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重化工业领域延伸--2003~2004年外商在华投资的新特点和趋势_产业转移论文

向重化工业领域延伸--2003~2004年外商在华投资的新特点和趋势_产业转移论文

向重化工业领域延伸——2003年~2004年外商在华投资新特点及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工业论文,外商论文,及新论文,趋势论文,在华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实际投资数量与上年持平;投资的行业和领域继续扩展,在制造业中的投资向重化工业领域延伸,服务业吸引外资增加;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继续提高,研发机构增加和研发水平提升,中国成为一些先进技术产品的全球制造中心,服务性专业岗位向中国转移的现象增加;一些新的利用外资的方式开始出现。

新特点和新趋势

1.向重化工业领域延伸 上世纪80年代,全球产业重组主要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进行,接应这个趋势,我国吸引了一大批这类行业中的境外投资,并在南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外资密集、增长速度快、外向度高的开放型经济增长带,例如“珠三角”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IT产业为代表的轻型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接应这个趋势,我国开放型增长带由南部沿海地区向北拓展,在中部沿海地区形成一批新的高度外向型的增长区域,如“长三角”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重组正在向新的领域推进,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这些长期以来“全球化”程度较低的产业,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组。

近一、两年特别是2003年,有更多领域中的重化工业巨头开始进入中国。2003年底,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阿塞洛尔(Arcelor)决定在中国投入1亿欧元,与中国的宝钢和日本的新日本制铁(Nippon Steel)共同在上海兴建一座新钢铁厂。欧洲第二大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Thyssen Krupp)将对中国的几家钢铁加工厂投资1.2亿欧元,投资主要目的是将粗钢加工成各种钢材产品,例如,用于汽车车身的薄钢板及其它特殊形式的钢材,这家德国公司希望用3年时间将自己在中国的钢铁销售额增加10倍,至8亿欧元。世界最大的凿岩机械制造商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决策投资于中国,与中国最大的凿岩机和气动工具制造企业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资企业。

上述案例并非个别情况。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重组领域拓展趋势,已经表现在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行业结构中。2003年外商在华合同投资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97%,下同),汽车制造业(39.85亿美元,14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1.31亿美元,92%),普通机械制造业(35.05亿美元,64%),专用设备制造业(30.17亿美元,64%),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全部外商合同投资额。

这个趋势与我国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重要战略布署相吻合,是利用开放推进发展和改革的再一次重大战略机遇。随着重组产业领域的拓展,跨国投资对接受转移一方的科技能力、配套要求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北部沿海地区如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等省市以及中部一些省市,科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各类人才聚集,市场腹地广阔,具有吸引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已经具备了更大规模吸收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带的能力。

2.中国成为一些先进技术产品的全球制造中心 最近几年,外商在华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与以往相比有明显提高,2003年这一趋势继续得到加强。据对北京、天津和深圳近30个外商新设企业的调研,几乎所有企业都采用了其母公司在本土正在使用的先进技术,约有一半是本土使用不到两年的最先进技术,还有一些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生产线已达到其全球领先水平。

我国制造业中有一些产品长期位居全球第一的位置,但以往主要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如纺织品、煤炭、钢铁、服装鞋帽等。随着外资企业在华继续投入先进技术和制造先进产品,中国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张较快。以笔记本电脑为例,据一些全球信息产业分析机构的研究,2003年全球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将达到3600万台,而预计台湾投资大陆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就有2000万台的出货量,2003年大陆的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占全球50%以上,已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的最大制造基地。

随着台湾计算机整机能力的转移,其供应链上的主板供应商也都随着制造商的迁移而来到大陆。据业内人士介绍,到2003年年底,50%以上的一线厂商的主板产品的产地也都在大陆。华硕、微星、技嘉科技一半生产量将在大陆完成。据估计,所有的主板厂商逐渐都会把生产基地迁移到大陆。2004年1月2日,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代工制造商台湾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其2004年在大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将占其总产量的3/4,2003年,大陆将超过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基地。

