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论文_李翠芬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论文_李翠芬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湖北武汉 430300

【摘 要】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2例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的护理措施对疗效的影响。结果:通过各种护理措施,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本组有10例治疗7d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好转,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36-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危及产妇生命。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此病患者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l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年龄在24—38岁,剖宫产6例,阴道分娩3例,人工流产3例;左下肢9例,右下肢2例,双下肢1例。发生DVT的时间,多为产后一个月内,从发病到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8—48h。本组均有患肢疼痛,压痛明显,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侧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1.Ocm以上。所有患者均无血栓病家族史。首发症状多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及行走活动受限。

1.2治疗方法12例患者均采用生理盐水500ml加尿激酶40—70万U,静脉点滴(在1-2h内滴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20ml静脉点滴(1次/d,7d为一个疗程);口服抗凝剂、外敷肿消散等,并给予积极护理措施。

1.3护理措施

1.3.1注意休息病人卧床休息10-14d,保持皮肤清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抬高患肢20°-35°,膝关节屈曲15°[1]。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床活动。

1.3.2做好心理护理和宣教工作有的患者不知患肢制动的必要性,要告知病人DVT并发症的严重性。患者多有情绪低落,护士应观察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主动与病入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溶栓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2]。

1.3.3注意保暖 防止室温过低导致血管痉挛。观察肢体温度,肢端皮肤颜色,下肢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搏动幅度。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受累肢体采用湿热敷,温度38-40℃。

1.3.4外敷肿消散的护理在外敷过程中应注意:①加强皮肤护理,由于肿消散的脱水作用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外敷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浸透时间,浸湿后及时更换,以保证药物的渗透作用,并避免发生皮肤湿疹和皮肤压伤;②外敷肿消散应有连续性,不能间断。

1.3.5 防止患肢压疮发生注意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干燥卫生,可在患肢下垫一较厚的软垫以防长期受压,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1.3.6疼痛和肿胀的观察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肿胀是其主要体征。注意观察下肢疼痛情况,认真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游走方向。可触摸肢体相关动脉的搏动情况,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程度。如按压部位的肤色在15s内转红,说明该部位侧支循环已有改善。每日测量并记录健患肢同径的差值,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15cm,下缘下10cm以及踝上5c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7静脉通道的维护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持续滴注不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1.3.8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现配现用,溶栓导致的出血,其发生率达12%-45%[3],所以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神态、意识及瞳孔对光反射等颅内出血倾向。如有上述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1.3.9观察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血栓脱落所致[4]。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痰中带血、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导致昏厥或昏迷,也可伴有发热、大汗、恐惧、哮喘、发绀、心律失常等表现。因此,如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处理。

2结果

10例在治疗7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腿胀基本消失,皮肤颜色正常,患肢明显缩小,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再通,无并发症发生,后期随访疗效满意。2例治疗两个疗程后,症状好转,但活动后仍有肿胀。

3讨论

产后发生DVT的主要机制为:血管内膜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中国产妇多活动少、穿着较厚,导致血流减慢、出汗多而血液粘稠。再则,产妇本身就处在获得性高凝状态,所有这些因素,增加了产妇发生DVT的危险。

DVT经溶栓治疗及取栓治疗均可获得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和良好的护理。

产后DVT患者体质虚弱,出汗多,一般护理如休息,预防压疮及心理护理有利于恢复体力,改善发生血栓的病理基础,使产妇配合治疗。

患肢制动,可以避免栓子脱落,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皮肤颜色和温度是反映肢端血运的重要标志。发生DVT后,由于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可逐渐由暖变冷,肤色苍白,尤以肢端为重。皮肤出现青紫花斑,此时需采取保暖措施,但不宜用冷、热敷方法,因为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血供,而热敷可使组织代谢增加致使缺氧加剧。采用湿热敷,温度38-40℃,可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与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肿消散是以芒硝、冰片为主要成分,外加三黄散按一定比例配成的一种外治剂,利用芒硝的脱水作用和冰片能够改变皮肤通透性的原理以及三黄散的消炎利湿、活血化瘀作用,能够迅速吸收组织间液,减轻肢体张力,改善血液循环,达到肢体消肿的目的。

认真观察疼痛和肢体周径有利于大夫分析病情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肺栓塞是DVT的致命的并发症,以美国为例,每年有将近5—10万人死于肺梗死,占美国死亡原因第三位[4]。因此要认真观察肺栓塞症状。

4预防DVT发生的措施

①产后早期下床活动;②如不能及时下床活动,卧床期间定时更换体位,鼓励屈伸双下肢;③多饮水,避免血液粘稠;④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参考文献

[1]台文霞.15例股青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11-213.

[2]胡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4):413-414.

[3]王玉琦,叶建荣,主编.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6

[4]刘泽霖,主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1.

论文作者:李翠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  ;  ;  ;  ;  ;  ;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论文_李翠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