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前面本来是不需加“整体性”的。加上这个定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长期被肢解、裁剪了,导致人们头脑中的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片片或条条或块块,好比“盲人摸象”,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肢解马克思主义,大致分纵、横两路。 最为普遍的做法是把马克思主义裁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片”,并由此形成三大门户。这种做法,似乎源于恩格斯和列宁,其实不然。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编来批判杜林思想体系,是根据杜林思想体系的内容设置的,而不是分三编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没有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成三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会有重点地研究和论述某方面的理论,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曾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①。列宁曾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把马克思主义分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只是帮助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点,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这种划分机械化、绝对化、凝固化、学科化。实际上,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他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②“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③可见,把马克思主义分成三大“片”,并没有充分的依据。这并不是说,不能分别研究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个方面,关键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 另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把马克思主义分成青年、中年、老年马克思思想三段,或者青年、中年、老年恩格斯思想三段,或者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两块,并且挖掘、制造彼此之间的矛盾或对立,让马克思主义“内斗”。实际上,透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业,无论从思想理论旨归看还是从革命实践活动看,他们都是向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指明争取解放的道路的思想巨人和实践先锋。当然,在思想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在一些表述方式上甚至在理论的成熟程度上,在理论研究和阐述的侧重点上,他们个人不同时期或者彼此之间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在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根本问题上,不仅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没有差别,而且他们没有所谓的早年、中年、晚年之分,也没有所谓民主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之别。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正本清源,从整体性上重构马克思主义,无论从政治上、思想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些年来,我国学界从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不少的著述,有不小的进展。然而,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仍然需要科学地回答,而且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目的正在于阐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和理论演进动力、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理论、广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等方面阐明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一、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的三个重要环节,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三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 1.唯物史观是关于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唯物史观与人的解放和发展理论相辅相成。恩格斯甚至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④。 马克思在从宗教批判转向现实批判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的解放理论的前提——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阐明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制约。他把以往哲学中的“实体”、“人的本质”等抽象概念还原为人的现实活动或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强调人的现实基础。他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现实基础。”⑤他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着眼点、出发点展开理论研究,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他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⑥他认为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人的本质。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⑦“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⑧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的解放与历史活动的一致性。他们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⑨“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⑩“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1)“‘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2)“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3)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们强调:“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4)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是通过人的实践完成的。从实践出发把握三者的关系,自然就是社会的人的实践对象化的自然,是为人的社会而生存和发展的人化自然;社会是受实践对象化的自然规定的社会,是为自然的人化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 可见,唯物史观是因为人、为了人而产生的,又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不仅确定了“人”的内涵和本质,而且阐明了人的解放和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15)出发,从商品二因素到劳动二重性再到劳动价值论,通过劳动价值论发现了剩余价值论,通过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积累规律,通过资本积累规律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和资本统治社会的实质。马克思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6)。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因此,资本“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17),“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18)。资本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创造物,最终却控制了社会,并且形成了资本拜物教。同时,资产阶级国家成为资本实现自身的工具。马克思指出:“国家政权在性质上也越来越变成了资本借以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19)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物化。马克思说:资本本质上不是一种物,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20)。“这种物是人们互相间的物化的关系,是物化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无非是人们互相间生产活动的关系。”(21)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社会生产和交换体系严重地扭曲了人与社会。资本不仅把工人变成了物——能创造价值的机器,而且把资本家也变成了物——人格化的资本。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异化和片面性。马克思分析了经济领域中的异化现象即异化劳动,这就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不仅“表现出异化的物对人的全面统治”,而且也“使人成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为旋床等等”(22)。社会中所有的人都被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23)可见,“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24)。 马克思指出,造成资本统治社会和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的经济根源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25)。因此,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是让人摆脱压迫、剥削、异化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而全面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在私有制的统治下,使阶级的对立达到极点,因而现代的个人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基础上的联合。”(26)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27)。“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8)。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29)。“因而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一项伟大的目标,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这一目标”(30)。 列宁深刻揭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的重要地位和鲜明特点。他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31)“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2) 3.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不仅“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而且“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33)。科学社会主义以政治经济学得出的“两个必然”结论为逻辑起点和核心,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和主客观条件。 恩格斯概括和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历史任务。1847年,他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34)1880年,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35)1885年,他指出:“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36)上文中的“共产主义”都是指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无产阶级”与“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同义,都是指那个与资产阶级同胞但是受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与实践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无产阶级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和阶级性。同时,他们认为,不仅“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37),而且普遍的人的解放也要通过工人阶级的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38)被压迫阶级,假如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他压迫他的那个阶级下解放出来。“现代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从而摆脱阶级斗争,就不能争得自身的解放。”(39)因此,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且只有工人阶级能够完成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同时,工人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是“社会的总代表”,是彻底消除现代社会不平等这一政治使命的执行人。 