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以岭医院内分泌病科 ;河北石家庄050091 )
【摘要】目的:探讨川芎嗪针剂穴位注射法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减少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方法:随机选择符合糖尿病足患者76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川芎嗪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观察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糖尿病足治疗有效率(94.74%)优于对照组(60.53%),双下肢动脉血流量数值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足更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缓解足部症状及体征,更有利于防止足溃疡的发生。
【关键词】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早期可见肢体麻木、发凉、疼痛和间歇性破行, 继则下肢远端变黑、组织溃烂、感染、坏疽。属祖国医学“消渴”“脱疽”范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截肢率为7.3%。为了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川芎嗪针剂穴位注射疗法对早期糖尿病足病患者进行治疗,给予不同的治疗护理措施,对防止早期糖尿病足的恶化干预进行研究,防止足溃疡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探索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患者76例,按住院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编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6-70岁,平均57.1+10.11岁,病程6-10年,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Wagner糖尿病足分级标准选择0级患者;(2)明确2型糖尿病病史及糖尿病足诊断;(3)皮肤无开放性病灶;(4)表现为肢端疼痛(刺痛或灼 )、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
1.3 排除病例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冠心病症状不稳定者、脑血管急性期、取穴处皮肤感染者、下肢浮肿者。
2治疗方法
所有观察患者进行基础的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治疗加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对照组:采用常规足部护理及健康教育。治疗组:在原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经穴定位》,定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患者取平卧位,每次取一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左右轮替使用。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以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川芎嗪注射液2 ml,直刺皮下0.5~1寸,得气后回抽无血及无神经放射痛,再缓缓注入药液,一般会出现酸麻胀痛感,并向足部放散。注药完毕,徐徐出针,以消毒干棉球迅速按压针孔以防出血。疗程为15天,治疗一个疗程。
观察指标:(1)踝/臂血压指数测定(四肢多普勒超声检查):正常值为1.O~1. 4,其比值<O. 9为轻度缺血;<O.7~O.5为中度缺血,可有跛行;<0.5~O.3为严重缺血可有缺血性休息痛;<0.3可能随时发生坏疽。
(2)下肢体位试验:抬高下肢45°,一般在30~60s内使静脉排空,可见足部皮肤明显苍白,肢体下垂后可见足部逐渐呈紫红色。静脉充盈时间在15 s以上,说明该下肢供血明显不足。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3.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给予疼痛、麻木、发凉、乏力、ABI改善等症状积分
消失:疗前患有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
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减低,但不为零。
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
3.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2%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3.2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2 结果
4讨论
糖尿病足(DF)其发病机制涉及下肢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各种损伤合并感染。DF血管病变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流不畅、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缺血缺氧,而周围神经损伤使足正常的感觉减退或丧失,致缺少保护性反应,造成损伤、感染以及神经营养障碍,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了DF 的出现。最常见的表现为下肢皮肤溃疡,严重者可发生患肢坏疽而被截肢,甚至死亡。此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病机为消渴日久,气血亏虚,气虚血瘀,经络失养所致。
川芎为伞形科蒿本属植物,它具有活血化瘀、疏风止痛、理气的作用。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属酰胺类物碱, 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现代研究表明它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能降低血小板表性, 且能抑制凝血活酶和凝血酶, 增强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作用, 从而起抗血栓形成和促血栓溶解的作用;另外还可改善循环。在治疗穴位上选用足三里及三阴交,充分考虑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其治疗疾病的机理可能与针刺足三里所引的中枢兴奋灶比较靠近腹部脏腑的中枢部有关,脾胃主四肢,针刺该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活血通络,除痹止痛。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可调脾经之气,既可健脾统血、活血化瘀,又可健脾助运、化痰祛浊。三阴交、足三里在局部上因位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的下肢,针感较强,可疏通足部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足部症状。
在治疗方法上选用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将针刺的机械刺激作用、药物对机体局部的作用、经穴开阖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穴位注射疗法的疗效作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络穴位的局部刺激作用,即具有针刺对经穴组织的机械性刺激以及药液注入穴位后,因占有一定空间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力从而刺激局部感受器产生酸、麻、胀等“针感”样作用;二是药物固有的生物效应。因而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效果来源于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据国外的调查约15%的糖尿病患者将发生足溃疡,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截趾或截肢起因于足溃疡,因此如果能对早期糖尿病足合理治疗与及时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足溃疡的发生,将减少患者痛苦,减轻社会负担,这正是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理念的最好体现。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而血液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足发病的基础。因而在基础治疗之上,采用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抓住血循环障碍这一病理过程,通过活血化瘀药物穴位注射达到改善血循环,消除诱发因素,从而干预0级糖尿病足的恶化,防止足溃疡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早期糖尿病足采用川芎嗪注射液在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可促使0 级糖尿病足症状缓解,预防足溃疡的发生,是目前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0 级糖尿病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9.
[2]齐昆青,乔苏民,刘建林.弥可保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法[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2): 54-55.
[3]倪峰,林静瑜,周春权.穴位注射疗法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03,23(10):609-610.
[4]李仕明.微循环障碍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病因病理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9,3(4):58.
[5]杨锐,魏文宁,沈迪,等.川芎嗪对凝血-纤溶系统酶活性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5,24(5):362.
项目来源:2012109 通络治疗结合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河北省中医防治糖尿病足重点研究室。
论文作者:于蕾,张建波,王林娟,陈娜娜,李静,葛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穴位论文; 糖尿病足论文; 症状论文; 下肢论文; 作用论文; 积分论文; 溃疡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