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发展中的高科技_军事高技术论文

德国发展中的高科技_军事高技术论文

发展中的德国高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高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日本、西欧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竞技场上三支最重要的力量。从发展角度看,世界头号贸易出口国、西欧头号经济大国德国的高技术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本文即此。

一、引子:欧共体中联邦德国的高技术

1985年欧共体米兰首脑会议提出,要使欧洲经济共同体同时成为欧洲技术共同体。在1987年7月生效的《一体化文件》中又重申建立一个真正的技术共同体的必要性。欧共体主要是通过三项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搞高技术联合研究的,即欧共体官方有三大高技术发展规划(三个泛欧工程):欧洲信息技术战略研究计划(ESPRIT,始于1982年)、欧洲先进通信技术研究计划(RACE,始于1982年)和欧洲研究协调局计划(EUREKA,即“尤里卡”计划,始于1985年)。联邦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是最初参加RACE计划的四家公司之一;“尤里卡”计划由法国率先提出,联邦德国及英国在该计划中起了重要作用,该计划的167个总项目中联邦德国就参加了67项,仅少于英国。由此,作为欧共体重要成员国的联邦德国,它的高技术发展战略首先是欧共体高技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联邦德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发达工业国家,它的高技术发展有其自身的战略和重点,并有许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很好地分析、研究这些内容。尤其是今天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统一,使得整个德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愈加重要。这位未来“超级大国”的高技术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专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联邦德国高技术发展概况

我们从高技术开发区与高技术研究计划二个方面,就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8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高技术的发展概况。

1、联邦德国的高技术开发区。

美国硅谷的发展经验,为联邦德国发展高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即建立高技术开发区。联邦德国的高技术开发区,有“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技术园地”、“技术中心”等等不同名称,其性质、宗旨大体相同。与其他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联邦德国高技术开发区起步较晚,80年代初期才开始创建,目前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初创阶段。

联邦德国的“新技术创业者中心”等,其目的在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高技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联邦德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新创建的企业发展高技术,开拓高技术新产品市场;其组织形式、经营规模、专业重点等设有统一模式,有公私合营的,有纯私营的,有偏重基础研究的,有倾向搞开发的,有专业性的,有综合性的。所有这样的创业者中心都为创业者提供办公住房、各种设备和行政、财务服务,其规模多在二千至三千平方米,容纳20至30家企业,每家企业平均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左右。

应该指出,联邦德国迄今虽然建立了几十个高技术开发区,但真正能发挥效益的却只有十几个,下面着重介绍4个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开发区:

(1)1983年11月,联邦政府在西柏林建立了第一个“柏林技术革新和新企业中心”,由西柏林政府和西柏林工业大学合办,设在工大校园内,政府投资270万马克。中心规定,进入该中心的必须是高技术公司。经过1年的创建,进入该中心的公司达23家,大多数从事微电子专业。

(2)1984年2月,亚琛(北菜茵——威斯特法伦州)市政府、亚琛工业大学、银行、保险公司等联合创办了“亚琛技术中心”。其宗旨是鼓励新创建的公司与当地大学、科研单位合作研制新产品。其面积为3500平方米,到1986年已有18家企业进入该中心。北威州政府在头三年每年向中心提供一定的亏损补贴。

(3)1984年,海德尔堡(巴登——符腾堡州)市政府和工商大会在海德尔堡大学附近划出15公顷土地,合办“海德尔堡技术园区”。该园区属科研型技术园区,大力吸引有新思想的人才进园区,强调科研与应用的结合,以生物工程为中心,主要吸收与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化学、物理、医学等有关的企业。

(4)1982年,由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创意筹建“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该工厂与德国最古老的技术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相邻,该大学当时有125个研究所,1580多名研究人员,有力地支持着技术工厂的高技术开发。技术工厂的专业重点为微电子技术和电子工业技术。

此外,在巴符州中部的辛德尔芬根和伯普林根镇(该州集中了25所高等院校和两个最大的研究机构——马·普朗克学会和夫劳恩霍费学会的27个研究所,是联邦德国知识最密集的地区),近年来形成了一个微电子产业区,有联邦德国的“硅谷”之称。也有人称有西门子公司、德克萨斯仪器公司、莫托洛拉公司的巴伐利亚为联邦德国的“硅谷”。