3.服务性专业岗位向中国转移 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已经不仅仅限于制造领域,而且开始向服务业或制造业中的服务环节延伸。据美国商务部的估计,过去几年约有330万个美国本土的服务性工作岗位转移到海外。以往这类岗位中的大部分由于需要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特别是英语水平,主要机会被印度、爱尔兰、菲律宾等国家获得。

2003年以来,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加速向我国转移这些岗位,2003年初,戴尔计算机公司在大连开设亚洲服务中心,支持戴尔在日本的后台运营,从而整体提高客户服务效率,推动戴尔在日本市场的业务增长。该中心承担戴尔(日本)公司的重要后台运营工作,包括帐目清算、信息系统管理以及销售和客户服务支持工作,在投入使用后,将大幅提高公司的后台运营效率。类似这样的服务岗位的转移,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中成为新的趋势。已有IBM,微软、西门子等多家大公司,表示要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业工作岗位,并明确表示中国在转移国家之列。例如,西门子目前雇用的3万名程序设计人员中的3000名已经从印度雇用。2004年2月,西门子公司表示,将把1.5万个程序设计工作机会从位于美国和西欧的办公室转移到印度、中国和东欧。

这种转移的推动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的相对低工资水平。以计算机编程工作为例,美国的相关职位年薪为6万~8万美元,而相同岗位的年薪在中国为8952美元,在印度5880美元,在俄罗斯仅为5000美元。面对激烈竞争,跨国公司无法抵挡成本差距巨大的压力,这个趋势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引起了关注。2004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项新法令,以阻止更多白领工作机会流往国外。不过,与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推动因素一样,竞争压力会迫使企业用种种办法加快转移。

4.新的利用外资方式开始出现 最近几年,我国国内出现了一些新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一些新的方式组合全球资源,用传统“外资企业”的概念已经很难衡量这些公司的特点和对其进行“定位”。2001年在上海浦东设立的中芯国际公司,是一个全方位组合全球资源的典型案例。首先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国际化,董事长张汝京曾经在德州仪器从业20年,其间8年从事研发,12年从事工厂运营,并成功领导过德州仪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台湾10座半导体工厂的建设、技术转移、发展和业务运营,并在台湾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WSMC)公司。其次是技术来源国际化和人力资源国际化,中芯国际从全球多家企业进口先进设备,成为国内第一家0.18微米芯片制造商。近300人的研发团队来源同样国际化,海外技术人员占一半以上。再次是市场国际化,中芯国际的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全球多家大型电子制造企业签订了代工协议,包括东芝、英飞凌、亿恒科技等著名企业。由于充分利用了全球资源,中芯国际从0.25微米过渡到0.14微米的工艺——国际一流技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而在中芯国际成立之前,中国的芯片制造与国际先进工艺一般会落后三、四代。中芯国际的成立,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全新模式。

国内企业利用外资的新方式还有许多。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是利用海外资源为国内的品牌企业代工,即由海外制造商为我国企业从事OEM加工。国内许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海外企业做品牌,我国企业仅做加工。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国内企业做品牌由海外企业代工或者国内外资企业代工的情况也大量存在。目前国内品牌的笔计本电脑和手机,都在大量利用海外特别是台湾的企业代加工。2002年,联想公司的所有笔记本电脑、70%-80%的PDA以及40%的母板产品均由台湾地区的厂家负责生产;国内手机前几位的品牌如波导、TCL、海尔、科健和康佳等,都有台湾著名代工企业做OEM加工,包括广达、明基、鸿海等。

5.外资研发机构继续提升水平 2003年,外资继续加大在华研发投资,设立一批新的研究机构,原有的研发机构也在不断提升研发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新设研发机构至少有46家,研发机构的总数已超过180户。一些以往不愿意在华从事前沿研发活动的跨国公司也开始转变战略,迅速形成研发能力。

2003年底,NEC快速启动了2003年9月刚宣布成立的“NEC中国研究院”,并计划将研发队伍在2005年增加到1000人。东芝也宣布,其在杭州的技术开发队伍也正在扩张之中。松下表示将扩充目前已有80人左右的终端研发队伍。2004年初,瑞士ISA集团与天津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签定合作协议,ISA集团将在天津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投资2800万美元,建立生产和新品研究开发基地,这家世界第二大手表机芯生产研发企业正式落户天津。今后,浪琴、摩凡陀、罗马等世界名表的核心部件将实现天津造。

