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疑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论文_李莉 李昌明

基于质疑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论文_李莉 李昌明

江西省宜丰中学 336300 

一、与作者对话,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大雁归来》教学情景。主讲者:今天我们学习了《大雁归来》这一课,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大家还有疑问吗?

学生1:学完了这一课,我有一个困惑: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表现得很模糊,文章既然写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特点,像是一篇以介绍大雁为目的的说明文,怎么又说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是目的呢?

学生2:我认为不模糊,文章用拟人的手法介绍大雁时,语言中掩饰不住对大雁的喜爱,暗示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因此,前面介绍大雁,突出了大雁的可爱,为写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作好了铺垫,这样美好的东西我们人类自然也要保护,因此二者相辅相成,都是写作目的。

2.反思:以上的教学情景,学生就是和作者对话,才产生了质疑,有了这精彩的课堂活动,从而对文章主题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与同学者对话,轻松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云南的歌会》教学情景。主讲者:刚才,我们归纳了《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各部分内容,下面谁能说说这各部分在手法上又侧重描写了什么?

学生1:第一部分侧重写唱歌人。

学生2:第二部分侧重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学生3:第二部分主要不是写环境,应是写人,因为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环境只不过起映衬人的作用。

学生4:文章除了表现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主题之外,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和艺术的品味和赞赏。因此,二者互相映衬。

2.反思:以上教学对话的出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理解了云南歌会的环境与云南人互相映衬的写作手法。

三、与现实对话,拓展教学内容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愚公移山》教学情景。主讲者:学到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文中愚公到底愚不愚?请大家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学生1:愚公大智若愚,因为他能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而且有不怕苦的精神。

学生2:我认为文章的取材有问题,按我们现实生活来推理,我们发现文章想表现愚公不愚,却处处写他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你看,文章中说他九十岁还去挖山,这是不自量力吗?再有,他为什么要把土运得那么远,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还有明显的人力、物力不够还去挖山,这不说明他蠢吗?因此,文章内容对表现人物很不妥,很不合逻辑。

学生3:文章不是生活,是艺术作品,本文这样写,正体现了作者的别具匠心,文章内容没有不妥,作者正是用这种方法来突出搬山的不易,更突显愚公精神的可贵。

2.反思:这段教学争论,学生就是因为有了把文本与现实进行对比、质疑的精神,才让这节课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认识,而且拓展到了文学创作和哲学人生观等方面,使课堂的外延明显拓展了。

四、与文本对话,留下争议空间

1.我的语文教学中,坚持了每堂课前五分钟讲解一诗词,记得在一次活动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每日一诗《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教学情景】。

学生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主讲者:这首词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在罢官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之情。

学生2:我认为你说的主题不对,我们从“相思”、“小红楼”、“情”等这些词语中可以推断应是指女主人公看不到心上人,仍“频倚栏杆”的痴绝之情,是一个思妇对情人丈夫的思念之情,这才是文章的主题。

学生3:我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从词中我丝毫看不出任何意象是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之情……

2.反思:这个教学情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在课堂争议中,发现编者组织的教材有失误。而且课后查找资料发现《代人赋》词有两首,编者组织的材料不严谨,选的词与答案不一致。他应该选择词中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子的那一首词,表现才是作者在罢官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之情。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表现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增强了,而且体现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提高了。

五、与执教者对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教师备课的遗漏或知识水平的局限,讲授中也会出现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老师的讲解。

六、与背景对话,完善教学内容

1.案例:在学习诗歌《关睢》时有这样的教学情景:

学生1:在古代,我国传统的思想是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关睢》中描写的男女爱情,却是那样直白呢?

学生2:《诗经》收集的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各地民谣,那时还处在奴隶社会,人们在亲密的共同劳作过程中创作产生的,社会还未进入封建社会,因此,还没有严格的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的禁锢。

2.反思:在这个教学情节中,学生就是拿文章与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对话,才有了这样特别的讨论,而且这个讨论,让课堂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我的语文课经常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六重”对话,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论文作者:李莉 李昌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基于质疑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论文_李莉 李昌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