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政策论文,工业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着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制转型,一个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转型,它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另一个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不但相互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几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亚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并对整个世界在下一个世纪的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六、七十年代的传统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国家通常的宏观经济目标包括:实际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以及经常项目平衡。根据丁伯根规则,要实现这四个主要政策目标,政府就需要四个政策工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汇率政策。如果政策工具相对于其主要政策目标有缺陷的话,就意味着在六、七十年代的某些时候需要一些额外的政策工具。例如为了降低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直接价格控制的政策,在战后初期的法国,和1971、1972年的美国都曾采用过这种政策。其他比较重要的政策主要是针对经常项目均衡的,如对出口的刺激和抑制进口的进出口税收政策等等。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经常采用的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英国每年的财政预算都要在各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在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报告总是在每年二月与政府预算同时提交国会讨论,其目的就是将那些违反1946年就业法案和与政府经济目标不一致的内容去掉。在德国,1967年的“稳定规则”提出,政府的财政政策应该着眼于这样一些政策目标:价格稳定、高水平的就业、外部均衡、适度的经济增长。
积极的干预政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相继在各主要工业国家发生了转变,这主要与保守主义政党上台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些观点和理论的普遍影响有关。
二、80年代政策目标优先次序的改变
8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发生了重要转变,失业率的控制不再是首要目标了,代之而起的是通货膨胀率。此外,实际增长率的地位也下降了。这种转换的重要背景可以追朔到1973年和1974年主要工业国家相继爆发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以及1979年到1980年受到的第二次石油价格冲击。人们对“菲利普斯曲线”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在英国,1980—1981年度的财政预算中的“中期金融战略”将降低通货膨胀率作为首要目标,并将其看作是保护产量和就业稳定增长的主要条件。1980年英国采取了相当强硬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而一度引起了英镑的升值和一次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其部分原因被认为是由于在金融市场上确立了人们的信心,而在劳动市场上却没有建立这种信心,因此,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减弱。在美国,70年代人们认为反通货膨胀的代价是损失总产出。据阿瑟·奥肯1978年估计,反通货膨胀的总产出成本是1∶10,真正把反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还是从1979 年美国联邦储备转换货币政策目标开始。这一年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开始将货币供给量本身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从而放弃了将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达到利息率目标的政策工具的传统做法。紧缩的货币政策引起了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1982年的失业率达到11%。与以前的传统做法相反,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对此并没有立即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在随后的1983年和1984年美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逐渐使美国的失业率下降到美国70年代中期的水平。与70年代不同的是,在失业率下降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却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在联邦德国,80年代初明显地将控制通货膨胀放在了第一位。1983年失业率一度达到8%,是70年代末的两倍。 而通货膨胀却几近于零,政府和货币当局对此没有采取传统的提高有效需求的扩张性政策。在法国,密特朗上台后,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明显转变了,通货膨胀的控制被放在了首要地位。由于法国决定要留在欧洲货币体系(EMS)内, 政府和货币当局将减少法国与其伙伴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别以及其国际收支平衡当作了当时最主要的政策目标,经济增长和就业目标几乎暂时从其政策目标中取消了。日本的失业率一直低于其他工业国家,而且对通货膨胀率的控制也早于其他工业国家。在1974—1978年间,日本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其失业率仅仅有小幅度上升,从1.4 %上升到大约2%,失业率在日本的温和提高是非周期性的,它一直持续到80 年代,日本的失业率平均在3%左右。
三、传统政策工具的变化
在六、七十年代,政策当局习惯于将目标变量与政策工具变量区分开来,通过对政策工具变量的调整达到目标变量的改革。
