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的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支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05.6亿元增至2008年的306859.8亿元,增长了80多倍。①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阶段,然而经济却呈现出生产相对过剩的特征,越来越受需求的约束。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还没完全褪去背景下,政府把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期望寄托在扩大内需上,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消费和投资需求这两个方面。在消费方面,1978年的我国消费率为62.1%,1993年消费率跌破60%,为59.3%,2006年继续跌破50%,为49.9%,2008年进一步降至到48.6%,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消费需求又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部分,在居民消费方面,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48.8%,到2008年下降到35.3%,30年间下降了27.6%。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明显存在着在波动中持续下降的态势。
1978-2008年全球年均消费率和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76.6%和60.6%,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年均消费率分别为77.0%和74.4%,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0.5%和60.3%。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年均消费率分别为 76.7%、79.7%和77.0%,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 65.5%、63.7%和66.7%。我国1978-2008年的年均消费率和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60.5%和46.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6年超过2000美元,2008年又进一步突破3000美元,与我国2000-2008年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或相近的日本、韩国和西班牙等的年均消费率分别为62.1%、71.3%和73.3%,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1.0%、59.9%和63.0%。我国这段时期的年均消费率和年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4.8%和40.2%,低于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从国际比较上分析,可以认为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偏低。
消费需求的增长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发展中大国,构建消费驱动为主,投资、消费和出口协同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和投资结构失衡,这种局面不是短期促成的,是我国经济转型长期的结果,并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约束,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经济下滑使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受到限制,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我国持续走低和偏低的消费率及居民消费率表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居民消费需求不振。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驱动转变的过程中,扩大居民消费是其最重要的内容。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体系中,公共支出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既可能产生“挤入效应”,也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如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挤入的,那么扩张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如果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挤出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居民消费,从而降低公共支出的效应。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检验,通过考察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为政府调整公共支出以启动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的其余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第三部分对我国公共支出的状况进行统计描述,并在理论上分析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第四部分从总量和结构视角实证检验我国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既可能产生挤入效应,也可能产生挤出效应,Bailey(1971)率先在这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通过构造了一个有效消费函数对公共支出与个人消费支出之间可能存在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是挤出的。此后,公共支出的扩张是抑制还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话题。
在实证检验方面,学术界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总量分析视角。国外学者基于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上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如Aschauer(1985)、Ahmed(1986)、Amano(1997)、Ho (2001)和Kwan(2006)等: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如Campbell(1990)、Karras(1994)、Okubo (2003)和Neih(2006)等。可见,国外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可能存在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没有定论。国内学者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检验。谢建国等(2002)通过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考察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认为短期内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挤入的,但在长期均衡时公共支出完全挤出了居民消费。持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的我国学者还有黄赜琳 (2005)和申琳(2007)等。而李永友等(2006)基于居民最优决策行为,利用经验数据通过构建中国加总社会消费函数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不仅没有对私人部门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对私人部门的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持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的我国学者还有马栓友(2003)、李广众(2005)和杨子晖 (2006)等。国内学者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统一一致的结论。
由于公共支出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投资性支出,也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消费性支出,也有转移性支出。各个支出项目对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开始从结构视角研究公共支出和居民消费的关系,但是在这方面文献相对较少。洪源等(2009)认为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是导致居民消费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石柱鲜等 (2005)和王宏利(2006)等则认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消费性支出会挤出居民消费;投资性支出则会促进居民消费,从公共支出的功能性质划分来看,无论是在长短期经济建设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是挤出的,而教育文化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则是挤入的,只有其他项目支出在长期上对居民消费是挤出的,在短期上是挤入的。以1978-2006年31个省份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姜洋等(2009)实证研究了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结构效应。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取决于公共支出的结构且公共支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官永彬等,2008)。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从总量上进行分析的同时深入到结构层面进行研究是探究公共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且处在转型期的我国存在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也需要考察这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共支出总量上进行的,由于设定的模型和选用数据的差异,在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还是挤出效应的结论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公共支出会影响居民消费这一点是学者们都认同的。