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观察论文_邹映红

(湖南省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411100)

摘要:目的 研究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按照收治时间分为两组,依次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每组39例。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更胜一筹(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促进康复、减轻残障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超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价值

超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患者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残障和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为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期间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分为两组,每组39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14,年龄范围43~79(62.78±4.63)岁。偏瘫部位:左侧肢体偏瘫22例,右侧肢体偏瘫17例。格拉斯昏迷评分:(9.72±2.34)分。

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7:12,年龄范围44~80(62.82±4.72)岁。偏瘫部位:左侧肢体偏瘫23例,右侧肢体偏瘫16例。格拉斯昏迷评分:(9.69±2.39)分。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之间对比基线资料方面差别不大,P值大于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干预

在健侧输液,保护好患者的手部,避免出现外伤,对患侧肢体定时进行按摩,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良姿位的摆放:患者卧位及坐位抗痉挛体位摆放。①患侧卧位:是所有体位中最要的体位。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等。②仰卧位:在患侧骨盆下放置软枕,屈曲膝关节,避免足尖部受压。患肢放于体旁枕头上,放置小枕头于肩胛下,使肩关节前伸以及上肢为外旋位。③健侧卧位:患肩前屈,手平放于枕头上,伸肘,下肢患侧膝、髋屈曲,髋稍内旋,将软枕放置在膝下。

(2)牵张训练:主被动的牵拉痉挛肌群。

(3)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利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以及PNF技术等进行治疗性锻炼,促进患者运动控制、耐力、肌力以及协调能力的改善。

(4)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肩关节进行前伸、外展等活动,活动角度控制在0°~90°;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进行全方位运动;髋关节行外展和屈伸运动,活动角度控制在0°~120°,注意控制好力度,避免出现疼痛。

(5)床上活动:通过视频或示范的方式教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以及健肢的主动运动,由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躯干肌进行牵伸,指导患者进行髋控制能力和体位更换训练,在协助下进行翻身和坐起训练。

(6)站位训练:指导患者从床边站立、扶墙行走、平衡训练向直立行走、患侧下肢负重训练慢慢过渡,循序渐进,促进患者肌张力的提高。30 min/次,每日1次。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分别使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Fugl-Meyer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前者总分为45分,以分数低为优势,后者总分为100分,肢体运动功能优的标准为分值越高。

应用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估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交流、日常生活能力、记忆和思维、移动能力、力气、手功能、参与共八项生活质量指标,计算总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优的标准为分值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将计量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t检验)。以P值小于0.05为标准表示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差别较大。

2实验结果

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25±1.95分)以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67.35±11.82分)同对照组进行存在高度差异,P值小于0.05。

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分)

总生活质量评分397.55±35.91444.88±38.25398.02±35.86399.75±38.25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脑局部循环障碍疾病[1],偏瘫是该病的常见后遗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尽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积极的康复护理,有助于自主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病灶周围组织重组和代谢,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一般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开始实施[3],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状态,获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康复训练。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通过良肢位的摆放能够避免患肢指关节蜷缩、变形[4],有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穴位按摩、关节活动以及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关节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5],重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患侧肢体协调控制能力的提高,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6],提高预后效果及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说明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胜一筹(P<0.05),表明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超早期康复护理适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均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石媛.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44-45.

[2]刘卫华.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3):86-87.

[3]张波.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8):88-90.

[4]马淑林.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临床可行性[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22):4647-4647.

[5]王颖.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超早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2056-2057.

[6]年卫红.超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21-123.

论文作者:邹映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观察论文_邹映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