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搞好国有企业有关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这里发表的《对搞好国有企业有关问题的思考》是一篇很有见地的文章,很值得一读。这篇文章对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问题、途径问题和班子建设问题,发表了有借鉴价值的意见。文中提出的“信心是成功的前提”的思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五个途径,以及搞好国有企业班子建设的三个方面,都给人以启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1995年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省委六届四次全体会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也就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作出了具体部署。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探讨搞好国有企业的有关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
一、正名鼓劲,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国有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国有企业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但是,无数事实证明,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活搞好的。当前,重要的是要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要给国有企业正名鼓劲。
第一,搞好国有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就是要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必须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总体上说,就是既要保持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不变,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要找到全民所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使之按市场规律运作,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会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对整个人类探索建立新的体制都将是重大贡献。现在有些同志总觉得国有企业搞不好、搞不活是由公有制决定的,不在所有制性质上突破,不搞私有化,好像就没有出路。这种观点在现实和理论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的,欧美等西方国家也有许多国有企业,而且都很有活力。相反,西方国家的一些私有公司倒闭破产确是一种常事。可见,不论何种国度,哪类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同样都有一个搞的好与不好,活与不活的问题,所有制并不是决定因素。那些认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没有其它类型企业效益高的看法,也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国有企业的效益并不是天生低下的。改革十几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微观经济利益支撑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扶持了非公有制经济。那种只看到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得比较快,就认为整个发展方向只有私有化这一条路,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中央精神和当地情况的。当然,在一些并非关系国计民生的次要领域,把现有一些经营不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主要是小型企业),通过出售或租赁等方式,转由集体或个人经营是可以的。但是,一切或明或暗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看法都是同整个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相违背的,是不可取的。那种把眼睛只盯在目前国有企业呈现出来的不足和弱点上,以此来否定这种经济成分及形式的存在是十分错误的。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实现现代化,又要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牢固树立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不动摇。这既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第二,搞好国有企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最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否成为市场的主体,并在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优势和潜力。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讲多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空话。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尽管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可能搞得很好,但绝不可能靠这些企业把生产力水平大步推向前进。因为主要的基础产业、重要的工业都不是靠他们来搞的。因此,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提出来,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当然,搞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个难度很大的事情,而这恰恰是需要突破的问题。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国有企业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来抓,围绕搞好国有企业清理发展思路,围绕搞好国有企业制定政策,围绕搞好国有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可以肯定,只要坚定信心,抓住关键,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就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搞好国有企业是振兴经济加快名城建设的关键所在。去年四平市制定了“把四平建成发达繁荣现代名城总体战略纲要”,其中规划了四大基地、十大基础工程和工业十大项目。这些基地、基础工程和工业项目的实施,大都由国有工业企业承担。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有企业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决定着四平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名城建设的进度。所以,国有企业重任在肩,与名城建设密切地联结在一起。目前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效益下滑问题仍很突出。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不仅会继续制约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会严重地影响职工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所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竭尽全力搞好国有企业,既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现实选择,也是经济再上新台阶、提前三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实施名城建设的长远大计。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工业主管部门、经济综合部门、工业战线的干部职工都应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走出信念动摇,信心不足,无所作为的思维误区,树立起珍惜机遇,迎难而上,重振雄风的观念;走出靠国家给项目、给资金、吃政策偏饭的思维误区,树立起面向市场练内功、依靠科技求发展的观念。搞好国有企业难度确实很大,但绝不是没有办法,事在人为,有信心,就有了成功的前提。
二、深化改革,探索搞好国有企业的有效途径
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当前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施“三制”改革战略,解决好企业的深层次矛盾。一些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与结构问题。因此,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采取体制、机制和所有制改革同步并举,整体推进的方式。实践表明,大胆改革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调整和改变所有制结构,采取诸如股份经营、国有民营、委托经营等形式,既能保持公有制的性质不变,又可以直接地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进而彻底解决“大锅饭”和无人负责的问题。实施“三制”战略,国有企业首先要确立起新的产权观念,不仅要注重经营资产实物形态的完整和功效,更要注重国有资产价值形态上的保值和增值,不仅要追求资产占有的扩大,更应研究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卖厂、卖设备败家的旧观念,确立经营资产求生存、谋发展的新思路。应该说,现在国有企业存在的是综合症,仅从某一方面进行改革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要想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必须实行“三制”改革同步并举,进行综合治理。
