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审美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堂应该是最美的、最富有诗意的课堂。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有些已沦落成“流水线”车间,甚至功利充斥着课堂。把学生当“容器”一般往里填装知识,语文课堂渐渐失去了美感和诗意。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那些“隐蔽的美”,让课堂充满审美愉悦。
一、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审美课堂”?
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问题并没得到彻底解决,“考试领导课堂”的状况仍愈演愈烈。因为考试决定学生的前程,课堂常常成了为考试建立的“加油站”。课堂学习看似为了获得知识,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知识应转化的能力,却不能为考试所检测。尽管面对两难的处境,我们还是要努力改变它。
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归类的方法,把现在的课堂也分成:原始课堂、功利课堂、道德课堂和审美课堂。“原始课堂”是完全要抵制的课堂,它是无目标、不规范、低效能的课堂。“功利课堂”、“道德课堂”、“审美课堂”,则会引起不同人群、不同观点的争议。而“功利课堂”往往又借异化了的“有效教学”理论的装饰和修饰,有广泛的市场。几年前,我曾提出两个“基点”:一是回归常态,二是建立理想。现在我仍坚持这个观点。所谓“回归常态”,就是褪去一切“包装”,真正回归到课堂的“本真”状态,不假雕琢,“清水出芙蓉”。所谓“建立理想”,就是朝着合乎道德、审美的境界去努力,教师要有自己课堂的理想境界。
建构“语文审美课堂”是完全可能的。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关键是:如何用语文学科的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责无旁贷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里不仅强调了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责任,还强调语文学科审美教育应建立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明晰学科特点和责任,还应建立语文课堂的要求和标准,即构建语文审美化的课堂。
二、构建什么样的语文审美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经历四种境界,可以用四个动词与四句诗词搭配着来描述:第一种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第二种境界:忍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第三种境界: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种境界:享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显然,后两种境界,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或许就是语文的审美课堂。
语文的审美课堂,应该是坚持弘扬民族文化的课堂,是高度尊重生命成长的课堂,是不懈追求教学创新的课堂,是有效实施审美教育的课堂。一句话,语文的审美课堂,应该是理想的课堂。
这种课堂实现了情和景的交融,处处是景,处处有情。教师把蕴藏在科学知识中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容雅致的生活情趣、和谐发展的生存意识、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等,把这些滋养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精华和经典挖掘、呈现给学生,把有着鲜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因素的知识在灵活、主动、多样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这样的课才称得上好课,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陶冶性情、开启心智的地方。
三、如何构建语文的审美课堂?
建构语文的审美课堂可以从建构阅读教学的审美课堂开始。因为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表现出的意义进行观照和解读”。教材虽然是个例子,但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作者丰盈的思想与情致。它能够传递学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激越;它能够培养学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襟怀;它能够抒发学生“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豪情;它能够孕育学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的洒脱……建构阅读教学的审美课堂就是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真正的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1.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知”与“不知”之间巧妙预设,课内课外有效连接,实现认知过程与审美过程的自然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认知审美情趣。
例如《诵读欣赏·对联》这节课,教师从“孙行者”这一名词入手,首先创设情境讨论: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简单的一个名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猪八戒”,有的说“沙和尚”……教师不动声色地揭晓了答案:“祖冲之”,并随机一问:“对对子的基本要领是什么?”学生从“不知”中豁然开朗。教师在学生“知”与“不知”间做了一个成功的预设,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滋长的“土壤”。更可贵的是,教师又用心地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校园寻找对联。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建在清朝江南织造署旧址上的园林学校,佳对随处可见,如:“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等等。但此时此刻,学生读懂的不仅仅是对联的内容之意,一定还能够体会到对联句式的对称之美、平仄的和谐之音。
这节课,从“孙行者”、“祖冲之”,到散发着审美气息的校园的亭台楼阁上精美绝伦的对子,教师不仅仅传授了对联的知识,教会了学生写对联的技能,还水乳交融地把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给予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这种以审美为手段促进求知、打通课堂内外美的情境的教学路径,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浓厚兴趣。课堂教学中,若都能创设诸如此类的教学路径,每一个不同的教师、每一个教师不同的课堂,都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那就一定能让课堂绽放活力,达到“天人合一”的课堂审美教学境界。
2.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或演绎作品的时代,或渲染作品的氛围,或再现作品的场景……让学生在作品的“此情此景”中体验审美情趣。
《乡愁》这节课,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课件中明月高悬,马思聪的《思乡曲》缥缈而至,学生被浸润在“月圆人不圆”的意境之中。课件开始出现《乡愁》全诗,背景画面出现台湾海峡,课件意境与诗的第四小节的内容完全相吻合,更与渴望祖国统一的主旨完全吻合。教师把具体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场景,“乡愁”弥漫在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在“乡愁”的情境中体验思乡之苦、文本之美。之后,教师把背景音乐调整为阿炳的《二泉映月》,经过讨论、鉴赏,学生认为《思乡曲》最能表现“乡愁”的意境。这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往往从课文特点出发,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及其要求出发来确定,而审美教育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学生审美感知的需要,必须考虑课文的美感特点。这堂课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开拓视野,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强化审美感受,收到一般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审美效果。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凭借通感,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影响,而是有选择地、能动地欣赏与评价文本,并且学会联系自我的情感实际和审美经验,体验审美情趣,使教育感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教学中,以研读文本为路径,并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在甄别文本的优劣高下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水浒传》的情节艺术”是一节公开课。该课教学设计的亮点是:从小说的目录出发,引出小说的整体框架,让学生把握各路好汉纷纷上梁山、英雄聚义、替天行道征辽征方腊的情节,继而很自然地导出了小说的版本。所谓不同的版本,就是在作品的细节(字词句上的细小差异)上有出入,这些异同正是需要教师点拨、启发学生去细细体会体验之处,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堂上教师借展示学生手中的各式各样的《水浒传》,让学生自己发现曾经读到的都是水浒故事的少儿版、改写版,甚至是残缺不全的水浒故事。与《水浒传》原著在情节艺术上有很大的差别。于是教师及时作了甄别,提出意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坦言,课堂上讨论的许多内容都是他们从未思考过的。教师的一些提问,虽有难度,却让他们有话能说、有话好说。
