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很多建筑出现了深基坑,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或者施工现场打桩的震动等,对毗邻建筑物或构筑物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居住人员的投诉,对建筑物或构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居住人员的恐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如何做好此类建筑的检测鉴定工作,除了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的同时,对周围建筑物的鉴定工作亦很重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如何做好周围建筑物的鉴定检测工作。
1工程概况
由某房地产开发的住宅房屋,剪力墙结构地上31层地下1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0m,基坑支护结构形式采用钻孔灌注桩和三轴搅拌桩。北侧有一栋1998年建造的六层砖混结构房屋,与基坑的最近距离为12m。由于开发公司避免基坑施工过程中对该北侧房屋造成影响,委托我司对基坑施工过程中是否影响毗邻建筑进行鉴定。
2.现场检测
我司人员根据现场情况,依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2016,制定检测鉴定方案。现场鉴定工作分两次进行实施,第一次鉴定为基坑开挖前进行,对房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对房屋原有裂缝情况进行详细描述。第二次鉴定为基坑施工结束后进行,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持续监测房屋影响的动态信息,提前进行第二次的检测工作,并对工程现况做出合理化建议。
2016年4月,在基坑开挖前进行第一次的调查工作。毗邻该六层建筑为某小区5号楼,砖混结构住宅楼,于1998年3月开工建设,1999年5月投入使用,设计单位为: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其他各参建方信息不详。该房屋东西长62m,南北宽12m,总高度为12.51m,建筑面积为4516m2,共48户居民。该房屋竣工后,未进行过改扩建和使用用途变更。
2.1房屋体系的检查
查阅图纸,该房屋基础为条形基础,主体部分上部结构采用MU10烧结多孔砖和M7.5的混合砂浆砌筑承重墙,纵横墙交接处设置有构造柱,而在房屋四角和楼梯间四角均未设置构造柱,楼盖和屋盖均采用预制楼板,对构造柱配置钢筋凿开检查,与设计配钢筋一致,为4根Φ12带肋钢筋,箍筋的配置及其箍筋间距均满足设计文件和相关验收规范要求。图纸设计每层均设有圈梁,通过凿开粉刷层检查,圈梁设置位置和高度与图纸相符,凿开检查钢筋,配置钢筋数量和规格、箍筋间距均符合设计文件和相关验收规范要求。纵横墙的设置和墙体留置孔洞的位置均与设计图纸相符,现场未发现不符合原设计的改动。
2.2砌筑材料强度检测
砖强度检测和砌筑砂浆强度检测,检测方法依据《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11执行,该标准中规定了方法较多,根据本工程的特点,选择破坏性相对较小的方法进行。烧结砖强度检测采用回弹法进行,通过测试砖表面硬度,换算为砖抗压强度值。砌筑砂浆强度采用砂浆片局压法进行,通过对砌筑砂浆横缝中砂浆片取样,通过择压仪对其进行抗压试验,测得择压荷载值而推定砂浆抗压强度值的方法。检测抽样数量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中3.3.13条执行。检测值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烧结砖回弹法检测结果
部位平均回弹值强度换算值(MPa)
墙体142.018.0
(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中所有表格数据只提供了部分检测结果)
表2 砂浆局压法检测结果
部位厚度(mm)择压值
(N)换算强度
(MPa)平均值
(MPa)抗压强度换算值
(MPa)
墙体112.9116211.413.411.4
10.4122715.0
11.5111112.2
9.5101613.6
12.0140014.8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原房屋设计砖砌体强度和砌筑砂浆强度满足原设计文件的要求。由2.1条可知,结构体系与原设计基本一致,通过PKPM建模计算,鉴定房屋的承载能力是满足设计文件要求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现场裂缝情况检查
现场对48户全部纵横墙进行详细的调查,对主要墙体裂缝进行了绘图描述,并选择有代表性部位标记位置进行了裂缝宽度的测量。对楼盖和屋盖裂缝检查中发现预制板拼缝处出现平行于搁置方向的裂缝。在第一次勘察中,对有代表性部位的裂缝进行标记,测量裂缝宽度,第二次详细勘察中对第一次标记位置裂缝宽度进行再次测量,对照两次裂缝宽度的变化情况,分析裂缝的产生原因。在第二次勘察中对新出现的裂缝予以标记,并分析出现原因。绘制选择代表性部位裂缝示意图。测量结果见表3
