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研究论文_张云萍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研究论文_张云萍

张云萍 昆明学院 思政部 650014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肓的主渠道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达成目标必须研究解决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着力点问题,该文提出做到“一个统领”、“四个融入”、“三个结合”。

关键词 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个统领” “四个融入” “三个结合”

一、“纲要”课针对性实效性研究的必要性(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纲要”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教学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落实这一教学目标,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一再强调,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二)贯彻教育部相关精神的必然要求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解决好“纲要”课的定位问题,“纲要”课是带有历史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纲要”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以下简称“四个选择”),从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所以,教学传授历史知识不是重点,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是归宿。因此,教学要展现国家层面的历史建构,凝聚社会共识,历史过程的建构和历史现象的解释,要与“四个选择”的主题相联系,这“四个选择”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更是与当代中国政治紧密相连的重大问题。

(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自“纲要”课程设置以来,围绕“纲要”课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我校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教学模式缺乏灵活多样性等问题,因而,继续推进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仍是“纲要”课当前改革发展的迫切任务之一。

(四)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迫切期待

教育部部长严贵仁在《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的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纲要”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强课程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进行良好的对话、交流和理解;不适宜的教学方法,则会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逆、对抗、背离。”①“纲要”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教学研究者了解学生现有的政治思想并认识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多学科视角创新并选择适宜的方法,通过恰当、合理、有效的形式把“四个选择”的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并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再转化为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增强“纲要”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解决问题必须研究教学的着力点。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②因此,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信念,激起卓越的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做到“一个统领”、“四个融入”、“三个结合”,进而把那些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符合的对象固化在意识域限之内,使之长久的纳入在学生的自觉认识活动范围之内。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纲要”课教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和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意味着学校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全面育人。“纲要”课教学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和教学灵魂,以凸显“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贯穿教学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复兴由此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又是爱国主义集中展现并释放出巨大精神动力的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百年的历史沧桑孕育并生发出最为壮丽的爱国主义,成为鼓舞和激励人们不断开拓进取、上下求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教师在紧紧围绕“四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发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开辟、长征、抗日战争、西柏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重大事件在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过程中的作用,揭示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刘大年先生说过,“一个人要生存下去,不能只有躯壳,没有灵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兴旺发达下去也是这样。”“我们讲中国历史,说到底,就是要讲出我们这个民族所以生存下来,还要发展下去的灵魂。”“讲中国近代历史,讲中国由衰败到复兴的过程,显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是怎么样的,这对于人们当前和今后继续捍卫民族独立、复兴,捍卫现代化建设加速进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④祖国的意识,爱国的情感,都只能奠基于历史的情感之上。

(二)以坚定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升华教学

从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我们伟大祖国历经磨难、历经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力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无法为中华民族复兴找到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⑤知史才能明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了解近代以来我们伟大祖国刻骨铭心的磨难史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感天动地、彪炳史册的奋斗史,就不能明白这样一个真理:在近代中国,除了共产党以外,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力量能够解决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问题,能够成为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除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外,没有任何一条道路能够使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这是被中国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一条真理。刘大年先生说过“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任何其他什么决定的,是近代110年历史反复斗争,反复选择而来的。”“事实上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才能认识我们所走道路的总体上的合理性。我们只有知道近代,才知道今天前进了多少,只有知道近代也才了解应当如何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④对这一历程的追溯和重现,以翔实的史实探寻和揭示规律,使大学生在循循善诱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以理服人,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结论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做到“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⑥更加坚定地爱党、爱社会主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达到政治性目的,收到寓政治教育于历史教育的显著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急功近利,首先从政治性入手,就会让大学生感到这门课是枯燥的政治说教,就会失去对“纲要”课的兴趣,欲速则不达。

(三)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领教学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不仅是夺取民族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到洋务运动的实践,从维新派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到革命派高举革命大旗实现政治制度变革的辛亥革命,每一次的历史变革都曾给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但每一次的结果都让翘首期盼的中国人空手而归,中国始终未能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问题,民族复兴大业更是遥遥无期。”⑦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展现出非凡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坚强的战斗力,在实践中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人民的彻底解放,从而为民族复兴扫清了道路上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邓小平在1979年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华民族跨越发展、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纲要”课教学汇聚到一点,就是要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⑨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教学的“四个融入”

鉴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中进行“四个融入”(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力量)自然是水到渠成。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我们民族生存延续不可或缺的根基,有了这一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才能穿越历史的沉沦和上升,才能站立起来,才能站在高处看前后左右的风景,才能通向未来的美好与光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路人,历史告诫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救中国,才能拥有中华民族今天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各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四个融入”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有机整体。

四、《纲要》课针对性实效性研究的三结合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处理好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是增强“纲要”课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环节。2005年中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多年来,我部“纲要”课教师积极探索和组织实践教学,创建了“两条腿走路”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纲要”课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围绕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型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感知型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省博物馆、一二一烈士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等);探索研究型实践活动(如围绕纪念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周年祭活动,展开对事件或人物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调研);内化性实践活动(如参加义务劳动、充当青年志愿者),借助这些活动收集丰富的实证材料,以印证,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内化为“三观”,外化为方法论,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二)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他们崇尚理性,追求新潮,尊重知识,乐于交往,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同时,面对多样化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学生也表现出迷失现象和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心理归属感减弱,功利价值取向日趋明显。”⑩因此,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教师才能找准大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达到在思维同构中使教师传授的信息方式与学生接受方式和接受水平相一致。”⑾

(三)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大学生在接受外界新思想,新文化时,由于分辨能力不强,极易受到错误,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从国际上看,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思想碰撞和文化冲突、西方国家凭借其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面对国内和国际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应更为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更为深切地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新需要,“纲要”课教学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又要追随时代发展的节拍,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要切进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四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柳礼泉等.“加强教学研究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2】《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P117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出版社,2011. P8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P54 P53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N】.人民日报,2007-10-25(1-4).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7】陈再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167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P637

【10】赵迎欢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

【11】叶飞霞.耗散结构与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南京理工学院学报,2009,(2).

论文作者:张云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研究论文_张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