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法富[1]2004年在《短季棉衰老的激素变化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叶片的早衰影响棉花的产量,导致棉花纤维强度降低、纤维长度变短、纤维整齐度下降,从而降低棉纤维的成纱质量,因此,从生理生化、基因的表达和调节控制水平上揭示棉花的早衰机制,对提高棉花产量,改善棉花纤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陆地棉品种辽棉9号的去根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暗诱导衰老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6-BA、ABA、GSH、H_2O_2、CaCL_2、A23187和A23187与CaCL_2,测定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棉花去根幼苗叶片内源激素、SOD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叶片衰老的可能过程首先是细胞分裂素含量的下降,ABA含量的上升。6-BA、GSH和钙离子均延缓叶片的衰老,ABA和H_2O_2促进叶片的衰老。 (2)以3个生育和衰老特性不同的短季棉品种作材料,测定它们在生育进程中主茎叶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短季棉的早熟性与主茎叶早期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及其核苷(Z+ZR)含量出现高峰值的时间相一致,这两种激素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愈早,其产量器官发育也早;短季棉的早衰性与主茎叶后期脱落酸(ABA)、乙烯和IAA出现的高峰时间相一致,而与主茎叶异戊烯基嘌呤及其核苷(iP+iPA)含量相反,短季棉始絮后,主茎叶iP+iPA含量低、ABA、IAA和乙烯含量高的品种易早衰,主茎叶iP+iPA含量高、ABA、IAA和乙烯含量低的品种抗早衰。 (3)以辽棉9号衰老叶片的cDNA为模板,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棉花Ghcysp基因,注册号为AY604196。基因序列的长度为1368bp,包含一个1034bp的开放阅读框,起始于序列的99位,终止于1133位,编码344个氨基酸。在棉花基因组中,Ghcysp基因是两个拷贝。Ghcysp蛋白质与其它植物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67%—82%。Ghcysp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37.88 KD,等电点为4.80。该蛋白质具有半胱氨酸、组氨酸和天冬氨基酸叁个活性催化反应中心,是一个跨膜蛋白质,位于液胞膜上。 (4)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棉花的根、下胚轴、花、胚珠和幼叶中,Ghcysp基因不表达,在棉花的衰老叶片中Ghcysp基因表达。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处理,可以抑制Ghcysp基因的表达,IAA处理的初期,抑制Ghcysp基因的表达,后期Ghcysp基因的表达量恢复到处理前,ABA和双氧水处理,增加叶片Ghcysp基因的表达量。ABA、双氧水和黑暗处理未进入衰老叶片,不能增加的Ghcysp基因的转录,这说明棉花Ghcysp基因是叶片自然衰老特异表达的基因。 (5)比较中棉所10号和中棉所36上部与中部棉铃纤维发育蔗糖合成酶(SuSy)活性和与mRNA转录的差异,结果发现,在棉花纤维发育的初期,胚珠SuSy酶活性和mRNA转录的下降,导致棉花铃重的下降,开花2-3天后,其胚珠表皮细胞突起SuSy酶活性与mRNA转录量下降,可导致纤维长度的下降、短绒增加。花后18-27天,蔗糖合成酶的活性和mRNA转录下降,影响棉花纤维的强度和伸长率。
马淑娟[2]2007年在《棉花叶绿体Cu/Zn-SO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文中提出短季棉的早熟早衰问题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短季棉早熟早衰问题在生理生化水平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已有的结果显示:早熟不早衰品种和早熟早衰品种相比,早熟不早衰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后期表现高、稳定,在抗氧化酶系统中主要起作用的关键酶是SOD,因此,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揭示早熟不早衰的分子机制,克隆相关基因并进行遗传转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高短季棉产量、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1)棉花叶绿体Cu-ZnSO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以质粒PBI121作为植物遗传转化的载体,对所克隆的棉花叶绿体Cu-ZnSOD基因和PBI121作Bam HI/SacI双酶切,电泳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片段,再用连接酶将二者连接起来,并转化到农杆菌LBA4404感受态细胞中,即成为棉花叶绿体Cu-ZnSO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BI-YSOD。