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艳[1]2006年在《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偏误分析》文中指出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并且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较难掌握的语法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其动词本身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区别,而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动词没有任何语态和时态的变化。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过程中会受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偏误。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偏误,找出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从而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教学提出建议。 本文以语言习得中叁个重要的理论即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调查问卷的对象分别为北京市清华附中初叁年级的学生60名,高叁年级的学生60名,山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一、二年级研究生共60名,共计180名。问卷设计了四大类题型共五道题来检测学生被动句的掌握情况,分别为语态转换题、选择题、翻译题和作文题。在所收集学生的偏误语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偏误分为结构偏误和功能偏误两大类。结构偏误中又分为基本句式结构的偏误和时态偏误两种,功能偏误主要从叁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在语用和语篇上产生的偏误。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叁个方面,即语内迁移、语际迁移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教学建
陈琳[2]2017年在《中国学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偏误的出现属于正常现象。“偏误”与“错误”不同,它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目的语标准形式的现象,学习者一般难以察觉,它的出现具有规律性和反复性。被动语态作为英汉语中共存的语言现象之一,由于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导致学习者在习得中往往会受到母语、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被动使用不足、过度泛化方面的偏误。基于此,本文从英语被动语态出发,对学习者集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而就被动语态教学及整个语法教学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课题来源、相关研究概况、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所涉及的主要有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第二章主要从英语被动语态本体出发,就其基本结构、功能以及使用范围进行了分析;第叁章则对中国学生被动习得中的偏误进行了分类,主要有被动使用不足的偏误、过度泛化的偏误以及基本形式结构上的残缺。其中,被动使用不足上的偏误集中体现在助动词的省略、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使用被动而没有使用、固定句式结构叁方面;过度泛化则表现为不及物动词被动化、部分及物动词主动表被动以及不定式主动表被动叁方面。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统计分析了各类型偏误的分布情况,偏误语料均来自于桂诗春、杨惠中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根据统计的数据,结果发现:不同层次阶段学习者出现的偏误情况不一样;被动使用不足是学习者最容易产生偏误的地方。根据具体偏误的不同分布情况,第四章从母语迁移、目的语迁移、学习者认知水平以及外部学习因素四大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第五章为总结部分,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提高的地方。将学习者偏误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的切入点,对了解和掌握学习者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意义重大。将汉英语中共有的被动语态作为研究问题,通过偏误分析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习者在此语法项目习得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工作者来说,能更好地把握英语被动语态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对提高语法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佳[3]2013年在《标记理论框架下的大学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标记性是指语言中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本文试从标记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大学生英语被动语态的习得情况,探讨语言的标记性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通过试卷测试的形式来收集所需要分析的数据,并运用SPSS17.0来分析收集的数据。本文在标记理论的框架下对英语被动语态的习得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被动语态类型的标记性对被动语态习得的影响。具体研究以下问题:(1)基于时体形式和句型两种因素,英语被动语态的不同类型呈现怎样的标记等级。(2)被动语态的标记等级对大学生英语被动语态的习得有何影响。作者选取吉林省某地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张自制的被动语态专项试卷,来判断对被动语态的再分类以及标记等级的确立是否合理,并分析被动语态的标记性与大学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时体形式和句型两种因素,英语被动语态的不同类型的标记等级及习得顺序,与单独分析该两种因素时得到的标记等级及习得顺序是相对应的,因此,本文对被动语态的再分类是合理的。2.通过对基于被动语态的时体形式和句型两种因素的数据分析,作者提出了与根据标记判定标准确定的不同的标记等级,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作者发现,在时体形式和句型两种因素中,对被动语态不同类型的标记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时体形式的特点而并非句型特点。3.在不同类型的被动语态的标记等级中,学习者习得标记性低的被动语态类型要先于标记性高的类型;习得标记性低的被动语态类型要好于习得标记性高的被动语态类型。4.一些标记性低的被动语态类型的正确率低于一些标记性高的被动语态类型。最后,本文运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探究了标记性低的类型先于标记性高的类型习得的深层动因,不仅受到标记程度的影响,还与语言输入等因素有关。最后本文指出了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以及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黄佳俐[4]2015年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句法结构习得顺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得顺序一直是语言习得研究中受广泛关注的的课题之一,该课题的研究致力于探究和发现语言习得的规律,也为各种语言习得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证依据。