糖康对糖尿病模型大鼠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的方法,对中药益糖康干预后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中PKC、Nav1.7、Nav1.8、Nav1.9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PKC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中药益糖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部分作用机制。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益糖康对STZ大鼠蛋白激酶C(PKC)和钠离子通道Nav1.7、Nav1.8、Nav1.9的影响,从而探讨益糖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其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材料与方法:将体重200-250克的Wiste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组和益糖康组,每组各10只。其中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ml每日一次灌胃,安慰剂组用链脲佐菌素(STZ)造模后给予5ml安慰剂每日一次灌胃,益糖康组用STZ造模后给予益糖康5ml每日一次灌胃,各组均灌胃6周。用热板实验检测大鼠痛行为的变化,确定STZ大鼠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产生病理性疼痛。用免疫组化、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蛋白激酶C和Nav1.7、Nav1.8、Nav1.9的改变。结果:1.对痛行为的实验研究结果:安慰剂组大鼠在造模3周后,其出现舐足现象的时间开始不断延长,而益糖康组大鼠在造模4周后,才出现舐足时间延长现象,但在接下来的几周治疗中,其出现舐足现象的时间逐渐回落。安慰剂组与益糖康组比较,在第3-6周出现舐足现象的时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安慰剂组痛阈提高率明显高于益糖康组痛阈提高率。2.对蛋白激酶C的实验研究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安慰剂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KC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益糖康组较安慰剂组PKC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RT-PCR结果:安慰剂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KC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益糖康组较安慰剂组PKC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3.对钠通道的实验研究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安慰剂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上调,而益糖康组Nav1.7、Nav1.8蛋白表达水平较安慰剂组显着下调。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9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RT-PCR结果:安慰剂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上调,而益糖康组Nav1.7、Nav1.8mRNA表达水平较安慰剂组显着下调。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9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结论:1. STZ大鼠在造模叁周后出现痛阈增高,说明STZ大鼠在造模叁周后开始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益糖康可显着缩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模型大鼠的舐足时间,说明中药益糖康对末梢神经特别是感觉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PKC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背根神经节中呈高表达,中药益糖康可有效下调糖尿病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KC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效抑制PKC的激活。下调糖尿病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KC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是益糖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良好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3. Nav1.7、Nav1.8蛋白及mRNA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背根神经节中呈高表达,益糖康可显着下调糖尿病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益糖康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9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影响不显着。下调背根神经节中Nav1.7,Nav1.8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益糖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良好疗效的又一作用机制。

