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民经济不动的原因及对策_国民经济论文

当前国民经济不动的原因及对策_国民经济论文

当前国民经济启而不动的原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动论文,国民经济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1992~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把过旺的投资需求压了下来,终于在1996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然而问题在于“软着陆”之后的国民经济并没有按官方预期的那样在适度区间平稳运行,相反却呈一路滑落态势(1996 ~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6%、8.8%、7.8%,而1999年的目标为力争实现7%的增长)。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 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对我国的辐射效应的逐步显现,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扩大出口的难度愈来愈大。与此同时,国内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也严重不足,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物价持续负指数增长。为此,自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予以应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没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为此,人们不禁要问,改革开放20年来,国家在解决需求过旺问题上总是屡战告捷,在80年代末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上,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绩效也不差,而今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何不灵了呢?为此,各路专家众说纷纭:有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说是居民收入减少的结果;还有人认为是产业结构升级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这些解释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这些仅为表层原因,而当前国民经济之所以启而不动,有着深层次的根源,因而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也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一、成因分析:持续投资拉动的结果必然是投资与消费的双抑制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启而不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驱动机制选择上的错位,持续地以投资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必然是投资与消费的双抑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下降,从而国外需求不足,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国内需求不振,正是长期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负面效应充分显现的诱因。

(一)持续投资拉动的结果必然是社会投资的衰微

投资拉动的结果之所以会导致社会投资的衰微,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

1.持续的投资拉动将导致生产与消费脱节。由于投入不但引发需求,还会带来产出。随着投资的增长,不仅生产性供给增加,消费性供给也会增加,可是消费性需求并不会因此而相应扩大。于是消费性供给越来越超过其需求,将成为一种客观必然。这时滞后的消费已经发生,再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某些产品的消费滞后就会转化为全面的生产过剩,造成生产和消费的严重脱节。其结果,不仅将导致生产总量超过需求总量,而且生产结构也将脱离消费结构,从而使企业产销率下降。这样,大量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其生产投资的欲望自然减弱。

2.持续的投资拉动将导致经济效益滑坡。因为,每次投资拉动均将伴随以重复投资升温,重复建设普遍。其结果必将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结构畸形,生产长期在低水平上重复,生产技术重复引进等,由此经济效益的全面下滑也就难以避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持续的投资拉动,使得大量劣等企业挤进市场,不仅使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而且还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一定的,参与瓜分的企业越多,每个企业所能得到的市场份额就越少;另一方面,劣等企业由于产品质量差,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因而成本低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结果市场出现好产品滞销,而劣等产品畅销的局面。比如,在我国由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工程建设的材料选取上舍优取劣的现象相当普遍,结果导致工程质量事故频频发生,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其结果,小企业生意红火,而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品滞销而濒临破产的境地。社会投资需求最终是要靠这些大企业支撑的,它们的垮台,也就意味着全社会投资需求的衰微。

3.持续的投资拉动将导致投资资金的匮乏。因为投资拉动以投资增长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超过经济增长率为前提条件,同时也大大高于收入增长率。保持这么高的投资增长率,在时间不太长的经济回升阶段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但是若把这一态势长期保持下去,则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凭借现实经济实力,社会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资金,在如此情形下,必定要过量地投放货币,用以弥补由于投资过度增长而出现的资金短缺。但是货币的超经济发行是决不可能持久的,一旦收紧银根,投资增长率就将急剧下降,迫使经济滑坡。我国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的两次投资拉动,曾经依靠货币的超经济发行,结果造成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于是才出现了两次紧缩和两次“着陆”——“硬着陆”和“软着陆”。考虑到货币超经济发行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今的投资拉动是大量发行国债。而国债的发行也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必定造成财政还债危机,因此这种拉动也是不可能长久的。依靠赤字拉动经济是一种政府行为,其成效大小,取决于激发社会投资热情的程度。然而,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投资效益不佳,因而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投资启而不动也就很自然了。

(二)持续的投资拉动必将导致社会消费萎缩

其原因同样有三:

1.在社会资金的分配上投资占用了消费资金,从而导致社会消费萎缩。实行投资拉动的最大特点是,依靠资金的大量投入,扩大生产来拉动经济增长。大家知道,一定时期内,社会可利用的资金量是有限的,如果在投资上用的多,在消费上用的就少。而投资拉动的特征是在社会资金的分配上向投资倾斜,因而社会消费基金短缺。持续投资拉动的结果,必然是社会消费的萎缩。这种情况在建国初期乃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受“生产第一”思想的左右,导致居民消费长期受到抑制;改革开放后,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战略思想的引导下,这种情况虽有所改观(比如80年代前半期),但为了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持续的投资拉动,又导致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这样,一方面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居民消费的长期滞后,这种态势持续时间越长,居民消费的相对萎缩越严重。