对所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BI-YSOD进行相关的质粒提取检测和PCR检测,结果显示:植物表达载体PCR结果和目的基因大小相同,转化质粒和空质粒相比,略有增大,表明目的基因片段已经转化到了农杆菌中,可以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2)烟草遗传转化与转化植株的检测: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所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NC89烟草,卡那霉素筛选得到23株阳性植株,经PCR、South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有四个烟草株系中整合了棉花叶绿体Cu/Zn-SOD基因,SOD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四株转基因烟草植株SOD酶活性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烟草,离体叶片暗处理试验结果也证明四株转基因烟草比非转基因烟草SOD酶活下降速度明显减慢,百草枯喷施试验表明,转基因烟草都比非转基因烟草对百草枯的耐性增强,这一系列试验间接地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增强了烟草的耐衰老能力。(3)棉花的遗传转化:以中棉所24号和早熟早衰材料652583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所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中棉所24号和早熟早衰材料652583,经过愈伤化,胚性愈伤,抗性芽叁个阶段的卡那霉素筛选,目前得到9株中棉所24号卡那霉素抗性植株,早熟早衰材料652583抗性芽还在进一步的筛选中。
窦玲玲, 李光雷, 庞朝友, 魏恒玲, 范术丽[3]2016年在《棉花转录因子GhWRKY1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短季棉(Gossypium hirsutum)的早熟往往伴随着早衰,挖掘和鉴定衰老相关基因对于选育早熟不早衰棉花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而WRKY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调控植物衰老过程。本研究克隆了陆地棉WRKY转录因子Gh WRKY11(Gen Bank accession No.JN604988),c DNA全长1 055 bp,包含1 008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35个氨基酸,属于WRKY转录因子Ⅱd亚组。蛋白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h WRKY11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 WRKY11的相似度较高。基因结构分析表明,Gh WRKY11基因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h WRKY11蛋白定位在洋葱(Allium cepa)表皮的细胞核。q RT-PCR结果分析表明,Gh WRKY11在盛花期的棉花叶片中优势表达,在子叶衰老过程中表达下调。赤霉素(gibberellin,GA3)处理棉花幼苗后,Gh WRKY11在2、4、8和12 h的表达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上调;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后,Gh WRKY11的表达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且在2、4、8和12 h的表达极显着(P<0.01)上调;同时,Gh WRKY11可以在某些时间点被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lene,ET)、H2O2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诱导表达上调。Gh WRKY11在受到低温(12℃)胁迫处理时表达上调,且在2、8和12 h达极显着(P<0.01);盐胁迫(200 mmol/L Na Cl)处理后,Gh WRKY11在2、4、8和12 h的表达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上调;15%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 6000,PEG6000)处理后,在12 h的表达量极显着(P<0.01)上调;损伤处理对该基因的表达没有显着影响。播种45 d后,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Gh WRKY11拟南芥过表达植株衰老延缓,由此推断,Gh WRKY11可以延缓植株衰老,初步鉴定Gh WRKY11是衰老的负调控因子。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的初步分析为创制转基因抗早衰棉花材料提供基础资料。