总之,欧洲高技术开发区从1980年到1985年由10家增加到47家,以联邦德国的增长速度为最快(1985年达18家)。在联邦德国这些名称各异的高技术开发区中,实现了许多预期的高技术发展研究规划,培养了许多高技术人才,在增强联邦德国高技术竞争能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联邦德国政府在总结高技术开发区成功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开始从总体上制定政府的有关高技术项目的发展规划,更加有计划地发展高技术。

1984年3月,联邦政府会议通过了联邦德国的信息技术开发计划(1984—1988年),即“信息技术5年振兴计划”,投资30亿马克,重点发展工厂自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外围技术、数字电话网和光通信技术、元器件、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为实现此计划,联邦政府采取扩大军事技术领域的技术基础、扩大官方和民间的研究能力、激励个人向技术挑战的积极性等5项具体措施。

1985年7月,联邦德国内阁正式批准了“1985—1989生物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重点资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活动,此外还资助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细胞技术产品和基因技术产品,促进酶技术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除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领域有关研究开发计划,其他高技术领域也相应制定了一些研究计划,如联邦德国研究技术部制定了“新材料研究十年规划”,该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陶瓷材料、粉末冶金、高温金属材料和特殊金属材料、新的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

三、联邦德国高技术发展战略

1、8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政府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认为发展科技事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联邦德国的经济和未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对科研工作进行改革,大力推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有差距的技术领域,要采取得力措施迎头赶上。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效地对科研发展进行投资,大力发展尖端技术、高技术产品,提高高技术新产品的出口量。为此,从1982年开始,政府调整了科研经费分配重点,把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产业的科研经费由10%增加到60%,而对传统工业大型项目的科研经费由90%降到40%;同时,降低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资的税率,鼓励企业向高新技术行业扩大投资。

2、联邦德国尤其重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从前面介绍的有关高技术开发区和高技术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这两个领域就可见一斑。此外,政府重视并在财力、人力方面优先支持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联邦德国政府认为美国和日本的激烈竞争,把世界推进了一个具有高级工艺的信息社会的新时代,联邦德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两大类尖端技术,即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

在财力方面,联邦德国的高技术研究强度最高,每年科研经费达80亿马克,其中仅长途电信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就达11亿多马克。正在实施的BIGFON计划(通信技术计划),每年投资3亿美元,准备将各主要城市用光纤电缆连接起来。一些企业还把大量研究费用用于发展生物产品,例如仅赫希斯特公司每年就有4000万马克用于遗传工程研究。

3、联邦德国政府为顺利实现各项高技术发展规划,提高国家高技术竞争力,积极寻求和采取各种发展高技术的措施。

首先是政府对高技术项目的资助采取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两种方式。直接资助就是企业、研究机构根据国家重点专业发展规划提出科研项目,申请资助,或通过项目招标,批准为经费直接下达,专款专用;间接资助包括经费补贴、减免税款和优惠贷款等。

其次是政府书面筹措风险资本,鼓励企业冒险进行高技术投资。这是联邦德国发展高技术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1983年10月,联邦政府在慕尼黑召开了两次介绍“风险资本”的大会,招徕投资者。政府认为,联邦德国应成立风险投资公司,为发展新技术提供机会,并积极物色具有新思想的研究人员和企业;政府要制定法律和税收及贷款条件,从而推动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建;政府要为那些愿意在创建高技术企业中冒险的人降低风险,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方针政策的不断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联邦德国高技术资金来源工作的发展。目前联邦德国已有风险资本公司、风险资本基金会等30多家,对促进高技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1983年底西门子公司与慕尼黑财产托管股份公司同二家外国公司共同组成“技术风险与管理公司”,为处于初创阶段的高技术型企业提供发展资本,首先向通信、电子元件、生物工程等高技术行业投资1.3亿马克。

第三,联邦政府为促进本国高技术的加速发展,加强双边和多边高科技合作,政府对外高科技合作(国际合作)的主要方针是:首先是加强同欧共体和西欧国家的合作;其次是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合作;最后是巩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合作的重点项目及合作对象都有所选择,如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同美国合作,在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制领域主要同英法合作,在微电子技术、航空等领域同日本合作。联邦政府注意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合作,目前已与这些国家签定了十几个科技合作协定,有6个核能技术方面的转让协定。这些国际合作既有政府间的,也有非政府间的。除国际合作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国内合作,有官民合作、企业与大学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等等,如联邦德国巴登本胺苏打公司与西门子公司在曼海姆建立大型计算机联营公司,有些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和委托研究及企业在大学设立研究所等等。

