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石油石化科技进步的对策_科技论文

加快石油石化科技进步的对策_科技论文

加速石油、石化工业科技进步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对策论文,石化论文,石油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科技进步中仍然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中低技术大量应用、科研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石油、石化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科技进步的对策。

关键词 石油 石化工业 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 科技成果 对策

一、石油、石化工业科技进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石油、石化科技人员几十年的艰苦拼搏,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机构,形成了数量可观、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其中有些科技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这些成果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分析个中原因,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起步晚,原有石油、石化科技基础极其薄弱外,在我国石油、石化科技进步过程中,还存在影响和制约石油、石化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其他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一定的科技投入和合理的投资结构是科技进步的物质保证,也是衡量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石油、石化工业正面临着向高技术的转变时期,为此,国外的一些主要油气生产国和大石化公司普遍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据《美国石油工艺杂志》调查,1994年,发达国家石油科技投入高达人均10万美元以上,其中美国为人均11.6万美元、英国为人均12.56万美元,法国为人均21.8万美元以上, 少数缺乏石油的国家石油科技投入也达人均3.5~5万美元。西方的一些大石化公司也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80年代西方的石化企业研究开发费一般占销售额的3%~5%,90年代后上升到4%~6%,有的达10%以上。如美国的杜邦公司和道化学公司1992年的研究与开发费分别占到公司销售额的6.8%和7.3%,德国的赫司特公司和拜尔公司1992年研究与开发费占公司销售额的比重也分别达到6.4%和7.5%。正如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所言: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1%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以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 翻开世界百强石化企业的科研经费预算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竟高达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正是靠对科技的高而合理的投入,这些企业的产品才真正做到了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它们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长盛不衰,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然而,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多年来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人均不足1万元,有些年份甚至不足5千元,这极大地制约着石油、石化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石油、石化企业的科技进步。以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齐鲁石化公司为例,1985年以来,该公司的科技与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一直在0.5%左右,而且大多数年份低于0.5%(见表1)。

表1 1985年以来齐鲁石化公司科技与开发总投入—览表

年份 1985 198619871988

科技与开发总投入(万元)

706.8796.0 1042.0 1224.0

科技投入占销售额的%

0.37 0.420.580.38

年份 1989 199019911992

科技与开发总投入(万元) 1615.2

2355.5 2466.6 2593.6

科技投入占销售额的%

0.40 0.460.400.39

年份 1993

科技与开发总投入(万元) 5371.3

科技投入占销售额的%

0.56

资料来源:《齐鲁石化年鉴》(1990—1994)

根据对1994年山东省石油、石化工业中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资料分析整理我们发现,1994年山东省其它的石油、石化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与开发投入也极低,其总量仅为1.82亿元,相当于美国道化学公司1994年科研费用的1.74%,且科研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绝大多数企业不足0.4%(见表2)。

表2

1994年山东省主要石油、石化企业科技开发投入—览表

项目

行业

研究与开发经费(万元)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

石油天然开采业 66840.36

化学纤维业

1840.11

橡胶制品业 10840.24

塑料制品业 12720.61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1995)有关资料整理

2.在科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的同时,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过少,而用于固定资产和原材料购置的费用过多。据统计,1990~1994年间,齐鲁石化公司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总计为2804.9万元,占同期公司科技经费支出的15.17%,而同期公司科技费用支出用于固定资产购建和原材料的费用则高达8305.8万元,占同期科技经费支出总额的44.93%;1994 年山东省石油、石化工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总额为14217万元, 占整个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20.35%,而同期山东省石油、 石化工业科技支出用于固定资产购建和原材料的费用总额达44866万元,占科技开发经费总支出的64.22%, 而国外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一般占科技开发经费总额的 60%~80%,发达国家有的高达90%,如日本石化工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费用占到科技开发经费的9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经费比重明显过低,科研与开发活动中各环节之间投入不协调。一般说来,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必须经过科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发展)、批量生产这三个环节。根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科研、中试、批量生产三个环节之间的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中,这三个环节及其内部的有关环节的科技投入均不太合理。一方面,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基础研究基本上是空白,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对基础研究有少量投入外,其他石化工业均无投入。应用研究投入过少。从对1994年齐鲁石化公司的统计资料分析看,虽然公司1994年应用研究投入707.7 万元,占整个科研与开发经费总支出额的13.54%, 但与整个生产投资相比仍不协调。1994年公司的基建与固定资产更改的投资达77789万元, 是应用研究的109.92倍。另一方面,中试环节资金投入过少。1994年齐鲁石化公司用于实验发展的投资为3232.3万元,仅为应用研究投资的4.56倍,为基建、更改投资的4.16%。