张文香[4]2013年在《陆地棉开花相关基因GhMADS22/23/29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文中指出为了为短季棉的培育提供优良、充足的基因资源,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克隆开花相关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SQUA亚族基因一般都具有促进开花的功能,本实验根据拟南芥的此亚族基因AtAP1和AtFUL的核酸序列,Blast搜索棉花的EST数据库,获得的EST进行拼接,得到两条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序列。根据拼接结果设计引物,PCR扩增该基因,分别命名为GhMADS22和GhMADS23。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GhMADS22属于FUL分支,GhMADS23属于AP1分支。通过Blast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序列,获得GhMADS22和GhMADS23的基因组序列,cDNA序列与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发现,二者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DNA序列都存在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不同时期顶芽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二者随着顶芽的发育,表达量都逐渐升高,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GhMADS22在叶片、顶芽、苞片的表达量均较高,在胚珠、纤维中几乎不表达;GhMADS23在各个花器官和顶芽中的表达量均较高,而在胚珠和纤维中同样不表达。而且GhMADS22和GhMADS23都受GA的正调控。通过转基因实验对GhMADS22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GhMADS22的过表达能够促进拟南芥抽薹,同时也使得植株和花器官的形态发生变异:无限生长花序转变为顶端花和单生花;苞片或雌蕊的基部形成次级花;一朵花形成两个雌蕊、七个花瓣和雄蕊,或者一朵花只有3个花瓣,却有8个雄蕊无规则的环绕着雌蕊,也有的不含有苞片。此外,GhMADS22的过表达还延迟了花器官的脱落,而且ABA处理会促进GhMADS22的表达。因此认为GhMADS22在促进棉花开花、抗逆、延迟衰老方面可能具有作用,可以作为短季棉培育的有利基因资源。SVP基因具有延长植物营养生长阶段从而推迟开花的功能,本实验通过上述同样的方法在陆地棉中棉所36中克隆了SVP的同源基因GhMADS29,Blast搜索比对表明GhMADS29与猕猴桃的SVP4基因相似度最高。根据克隆到的GhMADS29的cDNA序列,Blast搜索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序列,cDNA与基因组序列的比对表明GhMADS29含有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不同时期顶芽的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它在花芽分化起始期的花芽中表达量最高,且不同组织的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它在叶片和顶芽中表达量较高,因此推测GhMADS29的作用模式可能与拟南芥SVP基因相同,但是转基因实验表明,长日照下过表达GhMADS29的拟南芥的抽薹时间及莲座叶数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推测棉花中可能存在其它SVP的同源基因发挥相应功能。根据GhMADS29的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到ATG上游-19位开始的1316bp的启动子序列,通过启动子元件分析发现,所得到的序列具有启动子所特有的元件和一些光、温、激素调控元件,且瞬时表达和转基因实验的GUS染色都证明了序列具有活性。转基因拟南芥不同组织的GUS染色实验表明,该启动子序列在幼苗的根和叶以及表皮毛中都有较强的活性,在萼片、花瓣、雌蕊等花器官中同样活性较强,而在雄蕊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在角果的果瓣中也能够检测到GUS活性,但是在种子中未检测到GUS活性。
喻树迅[5]2003年在《我国短季棉遗传改良成效评价及其早熟不早衰的生化遗传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通过对198份短季棉品种系谱分析,我国短季棉叁大生态区品种来源分别是:辽宁主要来源于金字棉,新疆主要来源于原苏联,长江棉区主要来源于岱子棉、斯字棉、乌干达棉,黄河生态区来源金字棉后代变异早熟高产系中棉所10号。由于来源不同、基因差异和环境差别形成各生态区独特类型,为叁个生态区划分提供了基因与环境差别的科学依据。 2、短季棉早熟种质来源金字棉占64.7%、岱字棉13.6%、原苏联19.8%,所以金字棉是我国短季棉“早熟基因源”,同时说明短季棉种质资源狭窄、遗传多样性差。