张莹[2]2002年在《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DN发生、发展的因素较为复杂,除遗传因素外,尚与血流动力学因素、糖代谢及各种生长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二脂酰甘油(DAG)-蛋白激酶C(PKC)通路的活化在DN中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已证实,DAG-PKC通路激活后,可引起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细胞外基质过度生成,从而促进DN的发生、发展,故PKC抑制剂的应用有可能成为阻止和延缓DN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关于PKC抑制剂在DN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对PKC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野黄芩甙元(EB)预防性治疗DM大鼠,首次观察其对AngⅡ、ET、TGF-β1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PKC抑制剂EB对DN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同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captopril)的作用进行比较。 方法: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野黄芩甙元(40mg/kg.d-1)治疗组(DM+EB组)及糖尿病卡托普利(100mg/kg.d-1)治疗组(DM+C组)。8周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肾组织Angn及血、尿、肾ET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光镜及电镜技术观察肾组织TGF一pl的表达及病理学改变,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1)8周时,叁组搪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相近伊>0.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伊<0.001).(2)与NC组比较,DM组大鼠相对肾重、Cer、UAIb、肾小球基质面积百分比及GBMT(1 3 .5妊1 .24 vs5 .57士0.44,5.93士0.81 vs 3.3肚0.48,34.77士5.98 vs 4.38土1.47,36.5处3.80vs 1 5.2狂3.25,204.25士19.19 vs 143.79土8.53,P值均<0.01)明显增高,表明此时已存在糖尿病肾脏改变;而DM+EB组和DM+C组的上述指标均较nM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3)oM组尿、肾ET、肾^ngll较NC组明显升高(4.3牡1 .20 vs 1 .04土0.13, 8.7矢0.95 vs 4.11士0.74,15.86士1.40 vs 6.3肚0.69,P值均<0.01);肾小球、肾小管TGF一pl灰度值较NC组明显降低(107.26士12.54 vs 164.74士10.01,92.26士12.71 vs132,26士8.43,P<0.0一);而DM+EB组和DM+C组的上述指标较nM组明显改善(P<0.05)。各组大鼠血内皮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相关分析:肾组织的ET、Angll与E了Bw、BS、UAlb、肾小球基质面积百分比、GBMT呈显着正相关(P值均<.0 .01);TGF一pl灰度值与上述指标呈显着负相关(P值均<0.01);肾ET与肾Angll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74,P<0.0一);肾ET、Angll与肾TGF一pl灰度值呈显着负相关(P<0.01)。 结论:1.DN时,肾内局部Angn、ET及TGF一pl的生成增多,共同促进DN的发生、发展。 2.EB可能通过对PKC的抑制作用抑制肾内局部Angn、ET及TGF一pl的生成,从而起到改善肾血流量、降低尿蛋白、抑制ECM的过度生成的作用,故对DN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林辉[3]2005年在《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早期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肾脏肥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聚集和基底膜增厚,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DN发生是糖代谢与血流动力学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下游涉及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激活及炎症过程。氧化应激过程关键酶NADPH氧化酶为PKC依赖性激活,反应氧产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PKC又是DN发病炎症过程上游主要激活物,实验研究表明抗氧化、抑制PKC活性及抗炎治疗对DN有明显保护作用。灯盏花素是一种从传统中草药提取的有效成分,近年来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除扩张微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外,尚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抑制PKC活性。LY333531是一种双吲哚马来酰亚胺,可高度特异性抑制PKC-β,实验研究已证实对DN有明显保护作用。本研究以LY333531为对照,探讨灯盏花素对实验性DN保护作用,并从氧化应激、PKC、炎症及生长因子等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 建立链脲佐菌素(Strep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4组:对照组、模型组、灯盏花素给药组、LY333531给药组,每组10只。灯盏花素20mg·kg~(-1)·d~(-1),灌胃给药;LY333531,10mg·kg~(-1)·d~(-1),灌胃给药。观察8周。血糖(Blood glucose,BG)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肾组织与尿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a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含量或活性由分光光度法检测;尿蛋白测定采用酶免法(Enzyme immunoassay,EIA);PKC活性用放射性γ-ATP渗入测定法;PAS染色对肾组织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同时采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肾小球平均面积(A_G)、肾

涂晓文, 王艳侠, 张爱平, 陈英剑, 胡成进[4]2004年在《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血管活性物质,它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AngⅡ的产生或干扰其作用过程,可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肾病。氯沙坦(Losartan)是一种新型非肽类AngⅡ受体拮抗剂,不同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它可在受体水平完全阻断各种来源的AngⅡ的作用。近来研究表明Losartan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糖尿病肾脏保

