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于史于今的价值(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谭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诞辰150周年。听湖北的友人说,湖北要举办纪念谭鑫培的活动。又听北京的友人说,北京要举办纪念谭鑫培的活动。这实在是一件有益于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对促进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的好事。湖北是谭鑫培的故乡,北京是谭鑫培成长和创造出光辉业绩的地方,乡情所系,人心所思,举办这样的盛事,自然令人感奋。
近几年,我国先后举办过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和京剧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程长庚的诞辰纪念活动。程长庚是三庆班的掌班、梨园界德高望重的人,与余三胜、张二奎被誉为“前三杰”、“三鼎甲”。谭鑫培在三庆班搭班,演出武生戏和老生戏,曾受业于程长庚,并得到这位师辈的激励、指教。程长庚曾向人夸赞谭鑫培“非寻常人”,预测他可能成为自己之后的“老生的盟主”。伯乐识马,果然言中。谭鑫培成为老生“后三杰”“三鼎甲”中最突出的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都是谭鑫培的晚辈,他们的成就都曾得益于谭鑫培。梅兰芳回忆自己年轻时陪谭鑫培老先生演出《汾河湾》《探母》的情景,说当时“总感觉到他好像有一种精神打过来”,这种特有的“精神感染”给于他“启发”,这就是对演戏要演人物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见《梅兰芳文集》)。周信芳说他年轻时赶着看谭鑫培的戏,潜心领会谭派艺术。1928年撰写《谈谭剧》一文,其“结语”是“老谭演戏,唱则韵调悠扬,余音绕梁,行腔巧而不滑,作工能将人物、剧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种种意态,难以笔墨描写,大抵色色兼能,无美不备,学谭真非易易也。”麒派表演着重刻画人物,真实感人,神形俱佳,酣畅淋漓,何尝不得益于谭剧的启迪。我这里用纪念程及梅、周之事作个由头,说及前辈与晚辈对他的看法,是想让人们意识到谭鑫培纪念活动的举办,实在是抓住了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在近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
在谭鑫培之后京剧再次出现群星灿烂辉煌发展的时期,就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两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谭鑫培和稍后于他的旦行王瑶卿。他们曾被梨园界和观众誉为“汤、武”、革故鼎新的人。他们还曾被评论界赞为“革新家”和“富有思想的戏剧家”。这并非过头的赞誉,而是名实相符的存在。怎样理解和认识谭鑫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贡献,给于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也正是当今京剧界和戏剧史论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今人已无缘见到先辈的神采了,只能借助仅存的唱片、图片和许多珍贵的前人记载的史实与著作来分析、研究当年的历史人物,领会其艺术成就,探讨其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如果举办纪念活动与学术研讨在这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会对今人抢救、继承与革新、发展京剧艺术起到有益的、积极的作用。
历史地研究谭鑫培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谭派艺术的承传、流变、影响,也是当今应该关注的课题。事实上,谭派艺术的承传,由谭派滋养生发出来的京剧生行艺术流派,谭派剧目对整个京剧舞台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虽历经有年但至今也仍为观众所见,活在舞台上。面对这种现实,又会使我们得到怎样的认识和启迪呢?谭鑫培及其艺术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谭派艺术的这种不朽的魅力,以及它的蕴含的真谛,值得每一位敬业的、为寻找发展与完善自我艺术品格的演员学习和借鉴。处于当今振兴京剧之际,不仅应使谭派艺术得以承传、发扬,更应探讨谭鑫培的成就与历史贡献,作出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