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李晓玲,李清清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摘要: 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和根基。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建设主体素质的高低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提条件。优秀的乡村文化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要积极发挥乡村文化对村民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农民自身素养,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的观念和逆来顺受的心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中来。
1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根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村的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振兴发展。首先,乡村文化能够为乡村经济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乡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接收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信息的能力,使更多有关农业的新科技成果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村实际生产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其次,乡村文化能够为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农民具有自主的民主法制意识, 同时克服臣民意识、克制根深蒂固的等级依附顺从意识、淡化农村熟人社会的人情面子意识等非主体性的意识,摆脱传统农民的政治冷漠态度,提升农民的政治自觉意识;树立现代政治人的角色意识,使农民在各种政治参与中,增强政治责任感,形成适合农民身份的政治价值诉求,积极履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最后,乡村文化建设还能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乡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传统“天人合一”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够增强农民关注自然环境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有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的协同发展。
为了使学生对楹联的相关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用简洁的语言,对楹联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特点和分类,做系统介绍,为学生楹联欣赏和创作做好铺垫。
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不断增加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像有线电视,图书室等普及率得到相应提高;乡村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乡村文化建设机制不合理,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资金匮乏和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乡村的振兴发展。
2.1 乡村文化建设机制不合理
首先,在供给机制方面,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存在多个行政主体或部门,这样往往导致权责不清、分类模糊、文化建设内容重复、有限的文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种单一的以政府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喂食性”建设机制。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而农民是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因此农民难以参与决策过程,无法反映其真实文化需求,这样会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文化活动脱离农民的实际需要,使文化的供给和村民的实际需求产生错位,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最后,一些地区的文化建设存在着重形式、轻结果的现象,就是因为评价体制没有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目前大多的评价机制仅仅注重外在的形式,往往只进行“一次性评估”,缺少对文化建设进行长久性的追踪,缺乏后期的反馈监管。
过程—事件的角度主要关注小区治理的动态过程,聚焦于社区或小区的治理或自治中的具体事件。这一视角主要围绕国家治理或控制、社区自治、业主维权抗争等主题展开。
表1 2012~2017全国文化事业费基本情况 单位:亿元、%
2.2 乡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
从表1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费的支出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尽管文化事业费每年增加,但其所占国家财政比重比较低且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由此可见国家对文化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再加之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和财政投入的城市偏好,导致城乡之间存在投入不均衡现象,这使得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更加匮乏。
2.3 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不足
农村是我国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区,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日渐增多,出现了乡村空心化的现象。而且农村也存在着不重视教育、辍学率高、高学历人员少且易流失的问题。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还有61448人未上过学,这些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受乡村文化中小农意识、封建迷信思想,尊卑观念、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的影响,农民大多重物质轻文化。2017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为1268.7元,而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仅为251.8元,农村居民文化娱乐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2.5%,而城市居民则是5.5%,是农村居民的2.2倍。由此可见城市居民文化娱乐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非常低,农民不重视文化生活,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低。
建立由当地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机构参与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服务工作常态机制。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统筹规划,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分工与职责,建立常态化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人民银行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服务专项工作部门(小组),探索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实际需要的信贷支持模式。保险公司加快推广“保险融资”业务。
表2 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4 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其自身素质偏低
文化基础设施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数量少、空间分布不合理、年久失修和器材单一无吸引力等问题。再加之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盲目地去模仿城市文化设施建设,而失去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风格,而且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也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村民的不同需求。以上这些问题在一些贫困的乡村地区更加突出,因为相对于文化问题他们更加关注经济问题,文化设施数量少之又少且实用性不高,大多无人问津。
3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首先,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职能,明确权力和责任,层层落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精细化服务,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要积极引入个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协同治理”新模式。其次,要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拓展自下而上多渠道的表达途径,使农民的真实意愿能够得到有效表达,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最后,健全和强化乡村文化建设监督机制。在尊重地区文化风俗等差异并特别重视农民反馈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制定完整合理的量化指标,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实现监督机制法制化。
采用多点系泊的FPSO一般根据风的玫瑰图,沿主风向或主浪向布置艏向。巴西的FPSO均采用多点系泊,在艏部和艉部分别设有卸油点,根据浪向选择合适的卸油点,保证常规油船处于迎浪或斜迎浪状态。采用多点系泊的FPSO位置相对固定,当环境力使得常规油船向FPSO方向运动时,不能进行作业,因为CTV与常规油船之间采用是柔性的单点系泊,只能提供牵引力,不能提供推力。对于采用单点系泊的FPSO,常规油船始终处于下风向,整个系统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摆动。
3.1 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乡村文化的振兴是实现乡村社会全面振兴发展的动力。目前,面对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诸多问题,必须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加强对其建设的投入,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发挥乡村教育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发展。
3.2 多渠道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首先,国家财政要增加对文化事业费的支出且要实现城乡之间投入的均等化,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流入乡村地区。其次,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发挥乡村特色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让文化建设与市场接轨。以政府为主导,将个人开发、社会组织开发相结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3 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体系
目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数量不足和空间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而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是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秉承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基层政府应该贯彻“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增加投入、转换机制”的方针,建立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农民自办文化团体为辅助,并积极鼓励外来的专业文化团体或者文化公司参与基层文化产品研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既要合理、科学,又要体现重点集聚性、覆盖面广的特点,还要兼顾设施管理的有效性和村民实际使用的便利性,尽量去建设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场所,使农民更加便利地享用公共文化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公共设施的服务效能。
3.4 发挥乡村教育的推动作用
面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应大力发挥乡村教育的推动作用。首先,在教育方面加大对乡村的投入,使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鼓励师范毕业生主动去乡村教学,对当地的乡村教师也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其次,乡村教育要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除了教授普通课本知识外,其教育内容也应纳入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这样能够焕发未来乡村文化建设者热爱家乡的热情,增强其文化认同感,为乡村文化建设培养后备军。最后,要对所有村民都进行科学文化教育。虽然新生代农民大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他们大多外出打工,流转在乡村和城市之间。那些留在乡村中的农民却因早期教育“欠账”问题,仍然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文化素质比较低。这就需要对全体村民都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提高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使他们懂科技、会创业,从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使更多外出务工人员愿意回到家乡并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
4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乡村文化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振兴发展的根基和持久的动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我国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标准。针对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必须及时对症施策,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多渠道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发挥乡村教育的推动作用,促使乡村文化振兴,争取早日实现乡村地区的跨越转型和振兴发展。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对策论文;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