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提高学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化学实验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而实验恰好是理论和实践的连接点,实验能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和验证理论,更能帮助学生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并利用其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兴趣是人的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而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能积极发挥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孕育创造性思维。
教师演示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百闻不如一见”的重要地位。学生的兴趣开始主要在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如颜色的变化、气体或沉淀的生成、反应的剧烈情况等,就是各种仪器和装置也感到新鲜有趣。这些都是直觉的兴趣,不稳定性和不持久,如何才能使这些兴趣持久呢?教师在做好直观教学的同时也要结合讲解,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逐步深入地观察、分析变化的内在原因,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定律、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尽量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这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以在演示实验中不断得到强化、积累,经过一段时间,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的直觉兴趣就会转为稳定的兴趣。例如,在学生氯气和水反应的有关知识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
〔实验一〕展示氯气后,将氯气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再用滴管吸取氯水滴在红色布条和红色鲜花瓣上。
问题1.观察到何种现象?说明氯气的哪一种物理性质?
学生可观察到氯气呈黄绿色,而判断出氯气能溶于水。
问题2.氯水中何种成分具有漂白作用?
学生观察到红布条和鲜花瓣褪色后,绝大多数学生以为氯气具有漂白性,这一具有普遍性误解急待纠正。
〔实验二〕红色布条和鲜花瓣分别投入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
问题3.这组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试推测氯水的成份。
通过比较,学生便能得出干燥氯气没有漂白作用,而氯水具有漂白作用的结论,但对其解释必定存在疑问。“学源于疑”,教师把握好这一最佳时机,进一步将实验深化。
〔实验四〕将新制氯气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问题4.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又褪色的实验现象中可得出结论,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便能认识:
通过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系列实验探索及组织相应的质疑、解疑等活动,使实验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境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多变,这样就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所以,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实验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地描绘出来,可以把复杂的原因简明化,条理化,便于记忆,积累知识,开拓知识领域;也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例如讲“铁”一节时,为了解决
这样的总结实验,无疑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新的深度,实验现象启示、激发学生去联想旧的知识、猎取新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这样无疑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创新。从收到学生的实验报告看来,实验报告内容大概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
(1)FeCl[,3]为黄色溶液,Na[,2]S为无色液。
(4)混合之后溶液中出现黄白色混浊,溶液颜色由黄白色变为浅绿,发生化学反应为:
同样的实验内容,产生不同的结果,这说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抓住这个时机,加以鼓励引导就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下是正确的实验报告,通过边讲边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创造与学生交流思路的机会。
第一种
在这种创设的新颖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走在求异的轨道上,带求知的渴望,在求知探索分析归纳之中铸成创造性的坚实基础,打下了为科学而钻研、求异创新的深深的烙印。
(四)帮助学生克服意义障碍
所谓意义障碍,指的是人们对以往的知识理解和习惯的思维方法产生一种定势心理。这种定势心理严重地阻碍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不克服这种不良的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知识就难以应用,创新的意识也不容易产生。没有创新的意义,也就无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是达到探索或验证化学规律的手段,这可以使学生熟悉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提高实验技能,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促进新知识的获取和旧知识的理解巩固,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此不妨让初三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分组实验:
药品:酒精、浓硫酸、高锰酸钾
仪器: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
实验的目的要求:把酒精灯点燃
上课安排:分组实验操作——统计成功率——学生自愿分组讨论——学生简述实验操作过程、现象及解释——教师总结。
统计成功率为40%,这样说明了学生已经克服了“一定要用火柴或打火机来点燃酒精灯”的定势心理,做出创新的行动。这种形成化学分组实验课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心旷神怡的情绪状态下,从而增强大脑感受能力,促进灵感的出现,从而打破定势心理。分组实验可达到同伴间相互激励的学习效果。因为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选择几个相互投合的伙伴,在一起讨论实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能有意识地展开争论和反驳、质疑和答辩,使思想相撞,知识相通,相互激励,相互启迪,彼此提高触发灵感的机遇。如果教师经常开展这种新素材、新刺激和新观点实验,这种特殊的“微型环境气候”一旦形成,十分有利于激扬学生的创造精神,诱发灵感,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益,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有主动地思考问题。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这种意义障碍很自然地被冲垮。
经常提问学生,提供口述化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及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增强培养学生解释知识的能力,描述化学过程的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五)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例如,教师演示一个“一液显出三色字”的实验:
①用三支毛笔分别在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甲基橙溶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酚酞写)晚(石蕊写)会(甲基橙写)”,然后晾干。
②用喷雾器向白纸的写字处喷氢氧化钠稀溶液
化学现象:①显出“化学晚会”四个大字
②“化学”两字是红色的,“晚”字是蓝色的,“会”字是黄色的。
实验现象出来之后,让学生一起来分析原因,酚酞遇碱变红,石蕊遇碱变蓝,甲基橙遇碱变黄。从此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得到启示,便能模仿,开始练习自己试着设计出一些有创意性的趣味实验,比如“喷水射靶心”,“蒙眼画人像”的趣味实验。例如在教师做了“HCL与NH[,3]”的化学演示实验之后,让学生设计“空杯子生烟”的化学课外活动。在做“CO[,2]与NaOH”的反应演示实验之后,让学生开展“化学喷泉”的课外活动的实验。利用化学实验来充实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观察课堂教学中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堂教学中所来不及思考的问题奥秘;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思、多做的机会,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