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体论文,戈尔论文,心理学论文,德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1878~1965)是德裔美籍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机体论心理学的主要创始者,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1〕。
1 主要贡献
(1)奠定人本主义心理学整体论的理论基础
整体论既是机体论心理学的方法论,又是机体论心理学的内核。戈尔德斯坦把机体看作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整体,并认为有机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的,故坚持心理学的对象应该研究整个的人。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抛弃分析综合法,采取整体分析法。这就是说,在研究心理学问题时,首先必须对行动的有机体有一种整体的印象,然后再从事分离的观察,使所求得的材料校正和扩大第一次印象。整体的或全局的印象产生一种研究假设的作用,这一种假设无疑能因特殊事实的发现而加以改进。或者说,整体的印象提供一种容纳事实的框架,一种不太狭窄而足能容纳日益增多大量材料的框架。戈尔德斯坦说:“我们不图只用砖上加砖来建筑有机体的结构,而力求发现实在的‘格式塔’,使某些现象可以成为能理解的。……我们速写整个有机体的一幅草图,以便在遇到草图与实际经验不符时,激起进一步的问题和研究。”〔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等整体心理学一样,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化做出了贡献。戈尔德斯坦对罗杰斯、罗洛·梅,特别是马斯洛都有很大影响。马斯洛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纽约市就结识了戈尔德斯坦,多年以后他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幸运事。戈尔德斯坦告诉他,完形心理学的某些方面可以与心理动力学相结合。马斯洛的整体动力学取向源自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整体论的、机能的、动力学的、目的性的,而不是原子论的、分类学的、静态的和机械的。马斯洛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在后期一部重要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的扉页上标明“献给戈尔德斯坦”。
(2)提供机体潜能的自我实现论的理论来源
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不仅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还第一次从机体潜能发挥的观点出发阐述了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首次是由戈尔德斯坦提出的。它在机体动力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他看来,自我实现是人的机体潜能发挥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创造性倾向,是人的主要动机和生活最高目标的表现形式。他强调自我实现在本质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又认为人们奋力以求的目标不同而自我实现也有个体差异。他仔细剖析了脑损伤患者和正常人在自我实现方面的区别,即存在着具体态度与抽象态度两种行为方式的差异。总之,戈尔德斯坦把自我实现视为一切有机体得到全面发展和更加完善的一条组织原则〔3〕。
马斯洛公开承认他从戈尔德斯坦那里采纳了自我实现的概念。他指出,戈尔德斯坦对脑损伤士兵的研究中运用这概念来解释人在受伤后有重新组织的能力。就是说,受损伤的有机体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把自己组织成一个把损伤结合在内的新的单位。在这个意义上说,有机体是活跃的,在力求自我实现时生成和重新创造了自己〔4〕。 和马斯洛一样,罗杰斯写道:戈尔德斯坦丰富了他的思想, 他特别提到实现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或成长假说(growth hypothesis)。 罗杰斯相信,有效治疗的动机结构、病人的实现或成长倾向类似于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5〕。
戈尔德斯坦对形成罗洛·梅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罗洛·梅撰写他的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在那一段时期,罗洛·梅和戈尔德斯坦进行好几小时颇有启发性的交谈。在博士论文中,罗洛·梅写出戈尔德斯坦关于焦虑、恐惧、自我实现和机体论的观点。罗洛·梅也常常提到脑损伤患者。在《存在》一书中,罗洛·梅把戈尔德斯坦的思想在一种存在背景(关系)中做了解释〔6〕。
(3)扩展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戈尔德斯坦毕生致力于脑损伤患者或失语症患者的临床观察、治疗实践和实验研究,并同正常人做了比较分析。如果说戈尔德斯坦从病人或变态者的研究中所借鉴和总结出的一套健康人心理发展的机体论是间接和更高成果的话,那么他关于神经心理学(neuro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的研究成果则是他第一位的特殊贡献。
首先,在变态心理学方面,戈尔德斯坦发现了脑损伤患者一些变态的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及其规律:
①他们虽有具体思维能力,但却失去了抽象思维能力,如缺乏内外感受分辨力、自动设计力、整体与空间关系感、重新综合力、预见力等。
②他们积极主动的意识活动在整体行为中往往不占主导地位,而被动的无意识行为居于很大优势;
③他们不能采取自觉的意志行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己所偏爱的行为方式;
④他们的人格特征常常表现为呆板、固执、行动迟缓或在行动中总是采取相同的方式;
⑤他们经常产生无法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的焦虑情绪,主要通过排除焦虑的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其次, 在神经心理学方面, 戈尔德斯坦早期专门致力于失语症(aphasia)的研究,探讨了语言障碍与脑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关系, 发表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
①失语症者不能在具体与抽象两种意义上使用语言,只能把语言作为代表事物的具体属性,并且只有用于具体情境时语言才是有用的。如将一把刀子单独呈现给脑损伤患者时,他们什么也回答不出来,但把刀子和面包放在一起时,他会说:“这是切面包的刀子”。
②失语症者缺乏创造任何抽象事物的能力。因为语言能力与人的高级抽象行为能力相联系。失语者在毫无任何参照框架时很难给事物命名,表明他们丧失了抽象行为能力。