可见,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学说,简言之,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而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结论部分和核心,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和历史任务的规定也是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旨归。所以,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由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学说。人的解放与发展互为条件,是统一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最重要的逻辑环节。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既来源于对人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的解放、发展条件的探究,又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条件。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的科学社会主义则公开宣布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阐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二、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逻辑体系,阐明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条件等基本问题。 1.主要范畴和核心概念 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和范畴显然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是“现实的人”,包括个体、群体、类三个层次的人。他们首先关注、最重视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他们很关注并且重视“每个人”、“各个人”的解放和发展,又强调他们所讲的“每个人”、“各个人”是“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个人,是世界普遍联系中世界性的个人。他们强调“每个人”、“各个人”与“一切人”即个体与群体、整体、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互动关系。他们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0)。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解放”,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41),“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2)。“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43)。这种人的解放与劳动解放、人的复归与劳动的复归密不可分。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劳动异化即人的异化,而共产主义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消灭了分工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44)。简言之,“人的解放”就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使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西文中的“解放”与“自由”二词同根,“解放”即“使自由”。“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伴随着人的解放的过程,又是人的解放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结果,主要是指人的能力和潜能、体力和智力、身与心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多方面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主要是指摆脱了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为自由,人达到一种自在和自觉、自愿、自主发展状态,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同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这就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统一于人的发展进程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45),是指“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6)。“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47)。 2.人的解放和发展“过程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解放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曾把人的解放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8)这三个阶段对应的经济形态大体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与这三种经济形态相对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状况,预示了未来社会人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对于人的解放的意义,同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他们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政治解放是一大进步,因为“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49)。但是,“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50)。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经济的社会解放,“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51),人才能从旧的阶级的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它能够完成这一变革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途径和方式,是进行暴力革命还是采取和平手段,随时随地要以主客观条件为转移。但是,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基本路径是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把全部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里,从此开始向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过渡。“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52)这个转变时期是变革各种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传统观念,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的特定历史阶段,也是实现人的经济社会解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只是理论、理想、现实运动,而是具有多种含义。马克思曾说,共产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环节,共产主义是消灭人的异化条件、创造人的解放条件的运动,共产主义具有为自由人联合体创造经济条件的性质,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共同体”、“社会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3)1894年1月,意大利社会党人朱·卡内帕请恩格斯为《新纪元》周刊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概括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以区别于但丁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难”的旧纪元。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了这段话作为答复。他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54)。可见,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想社会形式(形态),是因为它能真正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自身的矛盾。 3.人的解放和发展“条件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发展和人类解放受制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条件主要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世界普遍联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个人的解放和发展意识觉醒而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等一系列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是以社会化生产发展程度为起点的逻辑体系。尊重这个逻辑,就是尊重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的规律。违背或者割裂这个逻辑,不仅不能实现人的解放,而且会反受其害。 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由此形成的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条件。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必然导致世界的普遍联系,历史因此转变为世界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各种不同的具有民族局限性和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成为世界性的个人,才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高度发展的社会化生产必然要求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把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重新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那种“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和产品由自由人联合体所有,而劳动者的劳动力和劳动归自由的个人所有。这不仅是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而且还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废除,商品经济让位于产品经济,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就可以实行产品经济,社会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联合代替了竞争,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就将消除;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就排除少数人因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并逐步过渡到按需分配。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带来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相应的变革。一旦上述条件达到了,不仅阶级压迫和剥削消灭了,而且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也消灭了;阶级统治一旦消失,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就将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旧式分工,进而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从而消除人的畸形化、片面性;资本剥削劳动时间的制度被废除,人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同时,人必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改造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同传统的观念彻底决裂,不断地提高共产主义意识和精神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把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并且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国家的政治权威将消失,人才能成为自由人(55)。“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56)“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7)马克思曾说:在物质生产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将是一个“真正的自由王国”。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是关于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过程和条件的结论和观点,其中的任何一个结论和观点都要放在整体性理论的逻辑结构中去看,对这些结论和观点的运用都要以时空条件为转移。由此可见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界定、各种划分、各种发挥的局限性。