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生水稳混合料应用于道路基层建设中,能够在建筑垃圾中有效提取各种可循环利用的内容,在进行加工处理后,将其当成二次资源利用重新融入流通和生产领域中,有效节约资源开采数量,并进一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资源实现可持续应用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掌握再生水稳混合料在道路路面基层施工中的应用技术,理清整个技术流程。针对再生水稳混合料整个应用过程进行分析。要想将再生水稳混合料在路基施工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便需要全面掌控整个生产流程,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道路路面;基层再生;施工技术
1路面基层再生水稳混合料相关施工技术的应用意义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建设废料将近10亿吨,目前,我国对建筑废物循环利用的效率相对较低,资源利用率不到5%,而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等同于气候相似发达国家3~5倍。我国在研究再生混凝土方面和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研究时间相对较晚,而研发速度却相对较快。针对上述状况,需进一步加强废料的研究工作,确保道路的使用性能,这也是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目标的合理措施之一。因为当下建筑废料资源十分紧张,所以各个区域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操作指导文件和规范化管理制度,从而提升建筑废物利用效率,具体应用方法是在维旧路或拆除各种废旧建筑物时,综合回收利用其中的各种有价值的废弃材料,作为路面结构层、路基建筑材料或填料,不但可以扩大建筑废物的处理范围和处理数量,还可以进一步缓解公路维修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破坏。利用水泥稳定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强化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还可以使整个路基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为道路基面两层较低结合度、路面网裂等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由于水稳材料比二灰稳定材料拥有更高的强度,因此,其维修保养所花费时间相对较短,可以选择较差施工模式,从而保护好基层地面,并结合机械搅拌,合理调控施工速度。
2建筑垃圾综合处理流程
在应用再生水稳混合料进行施工之前,需要针对各种建筑垃圾实施预处理,具体处理步骤如图1所示。
建筑垃圾预处理包含下面几种过程:分类非袋垃圾和袋装垃圾,把袋装垃圾放置到破包机内,随后,进行人工筛选,将其中的钢筋、塑料和大块木料挑选出来,随后,实施以及破碎,经过磁选机后,去除其中的杂质与铁屑,利用热风烘干机进行吹干,实施风选合理,将其中塑料、木屑等杂质去除,结合双层筛分机,筛选0~5mm和5~40mm直径的骨料,针对那些直径超出40毫米的骨料实施二级破碎操作。
存放相关建筑垃圾时,需针对建筑垃圾不同种类与来源进行合理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砖块形式的碎砖,一种是拆除房屋、路面后所遗留的水泥以及碎石等建筑材料。结束建筑垃圾的分类工作后,妥善管理,并实施翻晒晾干,确保材料的干透率超出90%,控制垃圾整体湿度,为垃圾破碎和筛分提供便利。
垃圾破碎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针对就地再生形式的建筑垃圾,可以选择通过锤式破碎机实施破碎操作,为了提升各个碎块的破碎均匀性,主要选择工艺参数为90KW的破碎机,最终的碎块成果粒径可以达到60毫米左右,而碎块最高强度是60MPa。第二是在破碎机上料环节,可以选择通过传送带或铲车进行上料,传送带整体长度控制在10米左右,确保拥有充足时间对杂物进行清理。第三是为了预防出现扬尘问题,在破碎机出料位置安装喷淋设施,使其时刻维持一种雾状,控制扬尘发生。
结束废料破碎工作后,还需将其中的金属杂质有效剔除,结合磁性大小可以把固体废弃物分成非磁性、弱磁性、强磁性等类型,在选磁中即将固体废弃物经通过磁选机处理,处于不均匀磁场环境下,其中磁性颗粒会受到磁化,从而吸附于带式采集器和磁铁中,并在刮板影响下排除出去,实现除铁目标。
风选剔除建筑废弃物中的各种轻质物料。在建筑垃圾内存在木屑、纸张和塑料等轻型杂质,如果没有彻底清理干净相关杂质,便会降低最终产物再生骨料综合性能,无法有效应用到道路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内涵盖多种类型物料,而相关物料间还存在较大的密度差异,其中砖块、混凝土等材料的密度最大,而木质材料、塑料等材料的物质密度相对较低,如此在筛选建筑垃圾时,可以合理利用风力有效分离其中的轻质物质,即分选风力,将空气当成核心分选介质,基于空气流动冲击力条件下,因为各种物质之间的密度差异,其相关运动轨迹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通常结合气流送入装置不同的分布位置,会按照竖向和横向两种形式带走轻质物质。
材料的振动筛选,结合相关应用需求,在破碎物体具体粒径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应针对破碎混合料实施合理的分类筛选,从而获得多样粒径碎料。合理地选择振动筛的筛孔尺寸。为了避免出现扬尘问题,需要在各个料仓振动筛底部设置喷淋设施,控制扬尘出现。随后在各个料仓右方、左方、后方和顶部设置防尘棚,安装轻钢雨蓬。为了控制扬尘,启动振动筛前,需要通过喷淋设施进行两分钟的喷淋工作,等待环境彻底湿润后,继续启动振动筛。
