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平[1]2000年在《滇东南99个特困乡的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贫困标准线以来,贫困日益引起各方的关注。中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贫困有多种理解和解释。在西方,贫困研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了。由于国情不同,西方学者主要关注的是相对贫困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贫困,他们的理论也是从此而引发的,观点众多,涉及面广。中国的贫困首先是区域性贫困,自然条件恶劣,地理因素的限制,是中国贫困存在的主要因素。其次,还有结构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这是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造成的。中国学者对这些方面的论述较多。 滇东南是中国18个集中成片的贫困区之一,这里的99个特困乡位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山高坡陡,岩溶地貌发育完全,地表径流形成困难,山地多,坝子少,缺水严重,人蓄饮水困难,大部分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伴随者区域贫困的还有文化贫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等都处于极端落后状态。社会发育程度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劳动力素质低下,科技人员数量少,人才外流严重,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差,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广,生态环境极端恶劣。这一地区是中国的贫困之最。本文选取脱贫难度极大的滇东南99个扶贫攻坚乡,运用主因子生态法,即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众多的指标变量中选取能反映99个攻坚乡大部分信息的10个主因子,第二步,在因子分析基础上,采用系统聚类法,根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与亲疏程度,对99个样品进行聚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样品之间差异性的分类。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大型社会统计分析软件SPSS,主因子生态法是多元统计方法中较高级的方法,还不是十分成熟,本文做的主要是一种探索工作,希望对99个贫困乡的扶贫有所帮助。 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有贫困的概念,研究贫困类型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目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从国际和国内及云南介绍了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国际西方学者介绍了六种贫困论,以刘易斯的文化贫困论最知名。康晓光、刘文璞一些专家对中国的贫困也作出了较为深刻地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反贫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过程,需要更大耐心和努力。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重点。论文研究的定量分析全部集中于这两章。第三章集中研究构建反映滇东南贫困的综合指标体系和滇东南贫困的支配性因子。第四章则着重研究聚类分析的结果,研究99个攻坚乡的类型划分,四个类型的基本特征。第五章主要论述四个类型的致贫因素和反贫困途径。 论文采用主因子生态法,可以避免人为赋予指标权重的传统做法,又可避免均等赋予指标权重的弊端,有较好的实践应用。论文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刻,敬请各位老师与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在以后工作中继续完成论文的研究。
张雪莲[2]2005年在《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后,县域经济发展日益引起各方的关注。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河南省是一个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省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目前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协调。有些县域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有些县域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资源的利用却是高效率的。本文通过运用DEA,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了河南县域经济的技术效率现状,并剖析了河南县域经济效率的成因,提出了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提出对策。以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合理健康高效发展。 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有县域经济效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二章着重介绍了效率理论,界定了效率的定义,对DEA方法和C~2R模型进行了经济学解释。第三章界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建立了指标体系,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河南省县域按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重点。论文研究的定量分析全部集中于这两章。第四章集中研究构建反映河南省县域经济效率的综合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整体县域进行效率分析。第五章则着重研究河南省各种类型的县域经济的效率。第六章主要论述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效率成因,并提出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论文采用DEA效率分析法,有较好的实践应用。但论文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刻,敬请各位老师与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在以后工作中继续完成论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滇东南99个特困乡的类型研究[D]. 郭利平. 云南师范大学. 2000
[2].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效率分析[D]. 张雪莲. 河南农业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