利用RAPD和SSR两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对29个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与系谱分析结果一致,我国短季棉育种要取得新突破,必须注重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 3、采用朱军教授统计分析软件,将我国50年各生态区通过审定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28个,按排多年多点试验,数据按不同年代品种的基因型值进行分析,代表性、可靠性较强,国内外未见同类分析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为: ①50年皮棉产量遗传改良成效巨大,90年代品种皮棉亩产78.9kg比50年代52.5kg增产50.29%,比60年代增产51.44%,比70年代增产26.65%,比80年代增产20.8%。诸多产量相关性状对产量贡献大小由不同育种技术路线形成,一是以增加铃重为主要增产因素,一是以提高衣分为主要增产因素,提高抗病性也是共同要素之一。 ②生育期遗传改良成效,对198份品种原有信息分析,生育期缩短9~14天。本试验将不同年代品种生育期平均值比较提早2.5天。对缩短生育期方法有的缩短前期营养生长期,有的缩短后期生殖生长期。前者没有充足光合产物积累,往往伴有早熟早衰,后者注重前、后期光合产物积累,形成早熟不早衰。 ③纤维品质中,长度、强度、麦克隆值从50年代至60年代提高较快,之后变化不大。主要由当时人们消费需求多为32~42支纱、纺织机械仅纺此范围纱和棉花收购政策等因素导向所订育种目标有关。 ④辽棉和中棉所系列品种,采用两条不同育种技术路线,提高产量、改善早熟性和纤维品质。辽棉以缩短前期营养生长期提高早熟性,以延长铃期提高铃重增产和纤维品质。中棉系列采用生化育种缩短生殖生长期提高早熟性,适当延长前期营养生长期,克服后期早衰,通过提高衣分来提高产量、品质。两种路线各有所长、可互为借鉴、取长补短。 4、对产量、品质、早熟叁个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相关主要性状遗传率高,也有环境因素影响,产量、早熟性状遗传、表型相关分析有叁个特点:1、产量性状之间极显着或显着遗传、表型正相关,与早熟性状之间呈显着遗传、表型负相 l!关;2、早熟性状之间呈极显着或显着遗传、表型正相关;3、果枝始节与产量、早熟性状均为遗传、表型正相关。可根据其遗传率与遗传表型相关对各性状综合考虑,协调发展。果枝始节选择4一5节为宜,过高晚熟,高产,但如后期遇低温棉铃不成熟也低产,过低则早熟低产质差。 5、50年短季棉育种技术进展大,对品种成效贡献大。生化遗传育种对培育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早熟、优质、高产、多抗品种行之有效,其理论基础有待于深人研究。 6、本试验研究生化遗传在无前人研究资料借鉴情况下,进行大量探索并取得初步结果。 (1)通过对子叶离体暗处理衰老和大田真叶自然衰老过程生化机理研究,早熟不早衰类型品种SOD、POD、CAT酶活强,能及时清除有害自由基对核酸、蛋白质、细胞器的损坏,延长光合时间,后期平稳下降使之早熟不早衰,反之早熟早衰。后期活性强下降缓慢则晚熟,可将此用于选育早熟不早衰的品种育种亲本与后代选择。 (2)生化遗传研究结果:①CAT、POD、SOD酶活和ABA含量的细胞质母体效应极显着,表现细胞质遗传特征。②叶绿素a十b,IAA含量有极显着加性效应,表现细胞核遗传特征。③SOD酶活与CAT、POD酶活及ABA、IAA含量有极显着遗传正相关,SOD通过调控上述酶类协调作用。④SOD、CAT、POD酶活、ABA、IAA含量的遗传率高,可稳定遗传。
宋美珍[6]2003年在《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机制及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用10个短季棉纯系(5个早熟不早衰、5个早衰),采用部分双列杂交设计,利用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模型和加性-显性*胞质母体效应(ADM)模型对初花期和花铃期植株的抗氧化酶系统(CAT、SOD、POD等)的酶活、比活和IAA含量、ABA含量、MDA含量等进行遗传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5对正、反交F_2分离群体的CAT酶活、POD酶活、SOD酶活、MDA含量、叶绿素含量的次数分布均为正态分布,表明这些生化性状为典型的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2)早熟不早衰亲本的抗氧化系统保护酶CAT酶活、SOD酶活、POD酶活性都高于早衰亲本,其MDA含量低于早衰亲本,且遗传力较高。 (3)短季棉CAT酶活、SOD比活、ABA含量存在着显着母体效应,其次为显性效应核遗传;CAT比活、POD比活、SOD酶活、可溶性蛋白含量、IAA含量和MDA含量等也存在一定的细胞质遗传效应,但以显性效应核遗传为主;POD酶活、ABA含量以加性效应核遗传为主,但同时也存在显着细胞质遗传效应。从而可明确棉株体内的生化性状同时受细胞核和细胞质两套遗传体系控制的遗传特点。 (4)根据生化分析和早熟性调查结果,提出了将短季棉株体内的POD酶活、ABA含量可作为早熟不早衰品种的早代选择标准。 (5)对早熟不早衰短季棉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和早熟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初步明确了短季棉早熟不早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和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关系,根据这些遗传关系,可对短季棉各种性状进行预测,从而对目标性状进行早代选择。 以上研究结果对短季棉育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生化性状的遗传及生化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在国内外未见报道。