国外的习得顺序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以英语母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之后的研究者多致力于探究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习得顺序,80年代以后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了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目前,国内的句法习得顺序研究多集中于探究国外所考查的语法结构,包括否定句、疑问句、关系从句的习得顺序研究,主要存在考查的语法结构范围较为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方面的不足。本研究致力于探究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得顺序,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英语句法方面。基于汉英两种语言语序的角度把英语句式分为四大类结构,英汉语序准相似结构,英汉语序半相似结构,英汉语序差异性结构以及英语独有语序结构,采用汉译英测试方法,对不同英语水平(初级、中级、高级)的60名高校学生进行实验调查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探究中国学生对四大类英语语序结构的习得顺序;2)探究学生对四类英语语序结构的习得顺序与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论文选题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本研究主要探究中国学生对不同英语语序结构的习得顺序,受试学生的测试结果依照六类标准进行了划分,为习得顺序研究提供了更加具有信度、效度的依据。(2)外语教师通过了解了学生对不同英语语序结构的习得顺序,可以更好地依据学生的习得顺序安排英语句法的教学内容,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语法学习效率。本文的主要框架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习得顺序研究和语序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在1970年至2014年间的习得顺序研究相关文献作出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了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否定句、疑问句、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研究等;第叁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概述了习得顺序和句法结构的相关理论,接下来重点对英语语序结构的分类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主要研究过程,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重点分析及探讨;第五章为研究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得出了中国大学生对四类英语语序结构的习得顺序,发现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受试的英语语序结构习得顺序有一定差异。本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①。
王蕴峰[5]2001年在《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旨在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英语动词可被动性问题。具体说来,动词。wu可以用于被动语态,have却不行。比如英语可以说 he house Is o。ed by John,而不能说 he house is had by Johnnown和 have虽都是及物动同,但是在被动结构中的表现却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这一区别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并未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没有接受这方面教育(negative evidence)的情况下,学生能否习得到哪些动词可以、哪些动词又不可以用于被动结构呢?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英语的被动结构,作者利用语义结构理论(semantic strIJcture theory(Pinker1989)对上述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根据语义结构理论,作者认为在动词及其两个论元中一定存在着与动同可被动性相关联的意义成分。经分析发现,动词的宾语在被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提出了“宾语受作用”(Object fected Condition)这一条件。该条件指出,只要动同宾语受到此动词动作的作用,无论是具体的、表面卜的,还是抽象的、引申意义卜的,该动词都可用于主被动结构的转换。因此宾语的受作用成为动词参与主被动转换的主要语义成分,对学生习得被动结构起关键性作用。 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结构发现,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字句(betpassive),另一类是意义上的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被字句相当于英语中的被动结构,而意义上的被动句与英语中的被动结构相差甚远、且应用比被字句更为广泛。象这种形式上主动而意义上被动的被动句在汉语中是可以接受的,但运用到英语中就会导致错误。为了考察中国学生如何习得英语的被动结构,作者设计了“引导性造句”、“可接受性判断”、和“生造词”叁个实验,对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受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受试意识到动词宾语受到动词的作用时,他们几乎不会用错英语的被动结构。但是对于那些必须从抽象的意义上去理解为给宾语施以作用的动词,其被动结构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不过随着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在英语被动结构的应用卜逐渐接近英语本族人的水平。此外,论元的灵性(animacy)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其影响表现为,在最可能用被动语态的语境中,当动词的施事为有灵(nmate)时,与无灵(inanimate)施事相比,该动词较易用为被动结构。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灵性作用逐渐消失。
范莹[6]2007年在《中动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动”一词最早来自于对语态的划分,介于主动和被动语态之间,被称作“中动语态”,即指印欧语系诸如希腊语中一类具有屈折变化的动词范畴,这是语义上的概念,用来指对谓语动词的主语或动词本身有影响的行为或状态,而中动结构是指一组及物动词的具体句法特征(Kemmer, 1993)。关于中动结构的句法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展开,主要分为两派:词汇生成派(Fagan,1988;Ackema & Schoorlemmer,1995)和句法生成派(Keyser & Roeper,1984;Stroik, 1992,1995,1999;戴曼纯,2001)。本文主要以作格结构为辅助对比,根据句法生成派的理论对中动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将中动结构划分为单一中动结构和复合中动结构两种,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来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中动结构的习得。实验调查对象共92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英语水平组。研究工具为测试试卷,数据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各英语水平组的学习者对于作格结构的习得最好,对复合中动结构和单一中动结构的习得较差。研究结果表明母语迁移、句法运算复杂性和认知等因素共同影响二语习得。学生往往会出现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被动化的错误;作格结构只有一个论元,无暗含施动者,句法运算相对简单,因此习得最好;出现被动化错误的原因除了母语迁移之外,往往还会受到认知方面的影响。
