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胡鹏 刘萍 连云港市中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4
【摘要】 目的 观察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 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B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均行肌间沟臂丛麻醉,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15ml与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与0.9%生理盐水5ml混合液28ml.观察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评定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A 组起效时间早于B组,A 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A 组少于B组.结论 B 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 B超; 臂丛麻醉【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39-01
肌间沟臂丛麻醉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超声引导技术运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受到青睐.超声能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可以引导穿刺针达到目标神经,能动态观察局麻药在周围神经的扩散. 与传统解剖定位穿刺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较可以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穿刺针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年龄20—70岁,体重50—85kg,ASAⅠ—Ⅱ 级,无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麻药过敏史,穿刺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病灶.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SA 分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患者术前常规禁食8h、禁水6h,术前30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监测血压、呼吸、SpO2、心电图,开放静脉通路,面罩吸氧.取仰卧位,患肢紧贴躯干,头转向健侧,充分暴露患侧颈部[1].A 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宽频线阵探头,频率6-13MHz,消毒铺巾后在超声探头上均匀涂抹彩色耦合剂,将探头置入无菌套封内,探头横切肌间沟,依次显示胸锁乳突肌,中斜角肌以及位于前、中斜角肌间的臂丛神经上、中、下三干,呈3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穿刺针平面内穿刺避开血管刺入斜角肌间隙.超声引导下确定针尖最佳位置,注入局麻药并观察局麻药扩散情况,调整穿刺针使局麻药尽量在目标神经周围扩散,退针并按摩注射区域.B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左手食指确定前、中斜角肌间隙后,在锁骨上1.5cm 处,穿刺针略向对侧脚的方向刺入斜角肌间隙,有异感或触及横突时,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15ml与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与0.9%生理盐水5ml混合液28ml.
1.3 观察指标记录神经阻滞起效至完善时间:5min记录一次;麻醉效果评定:0分无痛、1分轻度疼痛可忍受、2分剧烈疼痛;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上肢手术最常用局域麻醉方式,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神经.传统解剖定位穿刺是一种盲探穿刺,对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要求高,要求患者清醒、合作并及时述说穿刺异感,患者个体的解剖变异大,成功率不高,且神经周围伴有血管、重要组织,易引起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发展,为麻醉医师准确定位神经血管走向.在肌间沟水平,臂丛神经位置表浅,横断面呈3个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周边为高回声区,纵切面显示神经干呈束状,边界整齐,神经清晰可辨,实时引导穿刺针准确地置于靶神经旁,使局麻药充分浸润靶神经,大大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不良反应,提高了穿刺阻滞的安全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麻醉,能提高神经阻滞的准确性,缩短操作时间,加快起效速度,减少并发症不良反应[2-4],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 廖俊,王庚,张晓光.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拟行锁骨下与锁骨上臂丛阻滞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92-3093 [2] 吴道珠,蒋学兵,黄品同,等.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11):846-848 [3] 林芩,王翔锋.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2):162-165 [4] 车薛华,梁伟民,王怡,等.实时B超定位垂直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麻醉[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1(4):216-219
论文作者:刘敏 胡鹏 刘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神经论文; 局麻论文; 超声论文; 并发症论文; 斜角论文; 多普勒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