2.在产品结构上脱离了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而导致社会消费不振。前已述及,投资拉动的结果是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为生产而生产的结果,必然是产品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脱离,从而出现居民消费所需的市场不能提供,而居民消费不需的,却大量投入生产。这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产品结构超越了由居民消费水平所决定的消费结构。比如在住房市场方面,前几年由于投资拉动,出现了房地产热。高档商品房、写字楼拔地而起,而这些商品房的建设严重脱离了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使得众多商品房建成以后,不得不长期闲置,而居民急需的廉价民用住宅建设,则因大量资金被高档商品房建设所挤占而严重滞后,这也使得本应成为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的居民住宅产业难以兴起。另一种表现是,产品结构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从而出现二者间的脱离。由于长期投资拉动的结果,使得许多落后的产品生产线迟迟不能被淘汰,甚至还继续开足马力、扩大生产规模。纺织行业就是突出例子,1997年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不得不忍痛割爱,大规模限产压锭,其对社会带来的不应有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3.在收入水平上,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而导致社会消费低迷。在居民收入问题上,一方面,长期的投资拉动对资金的占用,使得在收入分配上向积累倾斜,结果必然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长期的投资拉动所造成的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严重脱节,其结果必然导致产品积压、企业亏损破产增加、下岗失业人数剧增,这不能不影响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使得居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因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比如当前汽车、住房消费本应成为消费热点,然而无论国家采取何种措施(包括汽车、住房消费信贷的推出),这两种市场始终难以活跃起来,从而阻碍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这与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下不无关系。特别是由于投资拉动主要是政府行为,依靠的是国家财力。然而短期的投资拉动,国家财力或许能够承受,而长期的投资拉动,不仅国家财力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当面对大量企业亏损破产,使得大量工人下岗失业时,也无财力予以生活保障。虽然早在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但迄今为止,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建立。下岗失业就意味着将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在如此情况下,又何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尽管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少数暴富群体,但毕竟是少数,依靠他们的消费,又如何能支撑起偌大的中国消费品市场?

二、对策思考:由投资拉动向消费启动的转化是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

既然持续的投资拉动的结果是投资与消费的双抑制,这说明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那么驱动经济运行的动力何在?面对当前我国的实际,又该采取何种对策呢?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理论上看,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转需借助消费驱动

事实上,从经济运行本身看,它是以市场需求为推动力的。而市场需求又包括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但这两种需求不但性质互异,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生产性需求由投资引发和形成,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中间需求;由个人消费引起和形成的消费性需求,则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最终需求。虽然生产性需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到头来却依存于消费性需求,因为它是由消费性需求派生的。因而在推动经济运行方面,总是消费性需求起主导或决定作用,而生产性需求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当然,在经济萧条或衰微的情况下,由投资而形成的生产性需求,可能构成经济运行的主动力,但是这种现象只能在特定时期存在,而且持续的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必然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投资过度增长,而投资过度增长经常伴随以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并构成通货膨胀的重要成因;另一种是需求结构的失调,而需求结构的失调必将引起供给结构失调,从而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化。因此,把生产性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动力,只能是一时性现象,而从长远的观点看,消费性需求应是经济运行的主动力,在经济繁荣时期尤其如此。

依据经济运行是以生产性需求为主动力,还是以消费性需求为主动力,可以把推动经济运行的模式分为两种:投资启动和消费启动。正是由于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而这两种启动机制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从消费启动经济运行的过程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收入的增长直接引发和扩大消费资料的需求,市场因此而会容纳更多的消费资料供给,由此必然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二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可引发并扩大生产资料的需求,市场将因此而会容纳更多的生产资料供给,由此必定带动并促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以上两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以收入为杠杆,以消费资料需求为核心(而生产资料需求居从属地位),由消费启动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消费启动的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是以消费资料生产为中介形成的。借助消费资料生产,消费性需求可转化为生产性需求,消费品市场繁荣也可带动投资品市场走向兴旺。因为生产资料生产是以消费资料生产为导向,并且是在消费资料生产的带动下运行的,所以这两类生产之间的比例必然是协调适应的。如此看来,在消费启动下,经济运行将是相对均衡的。而且消费启动不是一次性过程,而应当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因此经济运行必然呈现出良性循环,这正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保证。

从投资启动经济运行看,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投资的增长直接引发和扩大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会带动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二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将通过产业基础条件的改善,推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从而带动消费资料供给的增加,市场据此可承受更大的消费资料需求,不过消费性需求却不会因此而增加。上述两个阶段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以资金为杠杆,以生产资料需求为核心,由投资启动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和消费启动相比,投资启动具有两种局限性:一方面,它的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是以生产资料生产为中介形成的。可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只是扩大生产性需求,而不会扩大消费性需求。于是,在投资启动的第一阶段,由于生产性需求的扩大,以及它能容纳更多的生产资料供给,因而投入品市场日趋兴旺和繁荣。但是它在第二阶段,由于消费性需求没有相应增加,又由于生产性需求不可能转化为消费性需求,日益增加的消费资料供给难以为需求所容纳,所以消费品市场日渐疲软,甚而萎缩。另一方面,经济运行既依赖于供给的增长,又依赖于需求的增长,但是唯有需求才是经济运行的直接动力。因此生产资料生产只是为消费资料生产提供可能,却不能为它提供动力。在此背景下,生产资料生产有可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进行,两类生产之间的比例也会因此而埋下失调的因素。