宋美珍[7]2006年在《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遗传机制及QTL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短季棉在生产上存在早熟早衰的问题,选用3个早熟不早衰类型的短季棉品种(系)和3个早熟早衰类型的短季棉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从短季棉产量性状、早熟性状、品质性状和生化性状等方面,系统研究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的遗传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农分、铃重、铃数遗传以显性效应及显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着加加上位性效应和加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霜前花率以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加性效应;始蕾期和果枝始节以显性和显性的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加加上位性效应;始花期、始絮期以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麦克隆值、纤维反射率、黄度和纺纱均均匀指数均以显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明确了主要农艺性状之间遗传关系。 叶绿素含量、CAT、POD、SOD活性,早熟不早衰类型亲本高于早衰类型,以早熟不早衰类型的品种作亲本,其后代F_1有一定程度的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但其F_2代明显降低;MDA含量,早衰类型的亲本始终高于早熟不早衰类型,以早熟不早衰类型品种为亲本的杂交后代,MDA含量的始终低于早衰类型的亲本。 首次将短季棉生化指标作为一种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叶绿素存在加加上位效应、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CAT和POD遗传以显性效应和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加加上位效应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SOD的遗传以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存在着显着加性效应。MDA的遗传以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显性效应、显性与环境互作效为主。还首次检测到这些性状同时存在母体效应、父体效应以及母体、父体与环境互作效应。 研究了早熟不早衰短季棉主要农艺性状与生化性状间的遗传关系,从而为短季棉生化遗传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首次建立了以陆陆短季棉为亲本的第一张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将不同时期的生化性状定位在不同的连锁群或染色体上。利用SSR、SRAP和TRAP组合引物对陆陆短季棉进行多态性筛选;用279个F_2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筛选出多态性引物89对,有32对多态性引物表现共显性,获得124个多态性位点,有94个多态性位点进入21个连锁群(LOD≥3.0);每个连锁群包含2—17个标记,每个连锁群的长度在0.4—83cM,标记间的最小遗传距离为0.1cM,最大遗传距离为34.2cM,总长度为648.4cM,覆盖棉花基因组总长度的13.0%。有4个连锁群与相应的染色体相对应。 首次检测到控制短季棉叶绿素含量、抗氧化系统酶(CAT、POD、SOD)活性、MDA含量的16个QTL;农艺性状的20个QTLs。其中CAT有2个QTL,能解析11.7%和73.2%表型变异率,SOD有2个QTL,能解析5.0%和5.2%表型变异率,叶绿素4个QTL,能解析6.2%—7.2%表型变异率,这8个QTL定位在棉花第18染色体(LG3);POD的1个QTL能解析79.9%表型变异率,MDA有2个QTL,能解析85%—87%表型变异率。因此,将这些标记用于短季棉辅助育种,从而为短季棉生化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可能。
