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邓 杨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以人、自然及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基本内涵。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既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前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生态文明是与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统一的文明形态。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后,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位置,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既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哲学依据,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史上古老而又常新的重大课题。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随着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地球环境的主导因素,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当时的社会现实角度着手,通过分析社会、资源、人口与环境等关系变量影响下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设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路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早期生态哲学思想中的主要关注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恩格斯也曾提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在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产生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而这种作为现实的人为主体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制约和依存的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关系,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劳动促使人脑进化而产生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的意识所带来的划时代的杰作。“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4]这种精神食粮,一方面,使人能够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主要是人通过评价、认知和审美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另一方面,人能够把自身以外的他物、甚至自身都能作为自己劳动的对象来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来源和保障,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不断得以印证。

先要有前提,立足前提才能走向前沿,在前沿实现创新。在具备基本前提和进入思想理论前沿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特定的思想理论创新?这是个更具体的问题。再进一步,如何发挥思想理论的社会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在我们刚刚进入大学,刚刚读研究生时,就要开始思考,因为将来终究要面对和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与共。首先,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现实依靠;其次,作为社会的人要成为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对象性存在,就要持续促使自然界实现转化,唯一有效的策略就是不断通过实践性活动,不断地作用于自然,才能使其成为可能。马克思指出,如果人类一旦脱离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进行生产劳动,进而人类就会濒临灭亡。一方面,人类不断通过生产劳动和生产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以实现自身的社会目的;另一方面,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趋向于人类的客观理性思维。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自然界对人类有强大的制约性,人类只有在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和发展活动才会不受自然界的约束和限制,人类社会才能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不同治理措施,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侵蚀沟治理模式总体可以分为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和植物措施3种类型。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人与自然一定要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生态危机,正是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肆意开发,过渡压榨所造成的。有鉴于此,我们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1]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启迪我们,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给大自然留下更多能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更加和谐而美好的幸福家园。

显然,dk,i与w0是非线性关系,直接使用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经典自适应算法(例如,LMS[19],RLS[20])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估计结果,即此外,注意到dk,i是yk,i-τ的符号函数,因此当yk,i不含噪声时,即时,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方法用1比特数据dk,i来拟合τ),从而得到符号滤波算法中w0的估计值: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早在上世纪,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但与人民群众改进生态环境质量的强烈愿望还有很大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3]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度契合,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方法

(三)关于人与自然异化的原因。由于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极大毁坏。资本家除了在生产中对赢利这一根本的目标全身心投入以外,对其生产所造成的其他不良后果毫不在乎。恩格斯对乌培河谷受工业污染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进行了描述,“乌培河谷……这条狭窄的河流,时而徐徐向前蠕动,时而泛起它那红色的波浪,极速地奔过烟雾弥漫的工厂建筑和棉纱遍布的漂白工厂。”[6]同样,对于泰晤士河的令人担忧的污染状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讲到,“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7]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劳动是异化劳动。马克思批判性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恶果,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毁坏。他们认为,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当做异己的力量和人类相对立状况的消失,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会出现,“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8]因此,如果有一种生产方式能够为我们彻底解决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并展现美妙未来的美丽画卷,那就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改革不适宜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性的危机是近代工业化环境危机的本质,因此,变革不适宜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才是消除生态危机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指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9]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被消除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发展状态,“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0]因此,要想使人与自然界达到真正的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丰硕成果,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中国海外投资安全风险严重威胁中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人员的安全及经济利益和国家海外利益。为了防范海外投资安全风险,除了中国投资者通过加强自身安保措施、投资合同安全阀条款、商业保险合同,转移安全风险引发的损失外,作为投资者母国的中国宜在国家法律层面为其提供防范安全风险措施。根据各国防范安全风险的国内和国际法律理论与实践,投资国海外投资安全风险法律防范措施主要有四大方面:投资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东道国与投资国投资条约制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以下简称“MIGA公约”)担保制度和外交保护法律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中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提高了全社会参与野外火源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普及了规范用火、安全用火和科学扑火自救的基本常识,使森林防火安全意识更加深入民心。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都必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日益失衡这一问题。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科学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资源、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失衡问题,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中国坚持走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提供了思想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由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全方位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途径,这既是为解决我国现存的生态危机所做出的应然之策,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取向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人们应当把握和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持久有序和健康发展。“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14]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要为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着想,不能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控制和榨取自然,而应该呵护自然,让其休养生息,伴随人类永恒延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把人类社会资本利润和经济发展摆在首位的工业文明中,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无节制的向自然界索取原材料和能源,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科学技术更加加速了资本的扩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恩格斯指出,“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2]其结果就是生态文明必然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范式,而其前提就是要首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启示我们:自然界并非是人类的奴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人类将难于预计和无法承担由此带来和造成的危机及巨大灾祸,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观念的变革,“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5]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造福广大公众的伟大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要求无论是各级领导、企业还是广大人民群众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类决策中,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企业要树立起生态社会的意识,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自始至终地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开展产品生产与管理。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要在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生态科学方面的知识,引导其科学地认识自然,理性地对待生态环境,提高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二)发展绿色科技,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提升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实现自然系统产出最大化。一是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把科技应用的环境效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真正使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在发展方向上,要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事业服务于环境保护事业,使科学技术进入保护自然和建设环境的绿色通道。三是在成果应用上,建立环境科学技术共享机制,通过国家干预和政策导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机制外,形成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转让中超越经济利益的途径和机制,确保科学技术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改变消费模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5]人类在自然中持续存在与发展最根本的需求是物质消费,但是,物质需求是无止境的,无限的物质消费欲望不断地刺激人类挥霍自然。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消费模式,提倡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结构、消费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积极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来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法律和政策。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法治不完备、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制定或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以利益为主导的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寻求并实现环境保护的最大利益,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总之,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中华民族在“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中,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模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M].207-20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7.

[9][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8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念:外文出版社,2014:20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2009:878.

[15]习近平.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ng Yang
(College of Marxism,Hexi University,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Marxism tak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nature and society as its basic connotation.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is,study on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y has provided a powerful ideological premise for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Marxism;Ecological philosophy;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 A81;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520(2019)03-0091-05

DOI: 10.13874/j.cnki.62-1171/g4.2019.03.015

收稿日期: 2018-10-19

作者简介: 邓杨(1990—),女,甘肃张掖人,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理论。

[责任编辑:殷月琴]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