3.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引进“硬件”多,“软件”引进偏少。据统计,1990~1994年,齐鲁石化公司对外技术引进中,用于设计、图纸、工艺技术的引进的经费支出还是空白,用于外国专利的购买也仅从1993年开始,1993~1994年专利购买的费用支出仅为技术引进支出费用总额的17.4%,这说明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硬件”技术的购买支出占支出总额的绝大部分。同时,在技术引进、吸收、消化的费用支出上,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也存在着比例不协调的矛盾。根据国外成功的经验,技术引进与吸收消化的投入比一般为1:3或1:5,日本为1:10,而齐鲁石化公司在1993~1994年两年间,这个比例分别为86:1和10:1,显然,这个比例过低,会直接影响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成果向生产过程的转化速度,致使我国石油、石化工业整体技术素质的提高受阻。

4.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引进设备国产化水平低,进程慢。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中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据有关资料分析,齐鲁石化公司和胜利油田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0%,而国外大石化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80%左右。创新科技成果不多,科研立项低水平重复过多。1994年,胜利油田申请专利70件,齐鲁石化公司申请专利29件,而国外一些大公司年均专利数均在100件以上, 道化学公司每年公开的专利数大都在500件以上。造成我国石油、 石化工业中的创新科技成果不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科研立项低水平、项目重复是重要原因。它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科研经费,造成低水平重复的无效劳动,而且造成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成果不多的后果,致使石油、石化工业的整体技术素质难以迅速提高,吸收消化国外技术设备的能力低,速度慢。日本与韩国七、八十年代石化工业吸收消化国外技术并模仿创新的时间一般为3~5年,而我国引进的成套石化技术设备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至今国产化水平只有60%左右,且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与技术还完全依赖进口。从齐鲁石化公司的“三剂”(催化剂、添加剂、溶助剂)引进技术设备国产化进程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石化工业吸收消化外国技术设备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见表3)。

表3 齐鲁石化公司“三剂”引进技术设备国产化情况进程表

项目

年份 国产化品种数 占进口品种(%) 国产化率累计(%)

1988 2712.33 14.16

1989 3817.35 35.51

1990 2511.42 42.92

1991 2210.05 52.97

1992 20 9.13 62.10

1993 4 1.83 63.93

1994 8 3.65 67.58

合计 14867.58 67.58

资料来源:同表2

5.中低技术的大量应用,严重制约着石油、石化企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在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技术,加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研,使我们建立起了一批当时技术水平比较高的项目,改变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但是,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之后,由于科技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原先七八十年代引进的先进技术逐步变为中低技术。如齐鲁石化公司的年产30万吨乙烯设备,七八十年代还是比较先进的,但石化技术发展到今天,国外技术先进国家的乙烯生产规模已普遍达到了年产45~60万吨,个别国家达到了年产90万吨的特大规模。再如石化产品的深加工,特别是精细化工,国外已生产出成千上万种产品,而我国只能生产几百种。由于经济实力、科研力量、管理水平的先天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上更是中低技术占统治地位。中低技术的大量应用再加上技术改造资金不足,严重地制约着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素质的提高。

6.科技研究的分散化,难以有效地形成科研协同攻关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在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格局,割裂了石油、石化工业的一体化机制和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分割的管理体制格局并没有多少改变。仅从科研上来说,这种分割的管理体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没有形成石油、石化工业科研力量协同攻关的组织和机制。有关资料表明,石油、石化工业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围绕本行业领域内的科研项目进行的。大家知道,油气资源产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许多技术难题不仅涉及到本行业,而且需要几个行业的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才能解决。但是,石油、石化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格局,使石油、石化工业的科研工作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分散了科研力量,致使某些需要协同攻关才能解决的关键技术没有被攻克,至今仍成为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