范术丽[8]2004年在《短季棉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QTLs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态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对早熟短季棉品种9×9不完全双列杂交46个组合研究发现:早熟性状的遗传率较低16.1%,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大为17.5%,其中现蕾期和果枝始节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达极显着水平,生育期、株高和开花期的遗传率相对较高:产量性状的遗传率为20.1%,与环境互作效应为7.4%,而衣分、铃重和子指狭义遗传率较高,这是短季棉高产育种首先要考虑的叁个性状;纤维品质的遗传率为28.64%,与环境互作效应为6.9%。早熟性平均狭义遗传率,安阳点为46.0%,运城点为10.9%,石河子点为12.3%,棉株各性状的综合遗传率总体趋势是:安阳最高,其次为运城,石河子最低。这一结论从遗传率与环境互作角度,使前人就果枝始节和播种到现蕾遗传率高低不同的结论得到了解释和发展。 通过对叁试点短季棉各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找到各点早熟性、产量和纤维品质之间的主要矛盾,针对叁试点短季棉早熟性育种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育种策略:安阳点应通过适当延长现蕾期,选择吐絮集中的材料,提高棉花结铃性,进而提高霜前皮棉产量,同时注重高衣指性状材料的选择,以提高纤维强力和改善马克隆值;运城点应通过延长开花期以改善目前纤维长度偏低的问题,加强高衣分的选择,以确保纤维强度和整齐度,同时注重后期吐絮集中性的选择:石河子点应选择从开花—吐絮快且集中的材料,以提高霜前皮棉产量。同时,要注重高子指性状的适当选择,以达到对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同步改良作用。这个结果为叁试点调整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短季棉早熟及其相关性状的主-多基因综合分析发现:主基因普遍存在,各时期至少有一对主基因起主要作用,同时受多基因的修饰,在短季棉发育的不同时期,其主基因的对数、作用效果、方向以及主、多基因的遗传率均不同。除现蕾期和株高性状外,各性状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和遗传率均高于多基因,主基因的遗传率在30.23%~66.79%,多基因的遗传率在2.83%~35.07%。并将短季棉各性状的遗传分为叁类:第一类性状由少数主基因控制,多基因的作用较小,如开花期、全生育期、农分等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6.85%~66.79%,多基因遗传率为2.83%~12.64%;第二类性状由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枝始节、铃重、纤维长度等,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0.23%~63.33%和21.78%~28.17%。第叁类性状由多基因控制,如现蕾期、主茎叶数、花期叶面积。针对叁类性状主-多基因遗传率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选择方法。 以两个陆地棉品种中棉所36×TM-1的207个F_2单株为作图群体,筛选出73个多态性引物,25个SSR标记、35个RAPD标记和13个SRAP标记,构建了第一张以研究短季棉为主的包含43个标记,标记间的最小遗传距离为11.8cM,最大遗传距离为48.9cM,总长1174.OcM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总长度的23.48%。检测到与短季棉早熟性状相关的12个QTLs,其中有8个QTLs呈簇分布在LGl连锁群上,找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在30%以上与全生育期、霜前花率和开花期有关的QTL各1个。以研究短季棉为主的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相关QTLs的呈簇分布在所查文献中均未见报道,为短季棉早熟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王占彪[9]2012年在《滨海旱碱地不同植棉模式对棉花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常规植棉模式(TP)为对照,在沧州市轻度盐碱地(L)和重度盐碱地(H)研究了浅沟覆膜植棉模式(MO)(开15cm深的浅沟,地膜覆膜,膜上打孔播种)、基质育苗移栽植棉模式(SR)、短季棉植棉模式(SS)四种不同的植棉模式,动态测定了棉花根际土壤水分、电导率、棉花出苗率、成苗率、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LAI、主茎功能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MDA、SOD、POD、光合速率、荧光等形态及生理指标,以及棉花产量、品质及其构成。结果表明:1.在轻度盐碱棉田,浅沟覆膜植棉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浅沟覆膜模式的棉花苗期根际土壤含水量显着提高,土壤电导率显着降低;浅沟覆膜棉花的出苗率提高了34.9%,现蕾期棉株株高、茎粗、干物质分别提高了10.5%、6.9%、8.9%,主茎功能叶SOD、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3.7%、18.0%、11.7%;浅沟覆膜棉花的单铃重与产量分别提高了7.3%、8.1%;浅沟覆膜通过集雨压盐,改善了棉花根际的生长环境,增强了棉苗素质,从而提高产量。2.