由此可见,消费启动的过程比较完善,其动力可贯穿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投资启动过程则具有一定的缺陷,其动力仅停留于头一个阶段,后一个阶段不可能具有充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经济运行中,应始终坚持以消费启动为主、投资启动为辅(仅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促使经济由萧条走向复苏而采用)的原则。

然而事实上,我国历来是实行投资启动,甚至是持续地采用投资启动,结果形成一次次的投资拉动。唯有在调整经济的阶段,才想起用提高消费的办法,来挽救处于严重失调和停滞中的经济。换言之,投资启动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消费启动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罢了。鉴于投资拉动已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诸多危害,当务之急,是要客观估计投资拉动的实际效果,真正把消费启动摆在经济运行的主导地位。否则,经济增长中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还会重演。

(二)从实践上看,二元化的经济结构须配以二元化的对策

前已述及,从长远看,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转须借助于消费启动。问题在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仅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农村和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别。针对这种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和当前市场态势,就必须采取二元化的启动对策,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刀刃上。具体地讲:

1.在城镇:一要加大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力度。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长期的投资拉动,导致了大量劣等企业充斥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十分严重,使得许多低层次的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针对这样的企业,过去政府为了使其继续生存下去,采取的办法是动用有限的财力进行亏损补贴。其结果,一方面,企业继续扩大没有销路或销售前景不佳的、并已出现大量积压的产品的生产,因而生产越多,积压越多,财政补贴的负担越重。而国家财力又来源于一些产品适销对路、效益好的企业上交的利税,对亏损企业补贴得越多,效益好的企业上交的利税负担越重。其结果,本来效益不错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被众多亏损的企业拖垮。另一方面,政府对不应扶持的亏损企业的勉强扶持,使其亏而不破,虽然暂时缓解了失业的社会压力,但最终必将导致更多失业人员的出现。因为这些企业产品不对路,为了减少积压,便低价倾销,甚至仰仗亏了有国家兜着,便不惜低于成本价进行倾销。其结果使得社会商品零售价日益走低,直至好企业的产品也变得无利可图,从而企业的亏损面越来越大。尤其严重的是,居民有买涨不买落的心理,越是降价,居民即期消费的欲望愈低落,从而产品愈是积压,企业亏损愈严重。于是形成降价与企业亏损的恶性循环,最终必将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难以为继的破产边缘,社会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欲摆脱目前我国物价持续走低,企业亏损日益严重的局面,长痛不如短痛,必须借助有限的财力加大企业破产重组力度。唯有如此,我国企业才能走出降价——亏损——再降价——再亏损的怪圈,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才有望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国民经济从低迷走向复苏才有希望。

二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要加大企业破产重组的力度,就不可避免地要把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推向社会,然而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政府实施破产重组政策的一只拦路虎。既然破产重组势在必行,那么失业保障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为此,建议政府拿出一部分财力专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是解决失业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企业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新启动国民经济所必须的。社会保障建设不先行,企业破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就难以启动。不仅如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是稳定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减少其对未来的不稳定预期,从而刺激即期消费,启动城镇消费品市场以至启动当前城镇经济的重要举措。

2.在农村:首先必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帮助农民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不仅是维护当前社会稳定的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启动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大家知道,当前中国经济是一种“过剩”经济,其特征就是市场需求不足,其根源除了产品结构不合理外,更重要的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2亿人口,9亿是农民。因此,农村是一个大市场, 启动经济首先考虑启动农村市场。尤其是在当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启动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显得更为重要。然而,要启动农村市场必须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只有其收入水平提高了,其消费水平才能提高。在过去的经济工作中,我们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结果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他们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居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我国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必须加大财政扶贫的力度。当然“输血”不如“造血”,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农村扶贫的重点在于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科技扶贫的力度,如此才能使之拥有致富的环境和致富的能力。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开展创造性工作,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

其次,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通农村流通渠道,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我国二元化的经济结构,既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大家知道,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其消费热点的转移具有传递效应。过去在城市曾经畅销的,现在可能在农村火爆。比如在80年代,当农村流行的三大件还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时,城镇已经是冰箱、彩电、洗衣机了;而今当城镇冰箱、彩电、洗衣机市场饱和乃至过剩时,农村正流行这三大件。因此,面对当前城镇冰箱、彩电、洗衣机大量过剩的市场态势,如能较好地开拓农村居民的消费品市场,无疑对于缓解过剩的压力、启动经济是十分有益的。然而问题在于,当前在农村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即使有钱买得起这三大件,常因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不完备,而只能望而兴叹,这是当前开拓农村市场的最大障碍。为此,借助当前扶贫攻坚之东风,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财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电网改造、卫星通讯设施的建设等。与此同时,面对当前农村消费品流通不畅、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等问题,应加大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建设。可将城镇连锁经营的经验向农村推广,加快农村连锁经营网点和售后服务网点的建设。相信在这方面,政府必将是花最少的钱,开最大的市场,办最大的事。

标签:;  ;  ;  ;  ;  ;  ;  ;  ;  ;  ;  ;  

当前国民经济不动的原因及对策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