朴元林[5]2003年在《菟箭合剂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蛋白激酶C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菟箭合剂对糖尿病(DM)大鼠模型肾皮质蛋白激酶C(PKC)活性和PKCβ亚型表达的影响,为菟箭合剂防治糖尿病肾病(DN)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单肾切除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45mg/kg)制作DN动物模型。共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8)、单肾切除对照组(QC组,n=8)、单肾切除糖尿病组(DM组,n=8)、中药菟箭合剂治疗组(ZY组,n=8)和缬沙坦阳性药治疗组(VT组,n=8)。ZY组、VT组在单肾切除大鼠STZ注射后72小时即开始分别灌喂菟箭合剂(20g/kg/d)和缬沙坦(20mg/kg/d),于治疗12周时处死,测定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量(24°Upro),并对肾脏标本行常规肾脏病理观察,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肾小球系膜及基底膜相对面积。用[H~3]PDBu结合法测定肾皮质的PKC的活性,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肾皮质PKCα,βⅠ和βⅡ亚型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KCβⅠ和βⅡ的表达。 结果:12周时DM组24°Upro较NC组和QC组大鼠显着增多(P<0.01),肾小球系膜区呈弥漫性无细胞性增宽,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多,肾小球系膜和基底膜相对面积较NC组和QC组显着增高(P<0.01)。ZY组和VT组大鼠24°Upro均较DM组显着减少(P<0.01),两组肾小球系膜和基底膜相对面积均较DM组显着降低(P<0.01),两组之间的24°Upro及肾小球系膜和基底膜相对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DM组肾皮质胞膜结合的PKC(mPKC)活性显着高于NC组和QC组(P<0.01),而胞浆结合的PKC(cPKC)活性则明显低于NC组和QC组(P<0.01);ZY组和VT组的mPKC活性明显低于DM组(P<0.01),而两组的cPKC活性则显着高于DM组(P<0.01);ZY组和VT组之间mPKC活性和cPKC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DM组肾小球内PKCβⅠ表达明显高于NC组和QC组

