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及其处理方法_信息论论文

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及其处理方法_信息论论文

试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及其处理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试论论文,重点论文,关系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重点的确认和解决是首位的。但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密切相关的,如何正确识别教学重点与难点及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一次去中学听课,一位教师正在上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可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知觉、直觉、意象、美感等专业名词,他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讲解这些名词的概念、定义以及美感的心理学上的一些问题,弄得这些初中生如坠五里雾中。课后,我问他为何要这么详细地讲解这些专业术语,他说:“讲授新教材要把重点难点讲清楚,使学生当堂理解,教育学书上是这样说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显然,他是把教学重点与难点摆在同等的地位上了,混淆了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忽视了它们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处理方法的不同。我们认为,在教学上分清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并正确掌握处理它们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试以现代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加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系统是一个网络状的立体结构,重点则是处在学科知识系统各个有机部分的结合点上,它往往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作用。因而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说,重点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确定性的;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由于重点是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合点的特殊位置上,故它所储存的信息,一般具有容量大,并具多方向传导的特点。但在知识的网络结构中,难点不一定是处在网络状结合点的位置上,因而从信息的观点看,难点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它所储存的信息可辨性一般较低。另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赖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教师的妥善指导。缺乏这两个必要条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就会产生困难。故从辩证的角度说,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问题,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由此说明,难点还具有一定的人为性。

如果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来考察重点与难点的关系,我们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关系,可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当难点也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它和重点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重点本身也是难点;二是当难点不处在知识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重点和难点是不一致的,即重点不等于难点。鉴于上述重点和难点关系的两种状态,以及重点的客观性、确定性的特点与难点的可辨性低、不确定性和人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决定了它们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故而处理方法也应有异,并不只存在着强求“使学生当堂理解”这样一种处理方法。

我们认为,只有当教学重点与难点一致时,也即在教学上,重点本身又是难点这一特定的情况下,教师才应花大力气,务求“讲清楚,使学生当堂理解”。

由于重点与难点同时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结构的结合点上,故重点与难点的信息都具有容量大,有向多方向传导的特点。教师花大力气讲清楚它们,可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量大);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多方向传导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讲清楚的关键是提高这一难点(同时它又是重点)所储存信息的可辨性。信息论认为,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能力,取决于对信息的转换能力。转换之目的就是要提高其信息的可辨性。各种艺术家都具有符合其艺术特点的特殊的信息转换能力,视觉形象可以转换为听觉形象,听觉形象同样可以转换为视觉形象。教师也必须具备符合教育规律的信息转换能力。这种教师应具备的信息转换能力,具体如善喻、善导(多角度的启发)、善言、善比(类比)、善点(关键之处的点拨)等等。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已使信息的载体大大增加,我们若采用多种形式的信号传输,就能扩大信息的容道,信息容道的扩大,则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可辨性,这对难点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教媒体、各种仪器、图片和图表等教学材料,以扩大信息容道,增强信息的直观性,提高可辨性,将信息多通道地输送给学生,尽可能圆满地解决学生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当堂理解。

然而,当教学上的难点并不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它与重点不是同一的,也即当教学难点并不是教学重点时,它与教学重点的地位是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就不同了。教师应着重讲清楚重点,对于难点并非一律要对学生讲清楚,使他们当堂理解。因为某些难点对一定年龄的学生无法讲清楚,更无法使他们当堂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有的难点过份超越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对此种难点岂能讲清楚,使学生当堂理解?前面提到的那位教师,他的做法显然是事与愿违。对初中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这些专业术语是太难了,课堂上输出的这些信息的可辨性对于他们也是太弱了,只能徒然造成他们大脑皮层的紊乱,根本达不到“讲清楚,使学生当堂理解”之目的。这种教师不懂得信息的接收者有一定的容量,所输送的信息如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将引起故障,犹如将380伏电流接到220伏的灯泡上,灯泡就会损坏。信息的传递不能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教师在解决这类教学难点时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认识水平,并不能要求任何教学难点都如重点一样当堂讲清楚,使学生当堂理解。古人云:学无止境,类似这样的难点,应当允许学生暂时不懂,不要追求当堂理解。学贵存疑,存疑可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存疑更能让学生保持学习上的兴趣,并将其转移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去。让这类难点的暂时存在,正可起到这样的作用。

另外,还有些难点,虽不处在与重点重合的位置上,但又是理解重点所必须解决的,而学生经教师点拨后,往往又是不难理解的。对于这些难点,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善于点拨,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或可在课外预习中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当重点本身又是难点时,我们才能追求讲清楚,使学生当堂理解。而当有些难点过分超越了学生认识水平时,它本身又不是重点,就不必作上述追求,可让学生在头脑里留下疑问,以激起他们的探索精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标签:;  

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及其处理方法_信息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