从当前我国的公共支出的现状和演变趋势来看,不仅要关注公共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要研究公共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公共支出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且把公共支出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放在我国特定的二元结构下进行考察,从而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公共支出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三、我国公共支出的统计描述及公共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支出演变的统计描述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公共支出总量一直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的 1122.0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2592.66亿元,扩大了50多倍。就公共支出占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比重来看(见图1),1978-1996年间这一比重呈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1%下降到1996年的最低水平10.7%,之后这一比重开始开始上升,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后,公共支出快速增长,至2008年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恢复到20.4%,但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图1 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及各项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
依据功能性质的分类,我国公共支出被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从公共支出的结构上看,各项支出总额随经济增长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分别从1978年的718.98亿元、146.96亿元、167.84亿元、52.9亿元和35.4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 10734.63亿元、10846.2亿元、2979.38亿元、7571.05亿元和8291.47亿元,分别增长了约14倍、73倍、 17倍、142倍和233倍。
从各项支出所占公共支出的比重上看(见图1),经济建设费比重呈持递减态势,从1978年的64.1%减少到2006年的26.6%,进入21世纪后,国防费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7.5%左右。与此同时,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所占比重一直处于递增态势,其中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所占比重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从1978年的4.7%、3.2%增长到2006年的18.7%、20.5%,分别增长了3.0倍和 5.5倍,社会文教费1980年成为第二大比重的公共支出项目,2006年超过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跃升为第一大比重的公共支出项目,占总公共支出的 26.8%。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的下降,社会文教费等公共支出项目所占比重的上升,反映出我国政府职能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注重民生型”政府转型。
(二)公共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分析
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中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主要是通过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进行分析的。按经济性质分公共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主要通过需求作用于生产间接地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如我国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就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此外,政府通过增加如医疗和教育等有关社会福利的消费性支出可以减少居民这方面支出,从而增加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因此,公共支出可以通过其收入效应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其转移性支出,作为一种资金单向的、无偿的转移,它是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调节工具和手段,可以将富人、富裕地区居民及城市居民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贫困地区居民及农村居民,无疑起到了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市场导向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是导致居民消费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的公共支出具有明显的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效应。就公共支出提供公共产品的内涵上看,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公共支出的本质具有公平效应。此外,政府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而扩大这方面的支出可以减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无疑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使居民消费得到扩张。如果说挤入效应是由于公共支出的正的外部性导致的。那么,挤出效应则和公共支出的负外部性相关。比如,过度的公共支出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和利率的上涨必然会导致居民消费的减少。此外,公共支出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居民也可能对增加的收入转为其他用途,如储蓄等,即存在替代效应。
以上分析表明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既有挤入效应又有挤出效应,那么总体上到底是呈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呢?为了更清晰理解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我们根据Ho(2001)和谢建国等 (2002)的研究思路,假设追求其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的代表性消费者的行为用如下公式描述:
我们可以称之为消费对公共支出的反应系数,若反应系数为负,则公共支出对消费总体上呈挤出效应;若反应系数为正,则公共支出对消费总体上呈挤入效应;若反应系数非常接近或等于0,则公共支出对消费总体上无效应。由于反应系数既可能小于0,又可能大于0,也可能等于0,因此,从理论上看,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既可能呈挤出效应,又可能呈挤入效应,也可能是无效应。通过实证研究是判断公共支出对消费呈挤入还是挤出效应的依据。
四、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检验:总量和结构视角
(一)模型的构建
许多学者(如Ho,2001)建议在模型中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个变量,考虑到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收入效应,增加收入这个变量需要剔除掉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才是合理的,而这方面的数据不可得,基于此,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用简单的双对数计量模型进行估计:
依据功能性质的分类,对公共支出总量进行分解后,模型一则可以拓展为模型二:
模型一估测公共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模型二则表示公共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其中C为人均实际消费支出,GE为人均实际公共支出,EC为人均实际经济建设费,CC为实际人均实际社会文教费,DE为人均实际国防费,GM为人均实际行政管理费,OE为人均实际其他支出。
(二)数据说明
考虑到我国特定的二元经济结构,公共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除全国样本外我们还分城镇和农村总共三个样本进行检验。由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直到1985年才有统计,考虑到减少几年的数据应该不会改变本文的结论,因此,以1984年为基年。原始数据皆来源于 1985-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后的财政支出结构和之前的数据不可比,因此,模型二的样本数据为1984-2006年。所有变量数据皆经过相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4=100)调整获得实际值。
表1 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协整关系检验
注:检验类型依次表示为是否有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表示无,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Z准则选取。
(三)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由于篇幅有限,检验结果略)各变量数据均为I(1)过程,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运用Engle- Granger检验方法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回归后的残差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支出及其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实证结果