最显著的工具变量的变化是主要工业国家在80年代普遍放弃了六、七十年代的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传统上被看作是用来控制通货膨胀的工具变量,主要的措施是对工资和物价进行限制甚至冻结。作为控制价格的工具变量,它往往被当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种补充。它在短期内往往有一些效果,但从长期看,一旦取消管制,通货膨胀往往更严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80年代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也是放弃了收入政策的结果。显然,将收入政策当作控制物价的工具变量是不成功的。80年代,在许多国家相继放弃了收入政策之后,结构政策便被用来部分地填补其留下的空白。结构政策又称为“微观政策”,主要是指目的在于改变微观经济结构的政策。如金融活动的非管理化和私有化等等。在80年代以前,结构政策不在政府政策的目标之内。结构政策主要是从供给方面来起作用的。在保守派政党相继在各主要工业国家执政后,纷纷采取非管理化和私有化的政策。结构政策强调改革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主要依靠私人部门的自动调节机制,调动经济自身的积极因素,降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在美国,金融体系的非管理化改革早在卡特政府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90年代非管理化的政策才趋于稳定。私有化的政策在英国最为明显,可以说,英国在私有化方面是8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政策转型中的一个典型。
财政政策作为工具曾长期被用来调整政府财政收支,以调整总需求。由于六、七十年代财政政策的使用是在将目标变量确定为实际GDP 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往往由于没有名义变量的限制,而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动力之一。此外,财政政策的正确实施时间也由于时滞长短不一而难于确定。这样就使得财政政策的使用过于频繁,而其影响迭加在一起就更难判断当前的经济状况(衰退或通货膨胀的原因),从而很难对症下药。财政政策的长期频繁应用,使得财政赤字在一些国家不断增大,从而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不断增长。 这些引起了人们对财政政策工具变量本身的注意,许多国家相继在80年代将减少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当成了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最显著的例子是日本和英国。日本早在1980年就制定了“财政巩固计划”,英国则在同年制定了削减财政赤字和公共借款的中期战略,而且持续三年执行着削减公共债务的政策。此后,虽因经济衰退有时债务略有提高,但将财政收支本身作为政策目标已经是一个确定的变化了。在美国,由于里根政府的大规模减税和增加防务开支,使得美国在80年代初的财政赤字迅速扩张。直到克林顿上台后的1992年,美国政府才将减少财政赤字列为其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克林顿削减财政赤字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效,1992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占其GDP的比例为4%,到1996年已经下降到1.4%, 是主要工业国家中最低的。1997年财政年度开始时,财政部预计1997年的财政赤字将为1250亿美元左右,但到10月份,白宫预算负责人富兰克林·雷恩斯宣布97年的财政赤字将低于300亿美元。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是8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经济政策转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主要集中在七国集团和如欧洲联盟的一体化区域经济中。国际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点放在汇率的调节上。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工业国家开始了以稳定汇率为主要目标的政策协调。最具典型意义的是1985年9月在美国由5个主要工业国家签定的“广场会议协议(Plaza Accord)”。在这个协议中虽然涉及了一些货币和财政政策,但其主要目的却是对美元汇价过高进行联合干预。广场协议是卓越有成效的,美元汇价在5国协调干预下,很快开始下跌。 第二个阶段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阶段。80年代后期,7国或5国之间,对包括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增长率目标之间的协调逐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主要工业国家认识到,仅仅停留在汇率政策的协调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的货币政策有关,也与国内的财政收支状况及公共债务的状况有关。单纯的汇率政策协调不可能不影响到其国内的经济状况,而主要针对国内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不可能不影响其汇率和国际收支。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协调就被主要工业国家纳入了议事日程。主要工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协调是从1987年2月的卢浮宫协议( Louvre Accord)开始的。进入90年代, 主要工业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由于7国集团中各国之间的差距, 完全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政策几乎不可能实施。应对需求增长率超过GNP 增长率的国家和GNP增长率超过总需求增长率的国家加以区别。 前者往往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出现货币贬值的压力;后者通常会产生国际收支顺差,引起货币升值。国内总需求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已经成了7国或5国集团高度重视的问题。这意味着国际经济协调正在向更深层次上发展。在欧洲联盟的进程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协调更加明确。马约为欧洲联盟成员国规定了从财政赤字到通货膨胀率,从公共债务占GDP 的比例到失业率等等的具体目标。在北美和东盟等区域集团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以及一些法规的协调也不断加强。这些大大改善了世界的经济秩序,加强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失业率论文; 财政赤字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财政政策工具论文; 财政学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