2004年初,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罗氏集团宣布,成立中国研发中心。这是世界十大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全资研发中心,也是罗氏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据目前的规划,中国的研发中心将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经过1年-2年发展成全功能的中心,成为罗氏遍布全球的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为罗氏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家研发中心将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主要致力于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初期重点为基本化合物结构和重要化合物库的研究,比如肿瘤、病毒等领域的研发,以后还会涉及生命科学和传统中药等。该中心将与罗氏设在全球的另外四大研发中心形成统一的整体。

良性互动关系开始形成

我国的科技基础和产业技术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这是我国能够有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的重要基础。最近几年,我国研发投入的资金较快增长,国内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大量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近几年,许多产业中利用外资、技术引进和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形成,相当一部分产业自主开发能力持续加强。

1.国内市场的扩张和大规模制造能力开始形成 随着制造业规模的迅速扩张,目前中国已有近100项较为重要的制造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包括钢材、数字程控交换机、笔记本电脑、手机、集装箱、彩电、电冰箱、空调、照相机、微波炉、显示器、日用陶瓷、拖拉机、自行车、摩托车、化肥等。大规模制造能力的形成,意味着巨额研发费用可以被分摊到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上,从而使产品在成本上具有了竞争力,研发投资的回收更有保障。这是在成熟产业中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有利条件。

2.国内企业的集成能力不断增强 集成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部外部资源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时期,企业的集成能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一些优势企业集成国内外优势资源的能力在提高,知道如何组合各种要素能够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以我为主组合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基础。

3.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增强 对市场特性的理解和开拓市场能力的形成,有时比技术开发能力的形成更困难,因为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企业单方面的努力来形成,而新产品在市场上能否成功,要取决于更多因素,其中一些因素不由企业掌握,企业只能去适应市场的特点。对市场的了解和开拓市场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许多案例表明,没有品牌影响力的新企业形成有效的销售渠道比制造出合格的产品更加困难,这是我国一些成功企业沿着“贸-工-技”路线发展成长的重要原因。在从事销售和制造过程中,理解市场、控制销售渠道,具有了品牌影响力,企业规模也随之扩大,此时进入核心技术开发阶段相对容易获得成功。

4.配套产业水平提升 较高水平配套产业群的形成,是一些技术复杂、零部件较多的产品在核心技术突破后能够迅速产业化的重要条件。过去20多年,一些重要产品的配套产业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其中有些产品的配套体系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此时,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如果有所突破,会有现成的产业链支撑其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

5.高水平人才回流的条件开始形成 最近几年,我国国内一批企业成长较快,能够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提供高薪收入和发挥其作用的岗位,各类人才自主创业的环境也明显改善。一批在国外工作和在国内跨国公司工作的技术人才回流国内企业,其中包括一些处于技术前沿的高级研发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这种趋势在未来一些年还会持续并加强,高水平人才作为与技术相关综合能力的载体,将成为外部技术资源的重要来源和核心部分。

我国的洗涤用品行业、饮料行业、啤酒行业、程控交换机行业、电脑制造行业、手机制造行业等十几个行业,都经历过“跨国公司巨头进入-外资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额-本土企业重新集结竞争能力-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上升和影响力增强-外资和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本土企业利用全球资源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这样一个过程。还有更多的产业正在进入这个过程之中,当然,国内自主品牌制造商也可能进一步走全球化之路,包括合资、引进技术或共用品牌等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大背景下,不可能要求某一家企业长期不改变发展模式,即使最大的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地进行跨国战略重组。集成全球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才是企业应该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能否有效利用全球资源,使企业能够成长、获利和具备长期发展能力。

利用外资前景

2004年及今后几年,我国具有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一些有利条件。预计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数额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达到580亿美元左右甚至更多一些。