3路面基层再生水稳混合料施工操作要点
3.1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设计构成
按照相关标准要求,配置设计再生集料级配,假如无法满足相关需求,可以将各种新型集料融入进去,使材料最终达到相关规定要求。
适配中应该严格控制水泥产量,将其波动范围控制在3%~7%,假如能够针对水泥掺量进行准确计算,则可以联系现实发展状况缩减掺量。在实验基础上,针对水泥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含水量进行准确计算,得出具体数值。保证水稳混合料的压实度满足预期设计要求,对相关参数数值进行合理计算。并计算出合理的干密度和含水量,制作试件。制作成相应的试件后,在温度20±2℃,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条件下实施养护处理,养护时间为七天,浸水处理后,可以结合国家相关规定试验流程测试材料抗压强度。计算出试验结果变异系数与平均数值,结合相关强度标准设计水泥用量。
3.2确定配合比
结合施工技术相关操作需求与操作流程,应该选择各种类型再生建筑骨料实施试验验证,找出稳定性最好、最合适的水稳混合料配置比例,在得到验证结果后,将混合料的配合比参数转移给专门进行监管工作的操作人员审核,出现不合理的问题,立刻实施调整,找出最佳材料比。
3.3摊铺混合料
在水稳混合料的摊铺作业中,可以挑选型号为MT2000的两台摊铺装置实施同步摊铺作业,两个摊铺机实施操作中,需要维持适当的间距,控制在5~8米左右,同时进行操作。结合相关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数值进行考虑,针对摊铺机夯锤次数和频率进行合理调节,使碾压前材料密实度超出80%。调整螺旋送料机的运行参数,使其维持在最佳的运行状态,螺旋送料装置相关混合料高度应该大于螺旋器整体直径2/3,从而提高送料工作的安全性。
摊铺机开始运转前,还需要使下层位置湿润和处于干净状态。结束搅拌后,把混合料运输至施工现场,应该立刻按照设计要求标准实施摊铺处理。开始摊铺前,应该彻底清理两端分料器接头位置,彻底清除干净其中的混合料。将含水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实时关注混合料变化状态,如果出现问题,应该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整,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当摊铺宽度为3~6米的条件下,应该检测摊铺面横坡与标高,如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则应该对相关参数重新调整。实际操作中,摊铺机每前行10米,检测人员应该检测一次横坡与标高,并完善、准确地记录下相关数据信息。
摊铺作业中,应该使摊铺机前进速度维持匀速前行状态,按照固定速度前进,同时合理控制摊铺速度与拌和生产能力,避免其超出标准范围,防止出现停机待料或拌和混合料长时间滞留现象。经过试验段试铺,摊铺机运行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3米左右,促进摊铺机实现匀速稳定运行,将混合料布槽内高度控制在中轴中,同时,维持一致的夯锤振捣频率。水稳混合料摊铺作业中,如果出现中断并且间隔时间大于两个小时,则应该重新调整施工横缝。
3.4碾压混合料
结束水稳混合料的摊铺作业后,进入水稳混合料的碾压环节,压实操作中,可以选择22B型振动压路机2台、18-21三轮压路机2台实施碾压操作,如果为了保证成型的路面表面好看,无轮迹,可再增加一台胶轮压路机。水稳混合料压实中还应该把各层材料厚度控制在标准范围下,不能超出两百毫米,而厚度最低不小于100毫米。结束摊铺作业后,通过监理工程师实施验收,得到相关监理工程师的核查验证后才能进入下一步处理流程。控制材料碾压速度,稳压过程中,具体碾压速度需要控制在每小时1.5km左右,相关压实组合装置的整体运行速度需要维持在每小时两千米左右,装置的制动过程和起步操作中,应该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开启运行状态,预防出现急刹车等。
3.5再生基层养护处理
结束碾压工作后,应针对路基路面实施养护处理,保障路基路面施工质量,并组织分派专门人员对路面施工状况进行探查,使水稳混合料的表层一直维持一种湿润状态。材料的保养时间需要控制在七天之内,随后,利用钻孔取芯方法检查基层施工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部分材料短缺的地区来说,购买新材料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而将建筑废料直接应用到建设中,当成新材料应用可以有效节约道路建设成本,由此能够看出,再生水稳混合料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较大。该种施工方法能够进一步解决基面结合度不良、网裂等问题,选择再生骨料能够提升整体强度,缩减养护时间,彻底解决交叉施工导致的基层损坏问题。
参考文献
[1]兰合.公路沥青路面水稳碎石基层就地再生技术及其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19(05):29-30+67.
[2]杨宇轩.旧复合式路面回收料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再生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8.
[3]柴林林.再生水稳基层路面反射裂缝防治的层间结合技术分析与评价[D].北京建筑大学,2017
论文作者:余史文,童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建筑论文; 路面论文; 垃圾论文; 材料论文; 基层论文; 操作论文; 振动筛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