③将失语症分为六种,即生动型语言障碍;易感型语言障碍;总失语症;遗忘症失语症;变化性皮质失语症;由于非口部神经突触的一种损伤引起的语言障碍。
可见,戈尔德斯坦不仅丰富了神经心理学的理论,而且还进一步扩展了变态心理学的内涵。
(4)建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戈尔德斯坦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采取的主要研究策略是:
①研究整体的人;
②运用测验、谈话和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对个体案例进行细致的研究;
③根据自我实现、与环境协调一致、抽象与具体态度来理解人的行为;
④在搜集和分析数据时运用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
⑤不使用有可能破坏整个有机体并且使行为不自然和人为的实验控制和标准条件;
⑥时刻牢记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行为是由一系列决定因素造成的。显然,这些研究策略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戈尔德斯坦在建构整体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测验法等方面颇有贡献。戈尔德斯坦继承了完形学派的观点,坚持对个体进行整体、动态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决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和这个人的本性及其相关的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的统一体。基于这种认识,他运用了整体分析、自然观察和多种心理测验,对几千名个体进行长达十多年的追踪研究。这种方法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不谋而合,而且在研究和治疗实践中均收到良好效果。
2 主要局限
(1)具有机体决定论的生物主义倾向
首先,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在基本出发点上,不是以社会中的人为基本点和对象,而是以有机体为主题和中心。我们知道,有机体(organism)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即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植物和动物。然而,心理学是人学,有机体这一范畴只能表明生物的共同性,不能突出最高最复杂的人类的特殊性。因此,戈尔德斯坦所阐述的机体整体观、机体动力观和机体潜能观,虽然对人类也有价值,但他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对人的自然性或生物性的揭示。这样,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淡化或忽视了人的社会规定性,而具有明显的机体主义或生物主义倾向。
其次,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在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上,他把有机体或内在潜能摆在首位,视为居于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能源,而环境则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存在,只有供应、容纳和干扰的功能。
诚然,戈尔德斯坦承认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认为有机体与环境协调一致是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标志。但是,戈尔德斯坦往往倾向于把外部环境对正常人格发展的最初的和直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主要强调有机体内在潜能在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在他看来,外部环境对有机体只限于“供应源”和“干扰源”两种作用而已。
不难看出,戈尔德斯坦在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上,即没有看到这一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实质,更没有探讨造成人性扭曲的根本社会根源,而是从人的机体潜能和抽象态度出发,认为“社会组织中的所有失败都是由于低估了抽象态度的意义,由于错误判断了人类特质中的有害影响所致,通过人为隔离而加以改变所造成的。因此,借助于抽象态度才能揭示作为一切错误社会组织之基础的谬误〔7〕。显然地, 这是以机体决定论取代社会历史决定论的一种生物主义倾向的表现。
(2)缺乏自我实现观的丰富内涵
正如前述,戈尔德斯坦把自我实现与人的向上、前进和创造性的本能联在一起,并视为人的一种最高的内驱力。这一思想既奠定了自我实现论的理论基石,又表现了戈尔德斯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戈尔德斯坦自我实现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①比较笼统、空泛。表面上看,戈尔德斯坦对自我实现有所规定,如“创造性倾向”、“潜能的实现”、“损伤的补偿”等。但仔细想起来,他对自我实现内涵的理解似乎过于广泛和抽象。可以说,戈尔德斯坦连一个起码的自我(self)概念也没有。在他那里,自我就相当于他的所谓有机体。在如何抵御人的心理冲突方面,我们也看不到自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至少就作为一种避免发生心理焦虑甚至导致犯罪的自我主动防御的角色而言,在戈尔德斯坦的理论中是难以找到的。因此,戈尔德斯坦的自我实现既是宝贵的、有价值的,又是简单的、粗糙的。
②缺乏社会内涵和价值规定。戈尔德斯坦的自我实现既没有明确回答自我是什么,也没有具体回答实现是什么。实质上,他把“自我”等同于“有机体”。这样就使自我失去了主体性,变成了一个无明确社会追求、无具体价值取向、无崇高人生意义的生物学范畴。显然,这一局限和戈尔德斯坦的机体决定论的生物主义倾向是直接联系着的。
(3)有些论述缺乏根据、比较偏颇
戈尔德斯坦和弗洛伊德一样,也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不同的是,弗洛伊德以神经症(neurosis)患者为样本,而戈尔德斯坦以脑损伤患者为对象。诚然,变态与常态具有同一性,即变态与常态有着相联系的成分、要素和属性。这些变态患者的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正常人的本性。
但是,还必须看到,常态与变态又具有对立性,即变态是与常态相区别的个别存在物,常态则是个别、特殊事物的一般、本质的存在物,因此,我们应当从统一中去把握对立,从对立中理解统一,决不能把特殊与一般、变态与常态等同起来。戈尔德斯坦在脑损伤患者的变态心理研究方面是颇有成就的,但他缺乏对正常人健康心理的研究,有些推论缺乏有力的论据。他的自我实现观缺乏对健康人格的描述,也没有提供正式的理论角色作为自我潜能的标准。
另外,有些论断比较极端、偏颇。如强调人的生物性,忽视人的社会性;强调先天遗传潜能的作用,忽视后天环境与教育的重要功能,强调综合分析的重要性,否定分析综合的存在价值〔8〕。
基金项目:此项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