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_亚健康论文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健康论文,对策论文,因素论文,状态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749(2007)05-0125-04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有1/3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也就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1]。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现状,探讨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依据我国“亚健康”理论创始人王育学教授设计的103项“亚健康”常见表现中大专、本科文化程度人群出现频率较高的前30项设计问卷调查表[2],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浙江省5所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约占53.77%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社会因素、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校园环境、家庭因素等是造成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1-7]。体育锻炼是促进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预防、减缓、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具有独特功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丽水学院、台州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杭州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2006年10月在校的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2000名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以学校为单位,每校400名学生,整群抽样。问卷采用自愿、无记名形式填写。问卷内容依据我国“亚健康”理论创始人王育学教授设计的103项“亚健康”常见表现中大专、本科文化程度人群出现频率较高的前30项设计问卷调查表,每项内容后面有3个备选答案(无=0,偶尔=1,经常=5),累计得分≥5视为“亚健康”状态[2]。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0份,有效回收率91.5%,其中男生816人,女生1014人。问卷回收后,采用小范围的再次检测法,对其进行信度检验(r为0.823),表明问卷具有较高可信度。

1.2.2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比较分析。

1.2.3文献分析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收集我国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相关文献50余篇。了解此课题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参考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9]。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评价

从表1可看出,在被调查的1830名大学生中.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分别为:感觉良好的占37.32%,感觉正常的占54.04%,没有感觉的占7.27%,感觉自身处在患病状态的占1.37%。从表2可看出,对“亚健康”状态概念能正确理解的大学生有548人,占29.95%;不知道“亚健康”状态概念的大学生有1 054人,占57.60%;知道一点“亚健康”状态方面知识的,但不能正确表述其主要特征的大学生有228人,占12.46%。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级知识人才,尚有57.60%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亚健康”状态概念[3-5]。

2.2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统计

从表3可看出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有984人,占53.77%,其中男生444人,占54.41%,女生540人,占53.25%,来自城市家庭的大学生414人占56.40%,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570人占52.0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男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明显高于大学女生,来自城市家庭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3]。

2.3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时精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对自己的健康担心、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用脑后疲劳、不明原因的疲劳、耐力下降等等。这一结果与洪家云、宗继军、汪敏、姜媛媛等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1,3-5]。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求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真正帮助他们从源头缓解心理压力。

2.4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2.4.1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得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出现心理障碍,引起身体不适、严重失眠、精神恍惚、情绪低落、记忆下降、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3,5]。长期的积累引发的心理烦恼是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2.4.2生活方式的影响

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害于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具体表现如不按时吃早餐、偏食或凭个人嗜好饮食,造成营养摄取不足,久而久之,养成饮食无规律,营养不均衡,对身体的伤害较大。还有部分大学生有吸烟、嗜酒、通宵上网、通宵打扑克等不良嗜好,长期熬夜、生活没规律、生物钟紊乱、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焦虑、抑郁等症状,并由于缺乏适当运动,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产生[1,3-6]。

2.4.3人际关系的影响

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由于受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有许多新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快融入新的集体,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出现同学间关系不协调,情绪不稳定,遇事容易偏激,易产生沉重的内心苦闷和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状态[3,5]。

2.4.4心理素质的影响

调查显示,进入大学,环境、角色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理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往往对挫折过于敏感和估计得过于严重,个人抱负脱离实际,对成功的心理期望过高,自信心过强,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疾病。表现出对生活兴趣明显减退,甚至丧失了业余爱好,感到精力不足,学习、生活缺少信心,自我评价低,夸大自己的缺点,自愧不如别人,更会感到过度压抑、沉默而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或压力,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5],这是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症状表现相当普遍的主要原因。

2.4.5情感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值情窦初开,春心骚动的时期,爱情意识日趋强烈,产生爱人和博得人爱的渴求,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但部分同学错误理解同学关系,单方面开始爱情体验,造成烦恼、悲伤、痛苦不能自拔,而使精神压抑,最终感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处理不当轻者影响学业,重者会发生恶性事件,甚至酿成悲剧[5]。考试成绩不理想,自愧不如别人,更会感到过度压抑、沉默,而处于“亚健康”状态。

2.4.6家庭因素的影响

调查表明,大学生家庭收入差距的明显扩大,家庭经济优越的大学生有出现骄娇二气、意志薄弱现象;而家庭经济拮据的大学生则出现苦闷、自卑、压抑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合群的性格和人际关系障碍等。另外,家庭负担过重、家庭成员不和谐、父母离婚、家人出现意外或生病等,极易引起学生情绪波动[3],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一个原因。

3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内涵的正确理解,使大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定期举行有关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放松调整,当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能够善于通过暗示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等方式释放或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心理咨询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要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维护和保护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预防并尽早发现“亚健康”状态。[1,3,6,9]

3.2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新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管理,纠正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方式。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使大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减缓不良情绪、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减缓和消除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4,6,9]

3.3加大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改革与管理

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健身观念,使体育锻炼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健康促进行为。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系统以至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活动,还可以减缓机能状态的衰退速度,减少疾病的发生,改善生理功能。调节心理状态,保持愉快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肌体的抵抗力.调节和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发生[1,6,9]。体育是“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重要手段,对“亚健康”状态预防和消除具有独特功能。

标签:;  ;  ;  ;  

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及转化干预对策_亚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