杨洁清[7]2007年在《汉英语言差异对Be型被动句习得影响的语料库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e型被动句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文章通过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OLEC)和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的口笔语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没能清楚地认识到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并且在Be型被动句的习得上深受汉语习惯影响,形成一系列的中间语特点。
施于超[8]2016年在《基于构式语法的高中生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中动结构是高中英语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之一,其因句法和语义上的特殊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高中生英语中动结构的习得研究仍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浙江省某重点高中240名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高中生习得不同类型英语中动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22.0和Amos 22.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中的描述性统计、路径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及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对其逐一探讨。研究发现,(1)高中生整体在判断不同类型英语中动结构的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英语中动结构的类型会对高中生中动结构的习得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3)不同性别或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习得不同类型英语中动结构时均存在显着的差异;(4)高中生英语中动结构的习得会受到“性别”与“英语中动结构类型”双重因素或“年级”与“英语中动结构类型”双重因素的影响;(5)女生群体在典型中动结构对英语中动结构习得路径上的影响较大,而男生群体则在非典型中动结构对英语中动结构习得路径上的影响较大;(6)随着年级的提升,叁个年级群体在不同类型英语中动结构对中动结构习得路径上的影响也会随之提高。研究表明,高中英语语法要:(1)从英语典型到非典型中动结构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2)注重母语迁移的影响,通过对比及分析英汉中动结构的差异进行教学;(3)创设趣味化构式语境,提高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4)教材内容的适当整合,提高教学的连贯性。
桑俊[9]2003年在《英语被动句及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策略》文中认为英语被动句是英语的一大语法要点,当英语句子使用主动语态时,施事成为主位得到了突出;而在被动态句子中,受事语作为主位则得到了强调。本文对英语被动句作了简要的描写,并对被动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作了详细的探讨。本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英语被动句的形式与意义。这部分从英语主动、被动语态的形式与意义、英语被动句的使用场合和英语被动句施事方面与意义方面的限制叁方面来阐述被动句,并指出被动句在英语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为英语被动语态及其作为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这部分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列举了英语中哪些动词可以变为被动态、英语被动句对宾语方面的一些限制。第二层次则详细述说被动句作为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第叁部分则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着力探讨被动句成为重点的原因及解决难点的教学策略,介绍教好英语被动句的几种可行方法。对英汉语被动句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本文只从教学这一侧面进行了浅显的对比,很多问题将留待以后研究。
马志刚[10]2015年在《汉-英中介语语法中英语存现义虚指结构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虚指结构所涉及的语法现象的二语习得程度是检验中介语语法中能否建立层级性句法依存关系的指示器。本研究基于前人的观点进一步实证调查了与英语虚指词相关的句法结构的二语习得状况。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能够掌握标记性较低的英语虚指结构,但在识别动词非宾格属性的来源等方面,二语学习者还有一定的困难。此外,所接受的二语输入性质迥异的两组被试对虚指被动结构和具有长距离一致关系的虚指结构的判断结果也呈现显着不同。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构建中介语语法理论时不仅要考虑母语和二语语言本体的结构差异,还应该考虑二语输入的数量和频率等外在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偏误分析[D]. 孔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2]. 中国学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偏误分析[D]. 陈琳. 湖北师范大学. 2017
[3]. 标记理论框架下的大学生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研究[D]. 张佳. 延边大学. 2013
[4]. 中国大学生英语句法结构习得顺序研究[D]. 黄佳俐.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 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D]. 王蕴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
[6]. 中动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D]. 范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7
[7]. 汉英语言差异对Be型被动句习得影响的语料库调查[J]. 杨洁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基于构式语法的高中生英语中动结构习得研究[D]. 施于超.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9]. 英语被动句及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策略[D]. 桑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10]. 汉-英中介语语法中英语存现义虚指结构的实证研究[J]. 马志刚. 外文研究.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