注重文本的阅读,才会呈现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验感悟的生动场景。文章是靠词句传情达意的,只有把文章的语言文字作为阅读的钥匙,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内心、理解作品背后的生活。语文学科教学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去学习知识、感受作家的心境、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我们语文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我们的语文有大量的美的因素。但有的教师站到讲台上的习惯性语言是:“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于是以思考问题为先,在文本中四下搜索答案,至于与文本的真正交流早已抛诸脑后。文本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双重情感交流,问题设置是要激发学生更深入地阅读,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用自己的惯性语言获得阅读感受之后。那种单纯地追求答案的阅读,既阻碍了学生与作品的真情交融,又扼制了学生真情的激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假如教师仅凭技法指导去收获一个个鲜活的情感,是难以想象的。“《水浒传》的情节艺术”这节课,按照学生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按照其真实感受认识事物,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在对事物情感的自由表达中,提高了审美情趣。
4.阅读教学中,以问题设计为切入口,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在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过程中,鉴别审美情趣。
在《背影》这节课教学时,恰逢当时一家媒体报道鄂教版语文新教材落选《背影》的消息。报道说,“父亲随意翻越铁路线”、“形象不够潇洒”是遭到落选的理由。《背影》在现时还有没有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抓住这一契机,教师让学生事先搜集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事迹、《背影》的写作背景,等等。然后课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真的是“形象不够潇洒”吗?《背影》是否应入选新教材?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很快达成共识:父亲翻越铁路既是当时条件所限,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不知不觉中将第一个问题作为过渡,而将讨论的重心放在了第二、第三个问题上。什么是“潇洒”?“潇洒”是不是评判父亲形象的标准?真正的潇洒的内涵是什么?家境破落、面对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债务累累,等等,给父亲的打击是沉重的。在平常日子里,父亲的这一举动算不上“美”,但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父亲的这一背影,却凝聚成无限的“爱”。那种父爱的感人形象是崇高的,这种崇高是远远高于所谓的“潇洒”的。讨论到这里,自然也就解决了第三个问题:《背影》这篇文章应选入新教材。这个问题背后的意义在于,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到了《背影》中朱自清先生所表达的那种深深的父子之情。
一个“背影”,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他所散发出来的情感光芒,都应该让一代又一代学子从中获得感受、感动。从文学作品的视角看,文学创作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审美活动并创造美的过程。将这种提炼出来的“文学美”,还原为一种真实的“生活美”,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迈出的一步。这节课的课堂讨论,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而深刻的阅读基础上,注意挖掘了情感因素,让学生体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美”。
在语文审美课堂上,情感要素特别重要。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情感的推动下让学生想象,又依照情感的逻辑展开研读、讨论的过程应该是审美课堂所追求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唯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才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但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引导。就本质而言,美育是情感教育。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5.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相互迁移中,延伸作品的欣赏空间,挖掘作品的阅读价值,并通过学生对事物情感的自由表达,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丰富审美情趣。
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从常规的朗读、分析、欣赏、评价等方面有序展开,而是首先呈现学生改写的《琵琶行》。例如《其一》:“琵琶声声错,客饮潇潇然。屈指迎仙乐,绕耳赏玉环。移船邀相见,久现半妆颜。一曲同命人,无语泪阑干。”《其二》:“秋风瑟瑟扫落叶,月影凄凄诉离别。忽闻江面琵琶声,铮铮似忆故人情。慢捻急挑切切弹,春光玉柳塞外风。江州司马笔下走,千古流传《琵琶行》。”应该承认,这两首改写的诗,既没有讲究平仄等格律要求,在某些遣词造句上,又有不贴切、误用、错用的现象,“作品”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这不影响学生对《琵琶行》情感的自由表达。之后的课堂上,学生们热烈评判了这两首“作品”,此时再与学生谈论什么写作背景、琵琶女的身世、诗的主旨,都属多余了。学生对整篇诗歌已经了然于胸,否则他们无法写下这样的文字,传递诗人的情怀。这节课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内到文本外,从阅读到写作,可以说“浑然一体”。钱钟书《谈艺录》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这道出了审美理解与感知、想象、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
这堂课给我们以启发:教师把“改写”的过程作为一个学习的手段,把改写的“作品”作为学生对事物情感进行自由表达的一种方式。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就是想象及再造想象的过程。审美想象,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培养并发展审美想象能力,特别是创造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让学生通过《琵琶行》的阅读,然后再改写,就是深入挖掘《琵琶行》阅读价值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看法、表达自己获得的感知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作品中凝聚的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欣赏、评断和创造美的能力,健全他们的智力结构,促进其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格。
课堂教学不仅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学生不是被填塞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在课堂流水线上接受技能训练的一个简单的人,而是一个个有着活力与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激发与唤醒学生的潜能,要与学生充分地展开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文明积淀成人格;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的魅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审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