在轻度盐碱棉田,育苗移栽模式移栽后成活率比常规模式出苗率高出35%,育苗移栽移栽后30天的成苗率比常规模式播种后30天的成苗率高31.4%,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育苗移栽与常规模式相比,育苗移栽处理生育前期单株较小,干物质积累较少,后期单株形态指标与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常规模式,群体果节数及干物质积累与常规模式差异不显着;整个生育期主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等生理指标育苗移栽与常规模式差异不显着;与常规模式相比,育苗移栽植棉模式的亩铃数降低了4.7%,单铃重增加了7.8%,且均达到显着水平,但产量、衣分、品质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3.在轻度盐碱棉田,短季棉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出苗率及成苗率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小于常规模式,短季棉群体果节数着高于常规模式,群体干物质积累前期短季棉与常规模式差异不显着,后期短季棉显着低于常规模式,符合短季棉小个体、大群体,早熟的品种特性;短季棉植棉模式的LAI变化趋势,主茎功能叶SOD、POD、MDA的变化趋势,均符合短季棉早发,生育期短的品种特性;与常规模式相比,短季棉模式的亩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低4.7%、4.8%、22.2%,衣分高6.8%,且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4.在重度盐碱棉田,浅沟覆膜模式的出苗率和成苗率与常规模式差异不显着;浅沟覆膜模式与常规模式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LAI、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纤维品质等差异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说明在重度盐碱棉田,浅沟覆膜植棉模式没有表现出较好的集雨压盐效果。5.在重度盐碱棉田,育苗移栽植棉模式移栽后的成活率比常规模式的出苗率低53.0%,移栽后30天的成苗率比常规模式高了91%,说明在重度盐碱棉田,育苗移栽处理移栽后成活率较低,但一旦成活,其成苗率比其它处理高,这可能是缓苗期受到了抗盐锻炼造成的;育苗移栽处理的移栽后成活率仅有15%,且移栽的密度与目标密度相同,15%的出苗率不能满足试验与生产需要,说明基质育苗移栽植棉模式在重度盐碱地不宜采用。6.在重度盐碱棉田,短季棉植棉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其形态指标、单株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但短季棉群体较大,因而其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显着高于常规模式;短季棉植棉模式主茎功能叶的后期MDA含量显着高于常规模式,LAI显着低于常规模式,脱落率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早于常规模式,显示了短季棉的早熟特性;7月25日后短季棉的株高稳定,常规模式却仍在增高;与常规模式相比,其产量提高了14.7%,且达到显着水平,因此在重度盐碱棉田,短季棉植棉模式是一种出苗率较高、产量较高、且节水省工的植棉模式。
参考文献:
[1]. 短季棉衰老的激素变化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克隆[D]. 沈法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2]. 棉花叶绿体Cu/Zn-SO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D]. 马淑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3]. 棉花转录因子GhWRKY1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窦玲玲, 李光雷, 庞朝友, 魏恒玲, 范术丽.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
[4]. 陆地棉开花相关基因GhMADS22/23/29的克隆与功能验证[D]. 张文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5]. 我国短季棉遗传改良成效评价及其早熟不早衰的生化遗传机制研究[D]. 喻树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6]. 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机制及遗传研究[D]. 宋美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7]. 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遗传机制及QTL定位[D]. 宋美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8]. 短季棉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QTLs定位研究[D]. 范术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9]. 滨海旱碱地不同植棉模式对棉花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D]. 王占彪. 河北农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