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因素对农村困境儿童自信心发展现状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T街道为例论文_曹桂云 曹旖萱 郝卓帅 汪婷婷 张巧慧

家庭环境因素对农村困境儿童自信心发展现状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T街道为例论文_曹桂云 曹旖萱 郝卓帅 汪婷婷 张巧慧

(南京工程学院,211100)

注:该论文系南京工程学院2019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困境儿童自信心现状及提升研究》

摘要:自信心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标志,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极大影响。然而,农村困境家庭儿童存在物质匮乏,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在心理健康方面,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在学习生活中常表现为胆小、被动,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胆怯等。本研究通过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T街道的近30名农村困境儿童进行调查,了解其自信心现状,探究影响其自信心的因素。本文重点从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氛围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困境儿童;自信心;家庭

一、自信心的概念

自信心(Self -confidence),又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自信心是儿童个性的核心内容,它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儿童个性发展与成熟,乃至人的毕生发展。[1]

二、农村困境儿童自信心发展现状

本研究通过无结构访谈的方式对T街道的近30名困境儿童进行了调查,在谈话中探究困境儿童的自信程度以及对自我的认同程度。经前期调查发现,此地农村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由于农村困境儿童的监护人多知识水平较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及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大多困境儿童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缺少理解和关爱,对自我的认同感较低,内心产生自卑怯懦的情绪,缺乏自信。在与调查员的互动中,80%的困境儿童表现出低自尊水平、消极退缩的应对方式。表明他们自信心不足,不愿积极与社会接触。仅有少数的困境儿童呈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心不是天生拥有的,它的发展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儿童早期大约有2/3的时间要在家庭中度过,而且完全依赖于家庭成员,对于困境儿童而言,其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相较较少,更多的活动会在家庭中进行,所以家庭环境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困境儿童自信心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经济水平

对儿童来说,家庭经济水平是一种先赋资本,为儿童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源。困境儿童家庭的经济水平较低,其物质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也往往会因此产生心理自卑、低人一等、不能顺利地交朋友的情况发生。在和同辈相处过程中困境儿童会不自觉地发现自己和他人在物质及精神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例如周围的同学都有某品牌的服饰、他们谈论着自己听不懂的电脑游戏或各种游玩时发现的新鲜事物,而自己对此类一无所知,不能融入他们的交流氛围中。久而久之,困境儿童会不愿让周围的同学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与师生保持着心理距离,刻意掩饰、尽力逃避,本能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2]同时困境家庭儿童因家庭经济支付能力较弱,和普通家庭儿童相比会有更少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例如上课业辅导班、兴趣班等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本研究经调查发现,家庭经济水平和困境儿童自信心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T街道的困境儿童家庭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社区居委会以及民政部门会为这些家庭提供生活援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但若是困境儿童家中存在患病成员,家庭经济状况相较而言会更加拮据,三餐温饱都不能保证。相应的这类儿童自信心水平更低,甚至存在行为偏差和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二)家庭结构

本调查中的农村困境儿童家庭结构大概90%是不健全的,他们往往由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构成。这种偏离了正常的主干或者核心家庭的家庭结构类型,使家庭固有的以亲子情感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和互相带来的安全感也会相应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影响重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主动或被动地疏离甚至是因生活困境而抛弃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的命不好”等消极悲观的想法,缺少安全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家庭经济水平下降,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单亲和离异重组家庭一般存在两个缺点:一是父母关系不和。双方互相谩骂、不尊重。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使子女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破坏他们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二是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要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放任不管。对孩子过分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易使其产生胆怯、自卑及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放任不管的孩子会被社会上不入流的习气所影响,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孩子会痛恨父母,同时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

而且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使困境儿童本应当从父母处获得的情感依托丧失,从而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困惑找不到倾诉对象、想念父母,存在自卑、较强的孤独感等特征。因内心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撑,困境儿童还会在性格上偏沉静和孤僻,不愿意表露内心的想法,普遍在陌生人面前较为拘谨和胆小,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产生怀疑。

(三)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与儿童自信心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4]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将教养类型分为:专断型、权威型、纵容型和为参与型。一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的即热情、坚定而不严厉、使孩子充分享有自主、感受信任,会有利于孩子自信的发展;但如果父母表现得过分溺爱或过于严厉,使孩子缺少成功的体验,则会对子女的自信心形成和发展造成深远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若偏向惩罚、否认、拒绝和过分干涉,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及自卑心理。[5]

本研究调查发现文化素养较低,尤其是身处困境,将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家长,教养子女的方式经常表现出过分干涉或是过度保护,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也较少。一旦子女的学习不良,这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可能成为泡影,他们对子女多以惩罚、干涉和拒绝的教养方式。使儿童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丧失自信。前苏联心理学家 A.T.科瓦列夫的观察表明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取决于其父母潜移默化的倾向性期望。[5]农村困境儿童大多和祖辈一起生活,一方面缺乏来自父母的教养和关爱,无法感受父母期望的感觉

(四)家庭情绪氛围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情绪氛围积极向上的困境儿童本身的性格也会较开朗,对待生活阳光自信。反之,困境儿童则会表现出低自尊和低自信的状态。

四、总结和建议

农村困境儿童的自信心发展和其家庭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在日常生活应该对孩子多点耐心和关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长坏境。社会服务机构对困境儿童开展活动时,通过亲子活动促进困境儿童家庭的良性运行,并从朋辈、社会系统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以弥补家庭中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郭黎岩,杨丽珠,刘正伟,宋涛.小学生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28(5):1068-1071

[2]刘成荫,哈战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观察与思考,2018年,11月第11期,总第 293 期.

[3]周雪霞,李艳婷.独特家庭结构下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社会观察,法律与社会,2015年3月(上).

[4]安玲,刘文.自信心研究新进展:结构、方法及展望.社会心理,第25卷,总第117-118期,2010年第11-12期,总第1299页.

[5]刘先华.小学生自信心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14卷,第四期.

论文作者:曹桂云 曹旖萱 郝卓帅 汪婷婷 张巧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  ;  ;  ;  ;  ;  ;  ;  

家庭环境因素对农村困境儿童自信心发展现状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T街道为例论文_曹桂云 曹旖萱 郝卓帅 汪婷婷 张巧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