(二)通过联合引进、嫁接改造,为国有企业注入生机和活力。当前,国有企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历史包袱沉重、资金紧张、设备老化这三大困难上。以往我们一直把搞好国有企业的视角放在解决这三大困难上。要政策卸包袱,要信贷保生产,结果要来要去,非但没有遏止国有企业的效益下滑,相反国有企业在运行中新矛盾层出不穷,机遇一失再失,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因此,要想尽快搞好国有企业,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实行企业间的联合和引进外资等形式,进行国有企业的嫁接改造,重组国有企业的产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应把联合引进、嫁接改造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摆上日程,抓在手上,千方百计,力争有较大的突破。
(三)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大力组建地方企业集团。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和产品分工,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定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成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仅企业小而全,形不成规模,缺乏竞争力的弱点逐渐显现出来,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本形成了两极分化的格局。尽管优势企业有好的班子、好的经营管理、好的主导产品,但是由于受规模小的限制,难以有大的发展。如果仅靠自身滚雪球发展,必然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而大部分劣势企业,虽然面临生存危机,但却有大量的厂房、设备、技术工人等闲置的生产要素能够满足优势企业的需求。因此以优势“龙头”企业、“龙头”产品为依托,大力组建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团,把优势企业的扩张需求和劣势企业的闲置资产接合起来,既可盘活闲置资产,使国有资产不致流失,又可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优势企业的扩张需求。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企业规模,加强支柱产业,形成拳头产品,发挥名牌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资源配置效率、效益低下和条块分割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为劣势企业创造了新生的契机。
(四)立足开发,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土地资产。国有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建厂较早,占地面积较大,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土地闲置未用。多年来,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发展,一些企业已逐渐从原来较为偏僻的地段,变成了地处市区的“黄金”地段,土地大幅度升值。因此,国有企业要充分重视发挥存量土地的作用,采取各种措施,盘活土地资产,为启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注入活力。地处城市繁华地段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产品滞销的企业,要采取“退二进三”开办第三产业等办法,发挥“黄金”优势,将企业搞活。对于那些产品适销对路,但缺少启动资金的企业,要鼓励他们将存量土地投放市场,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从而为企业筹措资金,注入生机和活力,尽快启动生产,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有一定发展前途的企业,要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利用级差地租的原理,立足开发,卖旧买新,异地新建,实现企业更大的发展。
(五)发挥科技进步对搞好国有企业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强大动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兴工战略,建立起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内容。现实情况表明,一些国有企业陷入被动局面与缺少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和有效吸纳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真正能够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把科技进步作为获得其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自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轨道,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发挥科技进步对搞好国有企业的推动作用,要加快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步伐,从而增强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要大力创办科研先导型企业,培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典型,加大国有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外部拉力;要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入手,增强国有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消化创新能力;要通过试办“控股主导型”、“成果主导型”等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尝试将高新技术等成果迅速转化为拳头产品,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三、把握关键,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宏大的现代企业家队伍,是搞好国有企业,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和发达繁荣现代名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在于选好配强企业的厂长经理。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在同样机制和外部环境下,一部分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一部分却困难重重,难以为计。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领导班子状况,特别是厂长经理精神状态、能力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下大气力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第一,组织力量对国有企业的现任领导班子普遍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在考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班子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对那些思路正确,团结协作,发展势头好的班子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成绩卓著的要实行重奖;对那些不太适应的班子要本着快换思想慢换人,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进行帮助教育,尽快提高其素质;对那些精神不振、丧失信心、观念陈旧、不求进取、内耗严重、能力低下,企业多年亏损,长期打不开局面的领导班子,要进行果断的调整。把那些精于管理、熟悉市场、善于协调、勇于创新、思想过硬、具有较高管理能力和经营艺术的人才选配到企业一把手的岗位上来。
第二,加快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家后备队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需要有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家后备人才做保证。因此必然站在振兴经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立即着手制定企业家后备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长远规划,加大后备人才的储备力度;要广开知人渠道,认真选拔后备人才,重组和优化后备人才队伍;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培训渠道,着力深层开发,强化培养锻炼,确保后备人才备而能用;要强化监督机制,逐步使企业家后备队伍建设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三,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行为,经营者的行为,任何时候都必须接受来自不同层次的监督与约束。失去监督的行为必然走偏方向。现在广大职工反映十分强烈的个别经营者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奖金问题,个别亏损企业厂长经理住房、乘车等问题,无一不与监督约束不力有关。搞好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对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要强化目标监督,认真实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有关部门要严格考核,奖罚兑现;要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主要是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制度。注意发挥职代会、工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要建立用人责任制。对有关部门因主观原因,发生考核失误造成用人不当的,应追究考核人员和决策者的责任。尽管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遵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深化改革、用好干部,国有企业就一定能够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