对外开放领域将继续扩大 按照加入WTO承诺,200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服务业市场。包括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租赁服务、金融服务、旅行社和旅游服务、运输服务等。服务业是全球跨国公司最活跃的领域,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国内改革发展进程加快也有利于吸引外资。例如,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重要战略布署,都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利用好全球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这种战略安排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的区域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仍然是受投资者欢迎的东道国 2003年8月~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全年实际使用外资仅与上年持平,为5014.17亿美元。目前来看,这种情况主要受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包括非典疫情的影响,CEPA签署的影响,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仍处于低位的影响,外商在华投资已达到较大比重需要调整的影响等。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国作为跨国公司投资东道国的吸引力,有利的基本格局没有变。2003年,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良好增长能力、国内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国内配套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劳动力和其它资源的相对低成本等,都是对外资产生长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2004年初,全球最大的企业战略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科尔尼公司最近公布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再度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这是中国继2003年之后再度超过美国,蝉联全球投资首选地,且中国在投资者信心方面对美国及世界其它地区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前十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墨西哥、波兰、德国、印度、英国、俄罗斯、巴西和西班牙。

全球跨国投资数额有可能回升 2003年,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并略有上升,改变了2000年以来全球跨国投资深度下降的趋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4年全球跨国投资总额有可能继续回升,投资总额有可能达到7000亿美元以至更高。全球跨国投资数额增加,给我国利用外资提供了更大的资源空间。

外资监管重点与政策导向

防止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 今后几年,要特别关注跨国公司在华形成垄断的可能性。重要的新变化有:第一,FDI将会以并购方式参与我国竞争性领域中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可能减少同一行业中的竞争者。第二,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银行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服务、电信服务等领域,都扩大对外资开放,这类市场网络式的产业易于形成垄断。第三,我国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也开始对外资开放,例如电信、铁路、资源开采、电力等,外资收购拥有自然垄断地位的企业必然对竞争产生影响。这类领域的开放我国刚开始起步,但从国际经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经验看,利益冲突和经验不足有可能引起垄断倾向。

坚持在可能竞争的行业中引入和强化竞争,仍然是最有效的监管思路。首先要形成国内竞争者,形成能够与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相竞争的国内企业,是保持市场竞争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企业在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中,有些方面的地位不平等,仅冗员问题和债务问题,国有企业的负担就要重得多,而在进入限制、融资条件、市场地位等方面,非国有企业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今后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与外商投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平等和体制环境平等。

其次,研究垄断行业对外开放与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提高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一些原先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正在转为竞争性的行业,电信运营的变化就很典型,这些行业在改革和开放中要尽量引进竞争性的因素。在一些仍然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中,例如,城市供水供电、缺乏其它竞争性运输网络的公路、铁路等行业中,竞争机制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因而关于价格和收益率的谈判过程、决定机制和监督方式,就成为新的监管体制的核心内容。

再次,要加强对并购行为的监管能力及对外商并购过程本身的监管,是另一个重要的新问题。跨国收购兼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经验性很强。当国内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后,产权市场成为一个高度流动和技术性很强的市场,规避监管的办法也很多,国内的经验和人才明显不足。需要尽快引进和培养监管人才,制定反垄断法和防止不正当交易法,约束外国投资者可能出现的不正当并购行为。

确保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近些年来,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但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全球技术与产业竞争也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特别是一些与国家经济与军事安全有关的行业和领域,从来都不是完全竞争的技术领域。国防工业中的核心技术,国外大公司独家垄断的核心技术等,我国都不大可能从外部获得。一些商业导向研发出来的核心技术,由于具有军民两用的性质,国外公司向我国转让这些技术时,有可能受到本国政府的干预乃至禁止。即使在发达国家,政府也对少数此类关键技术和产业给予各种方式的扶持。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些与国家经济与军事安全有关的行业和技术,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必不可少,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事关我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潜力。因此,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政府要与产业界和科技界共同努力,尽快制定明确、有效的国家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

要以在这些关键领域中形成自主技术创新和制造能力为目标,尽快制定国家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对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超导技术、生物技术这些具有明显的两用技术特性,并对众多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及商业利益巨大的技术领域,也要通过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政策,增强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相竞争的能力。

标签:;  ;  ;  ;  ;  

向重化工业领域延伸--2003~2004年外商在华投资的新特点和趋势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