历史经验已经表明,离开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拿出这样那样的结论或观点,适应一时之需,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于实践都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理论与实践都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逻辑联系。 三、广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称为马克思主义。这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即原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认识比较混乱,有的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用前者否定后者或用后者否定前者。只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主义”,就会看到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脉”主要是指主题一致,都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思想方法一致,都是从一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出发探索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和方式;基本原理一致,都是围绕人的解放和发展展开的思想、原则。“与时俱进”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人”的内涵、困境必然有异,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道路、方式、方法及其思想理论必然有新变化、新发展、新进展。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泉源,这个“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水。 1.广义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一致 原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争取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既是个人的解放、群体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又是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经济解放。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求解放”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人民革命、民族革命的口号、旗帜、目标。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道路。然而,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度、同一国度的不同时期,“求解放”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不同,因而解放的道路、方式、方法就不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也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运用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元多流”的态势,即因国度不同、条件不同、派别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世界上出现了列宁主义、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众多流派,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及被压迫民族能不能、怎么样争取解放?这是列宁面临的时代课题。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就是关于工农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和发展的理论,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也是因为其中贯穿着一条“大动脉”,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这个根本问题。由于中国社会状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俄国革命具有相似性,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直接的思想来源,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创造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了这个大问题,指引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怎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新的政治解放、社会解放、经济解放以及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这个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并且找到了适合国情、反映人民愿望的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什么时候就胜利、成功、进步,否则,就失误、受挫、倒退。在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都有偏离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世界性的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国家解放、人民解放、个人解放之间的关系,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提升与实际条件创造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文化条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条件之间反差极大,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人民又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中国也是几经曲折,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日益凸显、深入人心,必将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和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广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一致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它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不是原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这种不同是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不同而得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背离。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苦难探索形成的思想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旗帜、思想源泉和思想动力。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并且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通俗说法是“有的放矢”,实质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运用这个思想方法解决中国问题,要求搞清楚不同时期的中国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8)同时,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破解中国问题之“的”的“矢”,不断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就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断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谋求发展,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邓小平曾说:“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59)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先后面临着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破解这些问题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全面、深刻地体现了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本真精神,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有失误和教训,主要表现为没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争取政治解放的过程中,从总体上看,我们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阶级斗争理论、暴力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创造性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在取得政权之后,中国人民面临的是新的解放,主要是经济解放和社会解放,即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条件,即在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上,为完全消灭阶级、私有制和剥削创造条件。这时就需要运用相关理论解决新的问题,而不能还停留在以往那种“革命”“斗争”“造反”上。实践发展了,任务变了,条件变了,如果对条件和任务把握不准确,对理论的运用错位,所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60)30多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才有理论与实践的成就。苏联改弦易辙的教训则主要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大众立场,不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过去很多人把这种情况说成教条主义的错误,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它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这个教训对中国共产党具有警示意义。 广义马克思主义主题、思想方法一致,决定了基本原理一致。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对他们提出的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客观条件为转移。因此,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某些“概念”“范畴”和“原理”的花样翻新,也不是背离原义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体系”。“化”的源头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对象是“中国问题”。在当今这个多姿多彩多变的时代,在我国从传统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社会、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还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推进理论创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35页。 ②《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9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69页注(63)。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7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7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1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9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6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3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9页。 (31)《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2页。 (32)《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8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0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9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294页。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7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5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3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0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89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9~760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8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0页。 (5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页。 (59)《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8页。 (6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标签: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