表2给出了模型一的估计结果,从三个样本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对公共支出的反应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公共支出不管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还是全国居民消费都有挤入效应。从长期看,公共支出增加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我们的研究支持了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呈挤入效应的观点。
表2 公共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回归结果(1984-2008)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t统计量,*表示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未带*表示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表同。
表3 公共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回归结果(1984-2006)
表3给出了模型二的估计结果,从全国这个样本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建设费和其他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正,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为负,但经济建设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不大且影响并不显著,只有社会文教费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这表明,在支出结构上我国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主要表现为社会文教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从农村和城镇这两个样本来看,经济建设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不显著,社会文教费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有挤入效应;②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社会文教费的反应系数显著大于农村居民,城镇样本中的反应系数为1.24,农村样本中的反应系数为0.64,这表明在社会文教方面“相对于公共支出对城市的充分有效投入来说,农村领域投入的不足或投入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使得农民消费支出对公共支出缺乏敏感性,这也充分反映了长期以来财政资源配置的非农偏好的特征”。③
综合分析,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到如下三个主要结论:(1)在公共支出总量方面,居民消费与公共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公共支出不管对于全国居民、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消费都具有挤入效应;(2)在公共支出结构方面,经济建设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只有社会文教方面的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我国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在支出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社会文教方面支出增长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3)在社会文教方面的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方面,由于我国公共支出长期非农偏好特征,农村居民受到的关注偏少,社会文教方面支出的增长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效果并不太理想,社会文教方面支出的增长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显著地强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
五、推进公共支出转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从扩大内需以来的扩大居民消费效果并不理想的现实情况看,启动居民消费比扩大政府消费和扩大投资复杂得多。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解决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还必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改善消费环境和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如切实解决居民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让所有人都拥有基本的生活、医疗、住房和教育保障,从而消除居民“有钱不敢花”的后顾之忧。这些正是政府公共支出转型过程中政策调整有所作为的方面。居民消费与公共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公共支出总量增长对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都具有挤入效应,这个研究结论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角下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实证上的支持。为了更有效发挥公共支出对居民的挤入效应,政府除了确保支出总量增长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和调整其方向,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确保公共支出总量稳定增长。我国公共支出每年都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当前我国公共支出在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因此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方面大有可为。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2010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④通过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财政收入一定的基础上确保公共支出总量增长的重要举措,而财政收入增长是确保公共支出总量增长的基础。由于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同时应推进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税收体制变革,加快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强税收征管,防止出现越权减免税和征收“过头税”等现象,以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建立以提供民生性的公共物品为主的公共支出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持续递减,公共支出结构演变趋势总体上是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但公共支出结构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社会文教方面支出增长相对缓慢,行政管理和其他支出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社会文教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在公共支出总量增长幅度并不很大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等的膨胀无疑加重了财政负担。应控制行政管理费等方面的增长速度,加大对就业、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比例,为扩大居民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3.调整公共支出方向。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能力是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的重要方面。为推动这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崛起,政府正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扩大公共支出对农村的覆盖范围。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各种保障制度等,确保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支出的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此外,应适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调整公共支出方向强化农村居民消费的稳定预期,使公共支出能更有效地引致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4.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在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通过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和深化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变革来强化政府公共支出科学化和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应继续“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⑤应建立和完善各项公共支出标准和原则的法律体系,如完善《预算法》等,加快建立《养老保障法》、《医疗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此外,应消除政府随意改变支出方向的惯性做法,强化公共支出的审计和监察,严禁滥用职权挤占挪用和钱权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
注释:
①若无特殊说明,本文的原始数据皆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专网和国研网数据库,国际方面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②表3中社会文教费增长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怎么显著,但若剔除掉其他更不显著的变量进行回归后则是显著的。
③官永彬等:《转轨时期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④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⑤参见“十一五”规划和十七大报告。
标签:挤出效应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