表3 裂缝观测观测结果
部位构件位置第一次裂缝宽度(mm)第二次裂缝宽度(mm)
102室墙/0.100.12
梁/0.080.08
板/0.200.21
检测过程中,标记点的位置一定确定好,使得检测数据具有可比性。预制板拼缝处裂缝一般由于材料的热胀冷缩引起,对结构的安全影响不大。对于结构中出现的沉降类裂缝,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基坑的施工可能会导致此类裂缝的扩展,影响结构安全。裂缝观测法对变化比较明显的裂缝较为适用,裂缝变化不明显的,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人为干扰因素比较多,裂缝示意图绘制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也较多,无法准确还原现场裂缝的情况。在条件允许时,可采用传感器的方法对裂缝变化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对现场裂缝的示意图绘制可采用高分辨率的照片,方便两次勘察对比。
2.4房屋倾斜情况检测
在基坑开挖前,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在房屋四角布置倾斜观测点,采用全站仪对房屋的倾斜率进行测量。具体观测次数可根据在建房屋的情况确定,本结果中只提供了首次和末次测量结果,见表4
表4 房屋倾斜观测结果
部位高度(m)第一次观测第二次观测
偏向偏量倾斜率(‰)偏向偏量倾斜率(‰)
119.5东50.25东110.56
南80.26北50.25
测量结果表明,监测期内倾斜量有一定的变化,最大倾斜率均未达到《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2016规定的危险状态。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倾斜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当出现基坑附近因大量堆载或卸载、场地降雨长期积水等会导致倾斜加快时,应提高观测频次。倾斜观测过程中注意应避开风荷载影响大的时间段和强日照时间段。
2.5房屋沉降量的测量
在基坑开挖前,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在房屋四角和毗邻基坑侧布置倾斜观测点,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对房屋的沉降量进行测量,具体观测次数依据在建工程的情况确定。本结果表只提供了累计点的观测次数,测量结果见表5
表5 沉降观测测量结果
位置初始高程(m)本期高程(m)本期沉降量(mm)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
测点110.203010.20250.58.10.020
注:累计沉降量计算周期为2016年4月5日至2017年5月10日
沉降观测基准点应布置3个,每次观测前对基准点进行联测,形成闭合环。基准点布置距离应与待测建筑物的距离大于该建筑基础最大深度的2倍。观测点的布置应选择在混凝土构造柱上进行布置,埋设位置应避开有碍观测的障碍物。观测周期的确定应试基坑开挖方案合理确定观测次数,观测过程中若出现大规模沉降、严重不均匀沉降、基础四周大量积水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应提高观测次数。
3.结束语
3.1对原施工中结构体系的检查和材料强度的检测,在本案例中尤为重要,可以从侧面是上反映结构本身没有安全问题,排出工程施工时候的潜在不符合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2房屋原有裂缝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有稍微的变化和局部产生的新裂缝,基坑施工对裂缝的扩展有一定的影响,裂缝的宽度未超过相关规范规定的限值,房屋目前不存在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在第二层勘察中发现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应查明原因,不能盲目判定是由于基坑开挖所造成的影响,造成报告结论的偏差。还要,周围施工要是存在打桩等震动施工的影响,还应进行震动测试对房屋安全的影响。
3.3房屋倾斜和沉降观测时,应注意观测周期和观测频次的问题,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判断观测期内是否已经进入稳定状态,是否还需要增加观测次数和加长观测周期,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进度和施工环境进行综合确定。
论文作者:白杰1,毛万云2,周峰3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裂缝论文; 基坑论文; 房屋论文; 砂浆论文; 测量论文; 鉴定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