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_物理论文

转变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物理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探究性方式和合作性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而且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多种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同伴合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努力提高其科学素养。根本途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

依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依据物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适合学生实际的四种学习方式,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读式学习方式

研读式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研读为主。研读式主要用于介绍物理学史中的不同流派和观点,物理学家的生平和事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科学理论的不同观点等,通过指导研读,培养学生科学的研读方法,获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用研读式学习方式时,可以先制定研读提纲,归纳成几个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物理事实,观点、方法,用图示或表格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研读小结。

有一种常见的忽视研读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例题、习题教学时,往往是口述物理情景,或者用投影仪打出物理试题,接着就进行分析。看似教学效率很高,实际上学生往往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不能掌握其实质,更不能举一反三。在例题、习题教学时,笔者采用了研读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题目,弄清题意、直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物理情景、过程、结论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读,学生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为下一步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读式学习方式的教学目标是: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思维方法,研究过程。以指导研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研读方法、获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二、研究式学习方式

研究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研究式主要用于研究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定理。通过师生的共同研究,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中所渗透的物理思想。教师通过引领指导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式学习方式的一般过程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事实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提出物理假设,建立物理模型,提出新的理论,把新的理论运用到新的物理情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修改其理论,直到与实验事实相符。

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的是“研究过程”。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让学生去“做”科学。让传统教学的“知识中心”转变为“方法中心”,“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课题的适宜性

一个好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开端。课题的难度要适宜,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题的大小也要适宜,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课题,更准确地说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明确,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够解决的。对于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中长期课题,课题的难度可以大些,面可以宽些,需要教师从课题的意义、操作方法、涉及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逐步缩小课题范围,明晰课题研究目的,最后确定课题内容。

总之,课题的选择有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可行到可行的过程;把握好这一环节,是完成探究活动的前提。

2.探究课题的科学性

所探究的课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心中有数,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所探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或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或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方法,或能开启学生的科学思维。

所探究的课题要有科学性,不能有科学性错误。比如欧姆定律,有人设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保持电阻不变,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压和电流,归纳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设计,粗看是让学生探索欧姆定律,但实际上存在逻辑问题;因为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依据欧姆定律的原理工作的,使用这个表来测量,就意味着已经承认了欧姆定律再去用它找规律,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3.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所研究的课题,若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设计方案的热情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方案有缺陷或不完善,也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标准模式或方式,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科学探究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

4.探究结论的开放性

对所探究的问题,不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结论可以是多样的、开放的。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方法。即便是过程、方法,也应是多样的、开放的,只有这样的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

三、研讨式学习方式

研讨式主要用于辨析物理概念,明晰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的区别、物理规律的联系,通过探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

运用研讨式学习方式时,应将某一物理问题、物理概念、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深入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充分的交流。

1.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研讨

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研讨,辨析物理概念、明晰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某些错误的概念、观点在所难免。通过学生的作业、试卷、问答等信息的反馈,发现错误,利用课堂辨析纠正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辨析,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怎样修正。辩论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越俎代庖。

例如,在学习了动能定理后,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

【例1】一辆质量5t的机车,以恒定功率从静止出发,经过200s行驶了1500m,达到最大速度15m/s。假设机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不变,求机车的功率。

笔者将两种典型解法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

解法一:设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分别为F、f,汽车的功率为P,由运动学公式

两种解法的结果一致。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机车的运动是非匀变速运动,机车的牵引力也不恒定。因此,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都不适用。P=Fv应满足对应性,即汽车的功率对应汽车的牵引力而非合外力。通过研讨,学生明晰了概念的物理意义、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及适用条件。

2.对思维过程的研讨剖析

通过大量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模式的训练,学生容易形成特定的思维定势。因此,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应注意展示思维过程,明晰思维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和最本质的特征,防止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2】A、B、C三物块质量均为m,依次置于光滑水平台面上。B、C间夹有原已完全压紧不能再压缩的弹簧,两物块用细绳相连,使弹簧不能伸展。物块A以初速度沿B、C连线方向向B运动。相碰后,A与B粘合在一起,然后连接B、C的细绳因受扰动而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脱离弹簧后C的速度为。求弹簧所释放的势能△E。

笔者阅卷时,发现确有不少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而发生错误。笔者在评卷时特意安排学生研讨,分清B、C间已完全压紧不能再压缩的弹簧与B、C间自然连接的弹簧的区别,认清碰撞的最本质的特点。通过研讨,学生明晰了解决碰撞类问题的思维模式成立的条件。

四、研习式学习方式

研习式学习方式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展开,通过对同一类问题,同一种模型的不同角度的研习、寻找出其共同特点,方法和特征,从而建立不同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1.重视模仿,培养思维模式

知识、方法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沉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视模仿,加强模仿,是传承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中教师可能认为学生一经模仿就会学会,就会掌握,其实不然。在体育训练中,一项技能的掌握,需要千百次的模仿,才能掌握其技术要领。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模式的形成,亦是需要经过多次的模仿才能形成的。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对同一类问题、对异类同质问题、同一种模型的不同角度的研习,寻找出其共同特点,方法和特征,从而建立不同的模式。

2.重视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过程与方法”,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是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一样学问比学习方法更重要了。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学习,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有:等效法、猜测法、假设法、估算法、图解法、迁移法、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外推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这些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选好典型问题,积极创设学生多思、多想、多动手、多观察、多分析的机会,善于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悟的结合上分析归纳符合思维规律的方法,并用心感悟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内心体验的过程;离开体验就不能掌握方法,方法是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的。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对科学事实的基本看法。科学观点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它规定了对物理事实的方向和出发点,也是方法的灵魂。

另外,对同一物理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方法,如物理问题可以有能量观点、力的观点、动量的观点来研究,利用多种观点对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研究,会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本质、更完整的认识。因此,要让学生知事实、知观点、知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3.重视反思,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错误、改进错误的过程;反思是发现错误的最有效途径。要给学生一定反思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更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不断感悟、体验学习方法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感悟、体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将知识内化,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学习反思贵在及时,难在坚持。勤于动笔撰写反思笔记,记录物理学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疑惑,做到以记促思,以思促学。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如何确保学习方式的实施

怎样才能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确保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是学习方式转变成功的关键。

1.教师转变职责,成为教与学的研究者

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实现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的转变。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转变,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教与学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分离的,教师职责是传授好知识,研究工作是专家的事,新的课程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成为教与学的研究者。

2.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由教师独立研究转变为合作探究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研究。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预设,探究器材的准备,专题讲义的撰写等工作,如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能持续进行下去的。因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十分重要。同一备课组内的教师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每一个课题要有主要承担者,也要得到同一备课组其他教师的大力协作。由教师独立研究转变为合作探究,才能提高研究的效率,也才有可能使新的课程改革持续进行下去。

标签:;  ;  ;  ;  ;  

改变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