陈泽君, 黄颂敏[6]2004年在《蛋白激酶C-β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希望》文中研究表明PKC β是一种在糖尿病相关肾病起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 ,抑制PKC β的表达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能够阻止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虽对人的糖尿病肾病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 ,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陈云[7]2011年在《降糖叁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早期肾小球高灌注、肾小球肥大、系膜区扩张、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堆积,以致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DN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多个信号转导系统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类药物的应用,干预这些系统中的相关环节在不同程度上推迟、控制DN的发展。因此,更好地了解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缓疾病的进程是治疗的关键。糖尿病肾病乃现代医学的病名,在古代医籍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病名记载。然而,综观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应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包括“水肿”、“虚劳”、“肾劳”、“水病”、“胀满”、“尿浊”、“关格”等范畴。中医学认为DN发生是多种因素引起,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本虚指阴阳、气血、五脏之虚,标实指痰浊、水湿、瘀血等病理之实。肺、胃脾、肾叁脏之阴亏虚,而导致肺燥、胃热、肾虚,其中肾阴不足是决定因素。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根据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正邪双方的强弱、进退;机体气血阴阳及脏腑的功能状态,进行整体调节,早期以益气养阴逐瘀,佐以滋补肝肾;中期以温肾健脾为重,辅以益气养血祛瘀;晚期以温补脾肾、佐以利水消肿化瘀。达到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药在治疗DN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药及其配伍的药理效应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环节的功能特点,而且远期疗效亦较稳定,具有比西药更大的优势。在临床上,对于症状的改善,肾功能的保护以及延缓和阻止肾脏损害的病程进展,提高DN患者生存质量都有良好的作用。本学科在80年代已经开展对Ⅱ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围绕气阴不足、瘀血阻络的病机,采用经方桃核承气汤为基础加味研制成降糖叁黄片,在临床上治疗Ⅱ型糖尿病取得显着疗效。运用降糖叁黄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其理论依据是胃、肾之间无论在生理或病理上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降糖叁黄片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对于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以长期高脂饲养(与目前人类饮食生活方式更为接近)的方式,观察中药降糖叁黄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血糖、血脂、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组织组织形态学及肾组织ACE活性、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蛋白激酶C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及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泻热逐瘀,益气养阴方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2W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正常组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改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一个月。造模前禁食12h,造模组按30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STZ,正常组腹腔内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1W后,测定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连续两次空腹血糖≥11.1mmol/L,查尿糖++以上,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且有多饮、多尿、多食现象确认为2型糖尿病模型。2型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继续以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W,即出现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害(以电镜结果为证)。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造模组进一步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降糖叁黄片干预),西药组(卡托普利干预)。共44只大鼠完成实验,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降糖叁黄片干预组12只,卡托普利干预组12只(余5只或死亡或不符合条件)。中药组药量按787.5mg/kg/d的剂量给予,西药组药量按照4mg/kg/d的剂量给予,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①STZ注射后1周后大鼠禁食12h后空腹眼眶静脉窦采血,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8周,处死前腹主动脉采血检测FBG、胆固醇和甘油叁酯以及胰岛素。②于造模后四周、八周分别检测大鼠24h尿量、尿蛋白。③无菌操作取双肾,剥离被膜称重,计算肾重/体重指数(KW/BW);取右肾组织4%多聚甲醛初步固定,用于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血、尿生化指标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④放免法检测各组肾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及紫外分光亮度法检测ACE活性;⑤免疫组化检测肾皮质TGF-β1蛋白水平和PKC活性;同时以光学显微镜和透视电子显微镜观查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实验第8周末,观察大鼠各项指标。结果表明,降糖叁黄片明显改善DN大鼠的一般状态,叁多一少的症状,体重明显增加,与模型组和西药组大鼠相比,差异显着(P<0.01);降糖叁黄片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与模型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提示中药组对糖代谢有改善作用,并且作用优于西药组;显着改善实验大鼠多尿、多饮的症状,降低24h尿蛋白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2.利用放射免疫法和紫外分光亮度法检测各组实验动物肾脏标本中的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结果表明:模型组肾组织ACE活性明显增强,与正常组、中药组、西药组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1);说明降糖叁黄片具有一定的抑制DN大鼠肾组织中ACE活性,但其作用强度则低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卡托普利。模型组大鼠肾组织AngⅡ的含量比正常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显着升高(P<0.01);两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说明,降糖叁黄片和西药卡托普利均有一定降低DN大鼠肾组织中AngⅡ含量的作用,表明中西药都能通过调节AngⅡ的分泌,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3.本实验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各组8周末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模型组肾脏局灶肾小管内见蛋白沉积,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基质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肾小球基底膜呈阶段性增厚,有的模糊不清,上皮足突广泛融合或部分融合,滤过膜间隙增大,系膜区扩大,系膜细胞增多。降糖叁黄片组经治疗8周后上述病理改变比模型组显着减轻;提示造模组大鼠肾脏组织损害可能从模型建立初期已经发生,并且呈进行性加重。模型组及西药组的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质增生程度均高于正常组和中药组,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质增生程度与正常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肾小球平均横截面积(MGA)较正常组和中药组显着增大(P<0.01),提示模型组及西药组的肾小球硬化明显。降糖叁黄片对于延缓DN的肾脏病理损害疗效确切。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降糖叁黄片对DN大鼠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和PKC活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肾小管胞浆,模型组TGF-β1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中、西药组(P<0.01),西药组略低于中药组但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肾小管PKC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不大,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则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中药降糖叁黄片不仅能从客观指标上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叁多一少”的症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2.中药降糖叁黄片能够降低DN大鼠尿蛋白排泄,抑制早期肾脏肥大,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和延缓肾脏病理进展,其作用机制与纠正脂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3.降糖叁黄片对DN大鼠肾组织Ang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具有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和延缓肾脏病理进展的作用机制之一4.降糖叁黄片能抑制DN大鼠PKC和TGF-β1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是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的重要环节。5.降糖叁黄片对DN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肾组织AngⅡ活性、调控大鼠肾组织PKC活性的升高及转位,下调TGF-β1的过度表达,进而减少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使肾脏病理得到改善甚至逆转,从而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陈益山[8]2009年在《解聚复肾宁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KC、PDGF-β、VEGF和BMP-7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解聚复肾宁(JJFSN)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PKC(蛋白激酶C)、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PDGF-β(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β)和BMP-7(骨形成蛋白7)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模型,将成模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JJFSN组、厄贝沙坦组、JJFSN+厄贝沙坦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12周。常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重/体重、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PKC、VEGF和BMP-7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DGF-B的表达。光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肾脏病理改变明显,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指数显着增高,肾皮质PKC、VEGF和PDGF-β表达显著升高,而肾组织BMP-7表达显着减少;JJFSN组、厄贝沙坦组和JJFSN+厄贝沙坦组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指数及肾组织PKC、VEGF和PDGF-β等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肾组织BMP-7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肾脏病理改变明显改善;JJFSN+厄贝沙坦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JJFSN组和厄贝沙坦组(P<0.05),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JJFSN对DM大鼠肾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肾组织中PKC、VEGF和PDGF-β的表达并增加DM大鼠肾组织中BMP-7的表达。

