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内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在学习中,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兴趣,融入情感,搭建平台,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只有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学生才能真正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可见,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多媒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语言,创设情境教学的氛围,就能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中。
二、品词析句,融入情感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文学的堆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一篇文章中的一词一句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其内心的感情而精心挑选的,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躯体去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
三、激发情感,以读传情
朗读能使学生进入意境,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时要像戏剧演员念台词那样,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配乐引导学生,朗读《开国大典》一文时要用激动自豪的语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则要读出低沉悲伤的语调;读《山中访友》时要读出作者那份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詹天佑》一文,要读出对詹天佑的赞美之情。总之,朗读的过程,就是进入作品境界的过程,就是以富有感情的有声语言去与作者情感撞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的过程。
四、拓展文本,激情飞跃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而走进文本,拓展文本,感悟人间真情便是学生品味五彩生活的有效手段。挖掘情感,拓展文本,更重要的则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成长的善良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是这样一位接线员,用她的爱心、耐心和热情,使一个无知天真的孩子走向了成功,也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想见她的情感延伸在“我”的生命里,而想见她一面的念头永远萦绕在“我”的心灵深处。许多年过去了,当“我”荣归故乡,接通“问讯处”的电话,想见苏珊时,得到了令“我”悲痛的消息:“苏珊在两周前去世了!”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我”一张纸条:“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她给予“我”的永远是安慰和快乐。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情景里,只要教师善于轻扣学生的心灵之门,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发,内心的激情也会汹涌而起。教学中我拓展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假如你是汤米,听到你日思夜想的苏珊去世了,手里捏着似乎还带有苏珊手中温热的让你一生也享用不完的关爱和快乐的纸条时,你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故事,来表达你心中的情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像灵泉一样动起来了,手中的笔如行云,任卷任舒;如流水,汩汩而出。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其中,使整个课堂教学“课已终,情未了”,在此同时,课堂教学也掷地有声,珠玉落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随着作者的情感主线,时而快乐,时而痛苦。
五、搭建平台,尽展其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工作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学形式,来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尽展其能,而不要教师独霸讲台。
六、以情结语,余音绕梁
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台戏”,必须精彩。若能处理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余音绕梁的回味感。例如,我在教完《飞天梦圆》这篇课文后,我深情地小结:“是啊!五千年的梦啊,在今天圆了!一个‘圆’字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它记录了炎黄子孙坚持不懈、团结合作、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课后的一首小诗抒发了这种感情。让我们带着感情齐读这首小诗吧!”接着我顺势运用多媒体配乐,出示画面及文字,让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小诗——《炎黄飞天梦》。这样的结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怎能不情绪高涨呢?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时时不忘感情熏陶,使经历千百年也不衰老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论文作者:李荣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感情论文; 小诗论文; 为本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