交流与引进同样是联邦德国政府发展本国高技术的一个有效措施。在交流中获取世界各国有关高技术发展信息,通过引进起到“催化”本国高技术发展的作用。1985年2月,在西柏林召开了“科学公园、创新中心及其经济和社会影响”国际会议,有18个国家和欧共体委员会参加,主要讨论科学公园和创新中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这次会议交流中,联邦德国进一步看到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作用与前途,加快了建设“技术园区”、“创新中心”的步伐。联邦德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要靠专利和技术许可证贸易。从6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业等高技术领域的软件引进占很大份额。如1983年专利与技术许可证进口额中电气电子业占36.9%,为最多的部门,并主要从信息技术先进的美国引进。

四、德国高技术的发展趋势

综观8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发展过程,其大体上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1、国家重视与支持。联邦政府将高新技术的发展视为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并鼎力支持,如1985年建成的18个高技术开发区,共投资5700万英镑左右(英国报刊报道),其主要来自国家的基金。2、从实际出发。如联邦德国可利用的水力资源很少,80年代所消耗的能源65%要靠进口石油,为此大力发展核能技术。3、重视基础研究。联邦政府认为,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的基础,是推进高技术开发的原动力。政府规定,13个大型科研中心应保证其经费的40%用于基础研究。

在此基础上,联邦德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发展高技术的重要措施(如前所述),从而使得联邦德国高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有了迅速提高,尤其在生物技术、核能技术等方面居欧共体乃至世界领先地位。

1990年10月两德重新统一后,一个拥有8千万人口的德国,其高技术实力进一步加强。民主德国本来就是东欧国家中高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如在计算机方面,1988年就推出了第一批1兆位存储开关电路(西方国家在1985年才造出1兆位芯片)。这样,统一的德国今后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亟待得到解答的问题。在了解、分析、研究目前德国政治、经济、科技(尤其高科技)等方面的情况之后,我认为德国高技术的发展今后至少有这样三个趋势:

1、政府重视与政府干预加强。德国政府越加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竞争力的热点是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联邦德国依靠高技术获利不少,如1985年联邦德国的电子计算机、通讯、自动化设备等高技术工业部门的产值约为500亿美元。两国统一以来,由于过重的援助负担、长期高利率等原因,德国经济发展明显放慢,为此,政府将更加重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使经济发展速度稳步增长。同时,为了在世界高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干预(有的是公开干预)加强,如成立的“科学评议会”就是这样的干预机构。当然,这种干预并非针对具体科研工作,而是在高科技战略方针和重点发展规划的制订、协调、落实(出成果)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政府职能,即搞什么不搞什么在国家层次上选择,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从而更有力地促进高技术、高技术产业及高技术经济的蓬勃发展。联邦政府还建立了促进企业与大学合作的特殊机构,如各类促进会、咨询委员会等。

2、增加科技投入,加强职业培训。德国政府越加认识到,充足的科研开发经费,是促进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高投入,发展高科技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战略,必须增加科技投入,如在1990年科技预算中德国政府增加了5.7%,同时鼓励企业增加投入。1991年,也就是两德统一的第一年,德国政府通过增加培训计划经费(增加幅度前所未有),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以适应统一后面临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高技术市场竞争。西门子公司1991年就花了6亿马克,用来培训和继续教育企业职工,该公司信奉:培训出成就,培训促竞争。

3、为竞争更注重联合。以往同类公司互为对手,竞争很厉害,可近年来由于高技术本身的发展,风险大、投资大、周期长,使得一些竞争对手之间从对立的竞争转为协作的竞争,为了竞争而联合成为盟友,如西门子公司与日本的东芝、富士公司的合作。最近,德国外长发表谈话,再一次重申今后德国高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即为了竞争而联合。他认为,面对高技术的挑战,西欧只有作为一个整体,其科研和工业能力才能在新技术领域与美日相抗衡,也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为这些新技术创造足够规模、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内部市场。从另一方面来看,其他国家(如日本)也因注意到德国的“未来大国”趋势,为了高科技与经济的竞争而主动与德国建立“战略性的同盟关系”。

标签:;  

德国发展中的高科技_军事高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