姜文兵, 赵玮, 王毅, 陈皓, 吴悠扬[9]2018年在《蛋白激酶C-β2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蛋白激酶C-β2(PKC-β2)是蛋白激酶的常规异构体,蛋白激酶C的亚型之一。PKC-β2在高血糖条件下高表达,可引发多种糖尿病并发症,主要为心血管并发症,还包括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选择性抑制PKC-β2将是治疗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有利途径之一。由于蛋白激酶C异构体之间高度的序列相似性,选择性地抑制PKC-β2较为困难,但仍有望在近期实现。近年来关于PKC-β2参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未来有希望成为治疗糖尿病肾病重要的靶点。

章莹[10]2016年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蛋白激酶C与内皮素系统、核因子-kB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在糖尿病早期阶段视网膜内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及各亚型蛋白表达的情况,并连续动态观察糖尿病早期状态下视网膜内皮素(endothelin,ET)系统及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k B)的表达变化。观察非选择性PKC抑制剂GF109203X对视网膜内ET系统及NF-k B表达的影响,以探讨PKC在糖尿病早期诱导视网膜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为实验对象,使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2周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PKC活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og,WB)检测12周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相关PKC亚型的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不同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ET系统和NF-k B p65 m RNA的表达情况。对12周病程的糖尿病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浓度(10-5mol/L、10-6mol/L、10-7mol/L)的非选择性PKC抑制剂后,运用QRT-PCR检测ET系统及NF-k B m 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12周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内细胞膜组份的PKC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浆组份的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2、12周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α、β1、β2、δ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PKC-β1、β2最为明显,PKC-ε无明显变化(P>0.05)。3、在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组织内ETs及NF-k B的m RNA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ET-1及NF-k B在2周既已出现明显升高,ET-3及ET-A在第4周检测出m RNA表达水平的升高,而ET-B m RNA的升高出现在第1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12周病程的糖尿病大鼠进行玻璃体注射10-5mol/L、10-6mol/L、10-7mol/L的PKC抑制剂后,视网膜内ETs及NF-k B p65 m RNA表达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组织内即已出现PKC的激活及ETs、NF-k B表达的增加。2、PKC抑制剂GF103209X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视网膜内ETs及NF-k B的表达,且成剂量依赖性反应。3、在糖尿病早期阶段PKC可能通过破坏ET系统及NF-k B的平衡状态从而诱导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细胞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益糖康对STZ大鼠蛋白激酶C及钠离子通道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2].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D]. 张莹. 大连医科大学. 2002

[3]. 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林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05

[4]. 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活性作用的研究[C]. 涂晓文, 王艳侠, 张爱平, 陈英剑, 胡成进.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5]. 菟箭合剂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蛋白激酶C的影响[D]. 朴元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6]. 蛋白激酶C-β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新希望[J]. 陈泽君, 黄颂敏.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4

[7]. 降糖叁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D]. 陈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8]. 解聚复肾宁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KC、PDGF-β、VEGF和BMP-7的作用研究[D]. 陈益山. 重庆医科大学. 2009

[9]. 蛋白激酶C-β2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J]. 姜文兵, 赵玮, 王毅, 陈皓, 吴悠扬. 心电与循环. 2018

[10].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蛋白激酶C与内皮素系统、核因子-kB的相关性研究[D]. 章莹. 南昌大学. 2016

标签:;  ;  ;  ;  ;  ;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