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处于困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_sun公司论文

五家处于困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_sun公司论文

五大跨国公司中国遇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跨国公司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中国商报》)前不久刊登了一篇文章《在中国的最佳跨国公司》,这篇分析5家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文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接下来,读者们问道:“那么,谁是表现最差的5家公司? 为什么它们没有获得成功?”

我们在与一些大公司管理层以及国际会计师行的中国咨询师们交谈后,挑选出了下面的5家公司。它们只是在某些方面不成功案例的代表,它们处境危险,但绝不是最差的5家。

富士:已经失败的战争

在全球感光材料市场上,对局在两个重量级选手——富士和柯达——之间展开。日本人不幸地扮演了那名失败者的角色,起因是富士的一个或许不能算是失误的失误。

在国内曾经一度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当年国内感光材料行业陷入全行业困局,有关方面首先向富士提出合作意向,富士表示没有兴趣;之后找到柯达,才有了奠定如今国内感光材料市场局面的所谓“98协议”。

传统上,欧美市场是柯达的天下,亚洲则是富士的地盘。为了让柯达打到日本本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马,但进入日本的打算还是失败了。柯达的作风,既然不能直接进攻日本本土,“拿下日本周边亚洲市场,困死日本成为另一可行方案。”而中国是亚洲最有潜力的战场。

结果是,柯达拿下了除乐凯之外的整个中国感光材料行业。不知道富士此时是否感到了大事不妙(即便觉悟了也为时已晚),就在柯达在中国忙忙碌碌不可开交的时候,富士只是眼睁睁地袖手旁观,几乎什么也没做。

默多克的中国“黑洞”

在全球市场已经达到呼风唤雨地步的教父级人物——默多克,仿佛在中国陷入了“滑铁卢”。

没有人会否认默多克所建立的这个全球媒介帝国是一部造币机器。但在亚洲和中国市场,这个一度被默多克称为“新闻集团未来发展引擎”的地域,却一直都是赤字高悬。1993年,默多克出资5.25亿美元从李嘉诚家族购买了星空传媒集团的前身——卫星电视台64%的股份,后于1995年购入其余下股份,前后累计付出了近10亿美金的购并成本。他看到的不仅是卫视台覆盖整个亚洲和中东,而且当时卫视台对中国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市场影响让默多克极为震撼。

尽管期望值和投资金额同样的巨大,但让默多克感到难堪的是,新闻集团目前在星空传媒中得到的回报依然还是零和负数。

惟一让默多克感到欣慰的应该是凤凰卫视,这个由星空传媒控股38%的卫星电视频道,摆脱了1996年以来的亏损局面,2000年不但获得了少许盈利,而且在香港创业板得以成功上市。但凤凰卫视的表现并不稳定,2001年,受到中国广告政策调整的影响,凤凰卫视再次出现了经营性亏损。

奔驰的中国苦旅

在中国,奔驰被认为是“最有威望”的豪华车,它常常走在婚礼的最前列,是成功人士的首选。然而这一切正在改变。去年底和今年初在武汉野生动物园发生的两起“砸大奔”事件让往日的“车坛圣像”顿失光彩。

北京某媒体举行的民意测验表明,32%的人开始质疑奔驰的售后服务能力和对中国消费者的公平态度。当德国《世界报》看到有近30人加入到“反奔驰俱乐部”时,满心忧虑地写道“中国消费者对名牌产品不信任的种子正在发芽。”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由奔驰车的质量问题引发的交通事故及人员伤亡多达20多起。对此做过追踪报道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许晖说,“如今已经有20多起投诉奔驰事件,没有一件得到合理解决。”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4家区域代理商的背景都不简单,奔驰只在其中占有很少的股份。微妙的关系使得奔驰公司很难参与到代理商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武汉车主的遭遇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多次往返于武汉与北京之间,屡坏屡修仍无结果后,车主才通过戴克集团在北京的有关部门辗转,与位于香港的奔驰(中国)公司取得联系。

对此,奔驰中国公司总裁麦基乐一再强调“与客户沟通太重要了。”他希望通过完善网络与客户拉近距离。

用戴克集团董事长施伦普的话做总结再合适不过了。他说,“由于担心而离开中国是错误,快速地赚一笔就走也是错误,只有为了未来的收获而播种才是最好的选择,也许要等很久,但迟早会有的。”对于这迟早会来的一天,奔驰没少耗费钞票和感情,却发现自己还是没搞清楚中国是怎么一回事。

Sun:最后一个香港人俱乐部

在去年Sun公司服务培训与咨询领域的一次小型记者见面会上,记者发现,除了主角——Sun总部来访的一位副总裁是美国人之外,其余陪同的从总监到普通公关人员全是香港人,他们的办公室都在香港。

Sun公司的大中华区总部在香港,他们几乎所有的中高层经理都是香港人。如果在5年前,这或许并不算奇怪,但今天,Sun已经被白领们戏称为中国外企中“最后一个香港人俱乐部”。

“我不接受这种人为的划分,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就是要打破地域概念。”接受记者采访的Sun中国市场部经理马君海对类似的说法表示强烈不满,这位Sun公司少有的做到经理位置的内地人士强调,“把人分为内地人、香港人、台湾人或什么海归派,这是歧视。一个人是否能胜任一个职位,最主要的是看他有没有能力。”

没错,能力最重要。但是,Sun中国公司的这些香港雇员的能力还是受到了置疑。Sun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说,Sun的政府关系做得很差,“IBM和惠普的CEO访华的时候,都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但今年3月我们的Sun麦克尼利过来,连信息产业部部长都没有见到。”当然,Sun也有自己的说法:“Sun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政府公关不是衡量Sun的标准。”马君海说,Sun并不太看重政府公关。

Sun愿意让人知道的是,两年前工商银行扩展业务的时候,开始选用Sun的服务器进行整合,至今已采购了10多台Sun的大型服务器,采购金额1000多万美元。但另一方面,银行给IBM的一个定单通常都是以亿美元来计算的。

是谁伤害了日立

80年代初,毫不夸张地说,HITACHI的黑白电视及彩色电视使中国百姓的业余生活发生了革命,当年从未有过的欢娱,显得今天的日立更加落寞。

今年3月底,日立宣布在中国停止生产和销售低价彩电产品,与合作了21年之久的福日公司撤资分家。对此刚刚到任一年的中国日立公司总经理久田真佐男这样解释:一直以来日立总是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是很重视品牌管理。今后,日立在它所开展的每个事业领域,都要重视品牌管理。

品牌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技术日立”没了技术恐怕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销售过日立彩电的一些商家称由于在品牌和技术上没有太多特色,日立彩电的销路并不太好,远没有索尼、飞利浦、东芝、松下这么畅销。

其实,日立普通彩电在中国萌生退意已久,66岁的日立制作所总裁庄山悦彦仍在念叨着日立的技术。他说:“中国这个市场的确有许多企业在争夺,如洗衣机、空调,中国企业的生产水平相当高,我们不能和他们硬拼,而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开辟新市场。”

标签:;  ;  ;  ;  

五家处于困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_sun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