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区域论文,产业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2)04-0089-06
一、引言
东西部地区产业级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首要原因。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中国从20世纪末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同时伴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能源资源供应逐步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很多学者指出东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解决东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与扩大就业之间矛盾的良策[1]。
产业转移的基础理论最早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为背景提出的,形成了经典的雁式模式[2]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后来又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全球生产网络、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4]。国内关于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开始大量出现,其中主流观点认为随着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梯度特征已经形成[5-7]。然而,近几年很多研究都发现目前中国东西部之间产业转移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而是出现了滞缓的现象[8-12]。李娅等[9]利用中心—外围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目前东部的制造业并没有西移的原因是尚未达到转移的内生临界点,产业转移还需要依赖于外生力量,例如更大力度的国家政策。李占国等[11]认为导致东西部产业转移滞缓的最大原因是产业集群的计划效应和锁定效应。目前关于我国重工业布局和西移的研究还比较匮乏,陈泽伟[13]研究认为,当前中国重化工业布局沿海的现状,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综合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集中原则,这将极大地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刘雪颖[14]认为西部重化工业发展是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客观要求,西部地区存在着发展现代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与挑战,应该加快西部地区现代重化工业的发展。
二、我国工业产业西移的趋势与特征
关于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国际上比较流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和区位熵原理来构建[15]。范剑勇[6]利用产业产值占相应产业总产值份额最高省份的变动来衡量产业转移。张公嵬,梁琦[16]根据各区域产业销售产值,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与产业的绝对份额三个指标综合测度了中国产业的转移程度。本文借鉴冯根福等[17]的方法,用各地区相应工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增加值比例的变化来表示地区间产业相对转移的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1993~2010年间东部地区向西部省份发生明显产业转移的只有3个工业产业,分别是煤炭采选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显然这三个产业都是资源依赖性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虽然并没有从东部沿海省份转移,但同样也具有西移的明显趋势。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还有一定的继续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东部地区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向西部省份大规模的转移,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省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动因是生产成本是否会因为转移而降低,在我国开放导向型的经济政策下,东部沿海省份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极大,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业集聚在海港城市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如果迁往西部,势必会增加企业的交通运输成本,只有西部能带来更大幅度的成本节约,企业才有西移的动力。而且,近些年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使得相对劳动成本大大降低,因而西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同时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消费市场较小、基础设施匮乏、金融和商务等工业服务业发展落后,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因此只能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一些资源型产业。
三、基于产业梯度理论西部省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将工业产业转向资源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可以使东部通过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主动转移具有优势和强关联效应的工业产业,与西部地区原有的冶金、化工和机械产业相结合,支持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西部十省的产业梯度系数及优势产业分析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引入。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梯度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戴宏伟[7]首次对产业梯度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产业梯度是因为国家或地区间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产业分工不同而在产业结构水平上形成的阶梯状差距。他也最先用区位熵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来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并称之为产业梯度系数。产业梯度系数弥补了区位熵忽略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带来的偏差,因此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因为预期西部省份主要承接来自东部地区的工业产业转移,因此表2计算了十个西部省份工业产业的梯度系数和东部三个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①)的产业梯度系数。产业梯度系数如果大于1,表示某个地区该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是该地区相对较专业化的部门。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级差是相当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只有在矿采业和某些资源依赖型行业上的产业梯度系数小于1,在其它行业上,无论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梯度系数都大于1。其中长三角地区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是石化工业,而珠三角地区则是电子信息业,环渤海经济圈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具有明显优势。在西部十个省份中,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矿采业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上,其中新疆在石油产业上产业梯度系数值较高,云南在烟草制品业上优势明显,而四川和重庆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它们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可以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竞争。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是西部地区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根据产业梯度系数,我们可归纳出西部十省份的相对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应该是西部地区在未来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支柱产业。见表3。
2.西部省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西部省份在承接来自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时不仅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产业,同时也要考虑到东部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同情况。表4列出了西部省份重点承接的产业选择。本文借鉴贺曲夫[18]的方法用相对梯度系数来确定西部各省份重点承接来自东部转移的产业。具体来说,找出东部三个经济区和西部省份中的优势产业(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将相同行业的梯度系数进行相除,得出东部地区对西部十个省份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如果该值大于1,说明该产业既是东部地区具有西移动力的产业,又是西部地区可利用自身优势很好承接的产业。同时考虑到西部各省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行业和国家区域产业布局总体思路,得出西部地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总结来看,西部承接东南发达省份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行业以及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等行业。重庆、四川两地相对来说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产业较多,其它西部省份承接长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的转移产业较多。表4的结果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西部十个省份重点承接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而可能在产业西移的进程中形成刚性竞争,这会导致省份间的“政策竞争”;二是西部地区承接的资源、能源依赖型产业和化工、冶金、造纸等行业都是高污染密集型行业,我国现行的环境规制体系,有可能造成省际的规制差异,这会导致出现区域“污染转移”,即西部地区成为东南沿海省份的“污染天堂”。
四、政策建议
东部沿海省份将部分产业西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利用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为西部地区植入主导产业,解决东中西部差距扩大问题;通过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化,解决产业布局的梯次配置问题;利用西部地区土地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我国土地和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和市场的契合,解决低效运输和浪费问题;通过清洁能源开发和耗能产业发展的契合,达到节能减排和能源供应结构优化等。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建立东部地区产业转出援助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可运用财政资源对特定区域内的、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免费的资金赠与。财政拨款可弥补企业迁移过程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和产业转移出原地所付出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费用。二是实施信贷优惠政策。政府向布局于或迁移到西部的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通过信贷优惠,刺激投资项目的启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实施税收减免政策。为吸引产业转移,可考虑调整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将产业性税收优惠与区域性税收优惠相结合,力求在公平基础上体现差别。
2.优化承接地投资环境
第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帮助西部规划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学校、医院等建设提供援助,支持西部社会性房地产开发;对西部基础设施的运营与维护予以补贴。第二,优化投资软环境。逐步改善产业转移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尤其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直接投资、贷款、基金、证券、信托等多维度的金融市场。第三,培育产业园区。西部地区利用已建成的或者正在筹建的工业园区,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入驻,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地区之间的差别化竞争,逐步将特色产业培育成园区的主导产业。
3.实施差别化的配套政策
第一,产业政策差别化。国家在调整产业政策过程中,需重新考虑区域功能划分和重大产业定位,在安排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步将西部地区建成国家资源加工业和基础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区域。第二,土地政策差别化。(1)为了对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用地保障,可直接增加西部地区供地指标;(2)区别对待西部土地管理,在西部为保障农业生产,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用地管理应严格一些,但对选择在丘陵办厂的企业可考虑适当放松;(3)在土地使用成本上也应实行差别政策,对转移到西部的工业可考虑让企业采取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逐年缴纳租金,推行土地年租制度,减少这类企业一次性成本投入。第三,能源政策差别化。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能源有偿使用机制,可考虑扩大东、西部的能源价差;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能源分配计划。在安排东西部能源分配时,欠发达地区以自我开发为主。要支持东部企业迁移到西部,对优势资源和能源就地开发、就地使用、就地增值,形成特色产业。
收稿日期:2011-10-28;修回日期:2012-05-25
注释:
①长三角地区主要指上海、浙江、江苏三省。珠三角地区主要指广东、福建、广西三省。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四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