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路,巧引导论文_胡舜日

明思路,巧引导论文_胡舜日

——提升学困生问题解决能力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双港小学 317031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困生问题解决能力,如何让学困生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此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本文试从指导学困生的“如何读题”、“领悟方法”,激励学困生的学习情感等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学困生 提升 能力

近几年来,各地本着构建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原则,进行了“小学教学质量毕业测试评估”的改革,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质量指数的统计上突出后30%学生的成绩分析,从而促使教师要更多地帮助学困生的学习。在我执教数学这么多年中,深深地感受到之所以产生了“学困生”,其最大的困难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道怎样去思考,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凡是碰到“问题解决”这些内容,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严重影响着学习数学的信心。为此,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着重在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上,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读问题,明思路

读懂题意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开始,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只有读懂了题意,学生才有信心解题。而学困生之所以会学习困难,最初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怎样去读题,不会刻意地去寻找问题中已知了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能做到边读边思考,尤其不能做到边读边联想。所以我对学困生读题的指导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复读。所谓“复读”即为反复阅读。对于部分所谓的学困生,其原因往往出在对问题的审题环节,没有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当我们对他们培养了多读的习惯后就会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2.联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困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是为读题而读题,不能把所呈现的信息联想出去。

有的问题语言在表述上比较严谨,但枯燥乏味,缺乏魅力。由于受年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生读不懂题意。这时需要通过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重新表述题中的信息,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二、寻方法,找途径

经过将题目反复阅读,学生对题目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接下来就要寻找适合学困生的解题方法。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这一块的知识是学困生最难掌握之处,我们力求寻求有效的策略,帮助后30%的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最常用的有模式法、情境法、倒推法、图示法、操作法和体验法。

1.模式法。即通过对一类问题的解读,让这部分学生学会寻找相同的模式,唤起学生能作出以下的思考:咱们是不是解决过此类题目?我们当时是怎么解决的?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道题吗?

2.情境法。即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3.倒推法。即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进一步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已知了吗?如果没有,还需要寻找什么条件来求解?用倒推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图示法。学困生往往逻辑思维能力弱,空间观念特差,所以特别要多提供一些直观图,或者让他们自己去画图,借助于形象直观帮助解决问题。

5.操作法。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认识的发展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阶段,如果能让他们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问题,会使问题简单得多。

6.体验法。学困生不管是记忆还是动手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弱,所以要重视他们的参与,让他们亲身体验才能记住、理解。

三、善反思,注情感

1.反思。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2.倾情。对于学困生,更需要我们的老师给予热心的关爱,课堂上要给他们留出一点机会,哪怕是说错了都要多鼓励,使他们从敢讲到会讲,直至能主动提出问题。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锐,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有趣味,学习思考问题越来越认真,自我解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刘谦 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2]刘汉林 徐光听 《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中国农村教育》,2012年,05期。

[3]谭炳淑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后进生的转化》.《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年,03期。

[4]李标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读与写(下月刊)》,2011年,第8期。

[5]李光树 著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6]周玉仁 杨文荣 著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胡舜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明思路,巧引导论文_胡舜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