二、加快科技进步,推动石油、石化工业科技素质提高的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石油、石化工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技术密集产业,科技进步对于提高石油、石化工业的技术素质,提高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国石油工业科技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大国家对石油、石化科技投入的力度,为石油、石化企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提高石油、石化科技事业费在总投入中的比重,力争使石油、石化工业科研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由目前不足1%提高到1.5%~2%。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石油、石化企业科技攻关、技术改造、装备更新的贷款支持力度,对于纳入国家、省(部)级计划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应给予贷款优惠和贴息支持。

2.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允许企业税前提取科技发展基金,使科技发展基金进入生产成本;对石油化工企业中间试验阶段的产品及油气田现场试验、先导试验区的产品应免征资源税和增值税;对于重大创新成果、开发的省(部)级、国家级优秀新产品应继续实行免征1~3年所得税或增值税的政策;对于固定资产加速更新应采取优惠的折旧政策。

3.在引进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吸收、消化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并使吸收、消化、开发、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许多技术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一开始,为开发利用我国的油气资源,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和关键技术完全是必要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地方、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引进、分散对外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今后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引进项目的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保证重点、关键技术的优先引进,避免分散对外、重复引进所造成的损失,这是其一。其二,必须解决过去引进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构成中的“软件技术”占的比重太小,设备等“硬件技术”偏多的问题,以免造成石油、石化工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其三是,要提高石油、石化工业的技术素质,必须把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其中,要特别重视加速引进技术设备的国产化进程,通过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比引进技术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使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上。其四,要提高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的比重。日本成功的经验在于重引进、更重消化、吸收,其引进费用和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一般为1:10。而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则恰恰相反,致使引进技术的创新工作长期滞后。其五,积极推进石油、石化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可采取境外培训、人才引进、与国外公司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才。

4.充分利用石油、石化工业的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从山东省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看,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各类专业齐全的科研院所和科研队伍,并取得了大批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石油、石化工业技术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大作用。如胜利油田,到1995年底,已拥有科研院所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0.3万人,中级职称1.3万人)。这支精良整齐的科研队伍,多年来面向胜利油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艰苦攻关,共完成(自1978年全国科研大会以来)各类科研成果1353项,其中83项获国家级奖励,272项获省部级奖励。 齐鲁石化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聚集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 这些科研人员在石化科研领域中不仅解决了石油炼制、石化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中的许多技术难题,而且在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石化科技的创新研究,填补了山东省和国家的多项空白。仅就齐鲁石化研究院的科研成果看,从1990~1994年5年间,共取得科研成果239项,其中19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103 项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都为山东省石油、石化科技领先于全国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山东省石油、石化工业的科技开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水平看,仍与国外先进技术有较大的差距。原因在于:一是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使石油、石化科研工作形成“单兵作战”的格局,没有形成石油、石化科研力量协同攻关的组织和机制。二是科研成果缺乏有效的传递、扩散、推广机制,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与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80%~90%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采取有利措施,如培育油气资源科技市场、实行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培育科技市场的中介组织、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科技资源向生产的转化、采取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结合、科技成果应用的利益分享等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科研成果向生产过程的转化率,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另外,要充分利用油气资源各行业、特别是石油、石化工业业已形成的科研优势,协同攻关,形成各油气资源产业的科研力量集体协作的组织和机制,促使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上新台阶、上新水平。

5.制定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政策。石油、石化工业的科技进步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制定强制淘汰落后产品的政策和有利于油气资源各产业整体技术升级换代的设备进口免、减税政策,扶持石油、石化工业开发新产品的优惠政策,促进技术更新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贷款或资金支持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开发创新政策等等。落实这些优惠政策,对于石油、石化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大幅度提高石油、石化工业的整体技术素质,会起到极为重大的促进作用。

6.积极推进石油、石化领域产、学、研合作。基础性研究应尽可能依靠中科院系统和石油高校,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共性的技术应尽可能联合石油、石化领域的各类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开发,实行分工合作,成果共享;分析化验等尽可能借助外单位或开放实验室的条件。

标签:;  ;  ;  ;  ;  ;  ;  

加快石油石化科技进步的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