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实践家——陈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管理或管理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不仅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而且更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管理流程的整体优化。也正是在这些方面,陈云同志名副其实地成为现代管理的实践家。
实践为源 一生探索
陈云同志的一生对管理科学的贡献是全面的,他非常重视管理活动中的思想、思考、思维、思辨。综观他的一生,侧重点是在实践。作为综合评价,陈云同志不仅是现代管理的思想家,更是现代管理的实践家。他在一生中实践了现代管理的两个最重要领域:人的管理和经济管理,并以此为基点,探索了现代管理诸多相关问题。陈云同志认为:理论和实践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学习理论和参加实际工作都是每个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责任”,“决不能离开各项实际工作‘去做’理论工作”,“也决不能单单埋头实际工作而完全不学习理论”。“理论固然重要,但到实际中去运用,并取得实践经验更重要。……领导工作能力要从下层的实际工作中发展起来,要见之于行动”。在陈云同志看来,理论统一于实践,见之于行动,“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这是任何一个管理者的成长道路”,“也是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以人为本,扎根群众
陈云同志的管理实践历程,说明他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认识、理解和实行上都是深刻、有力的。早在1938年9月,他在总结干部工作经验时,就以“论用人之道”为题发表文章指出:“用人之道对于领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这样的话:‘干部决定一切’。这是通用于全世界的……”。接着他阐述了用人的“十二字道”: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1940年11月,又指出:“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他强调:“使用人才是件大工作,班子配齐才能唱好戏”。全国解放前夕,他指出管理国家需要各类人员,技术员、技师、工程师、专家们,是管理庞大复杂的近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员。刚一解放,他就把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看作是“国宝”,认为“对于人力……要有一个全局的调整”,“增加人力的主要办法,一是抓教育,二是合理使用,三是学习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反复强调:“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
他认为,管理者注重自身素养,也是用人之道的内涵,如果“只讲党对干部的政策,未讲或未强调干部本身的品德的修养,这是有片面性的。”接着他分析了管理者、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养需要解决的诸多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生存需要与发展开拓、观念与事实、政治与业务、上层与下层、理论与实际、做人与革命、自觉与自发、个人与群众、独创与合作、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批评与团结等等。并且在许多地方谈到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优化自身素质,要做到自律、束身自爱、自知之明,不可居功自傲,识大体、顾大局,善于总结经验,加强学习……。总之,对于管理者、领导干部来说,“正心”才是“无敌的力量”。
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上,他提示大家注意“不能采取官僚主义的压迫方法来管理,而必须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方法来管理。”而要实现用民主方法管理,管理者本身就要摆正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从维护群众的利益出发,充分发动群众,向群众学习,扎根于群众之中。陈云同志赞成这样的话:当一个领导者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时,他们将是不可战胜的——这可以认为是一个规律”。“一个人的成就,要靠群众的判断和历史的考验,不是靠自称的”,“谁好谁坏,何去何从,中国人民自然看得清楚”。而要真正做到扎根群众,“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需要有一个思想改造的过程”。
思维为魂 提倡自觉
陈云同志有一句名言:管理者、领导人的“高明不表现在人身的别的部分,表现在人的思想上”。
他在一篇专讲领导方法的提纲中,表述了重视管理思维的道理。他说,因为凡工作效果好,一要正确理解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二要切实把握具体情况;三要把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要做到这三点,都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很高的思维能力。管理思维高明,对路线有正确了解,才能避免盲目性;对实情有确切把握,才能避免空谈;对两方面结合有自觉性,才能克服“割裂”的弊端。再说要正确处理好管理工作、领导工作中的主客、局整、知行、异同、动静、新旧、主次等诸多矛盾运动,没有科学的思维也是不行的。
因此,管理者和领导人“不仅要有听的时间,而且要有想的时间。从感性到理性,这是思维的过程”。“事情多,经验少,就容易忙乱,就不能很好思考问题,就容易出毛病”。
陈云同志在一生中认真实践并总结提炼出来的“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等思维方法和思维坐标,是对现代管理思维的重大贡献,也是他对新一代领导人开发思维、规范思维方式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他希望领导干部要从思想方法上提高一步,要提倡学哲学,这对于全党的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有根本的意义”。
正是基于思维为魂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他在一生中多次分析被动、盲目的危害,主动、自觉的重要。为了防止和克服各种盲目被动状态,他要求管理者、领导人把功夫下在提高思想水平、思维能力和思想觉悟上,“千万不要‘伤风’”。“领导同志应该首先觉悟”,这是事业胜利的保证,是防止变质的“可靠的、永久的办法,可传到我们子孙后代”。
思维为魂、提高觉悟、优化主体,重在学习。管理以思维为魂,管理也是一种学习行为。作为现代管理实践家的陈云,对学习给予极大关注,形成了朴实、可操作的学习理论。他把学习看作是每一个管理者、领导人应尽的责任,是做好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为使管理出效益而加“知识油”。他把管理学习的过程规范为:把实际工作中的新鲜经验和理论原则、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把一般原理、思维方式渗透到具体实践,再拿这种“结合态”的具体理论或具体经验去指导以后的管理工作。
经济为主 顾及其他
陈云同志早在4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再经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即以经济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管理运行思想和做法。通过“经济——其他——再经济……”循环往复,螺旋式推进。为此,他号召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懂得“各种经济工作……是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具体的革命工作。应纠正……轻视经济工作……的错误观点”。
全国解放前夕,他就提醒领导干部:我们面临的是管理一个大国的局面,“眼光要放在发展经济上”。
全国解放后,他进一步提出对管理和领导工作成效的经济要求和经济标准。指出:人民要透过经济看我们,这是对我们的考验,要从全国全球事业的高度,认识我们的责任。他强调指出,要学会用经济力量解决经济问题,按真正的经济原则运作经济系统,而不是搞政治经济,这是保持经济有序和管理有序的一个要点。
在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之际,他建议中央应该集中必须集中的权力,尤其是财力,认为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作基础,否则是不巩固的。
同时,陈云同志十分注意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他特别关注两个文明一起抓,认为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否则“物质文明也不可能搞好”。他关心经济管理和科技进步的关系。认为要发展经济,就“要掌握科学技术,并且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在1982年7月,他写信给中央政治局常委,提出要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认为不这样做,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
方法为桥 辩证艺术
陈云同志在管理实践中,一贯注意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就以他单独成文的《学会领导方法》所及来说,可简称为“领导十法”:
(一)把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正确的领导要有两个要求:对普遍的正确理解和对特殊的切实了解;要防止两种倾向:只谈普遍,不了解具体情况;或只知道具体情况,不理解普遍东西。只谈普遍东西工作起来会成为空谈,只知具体情况,工作起来会陷入盲目。(二)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三)正确处理新与旧的矛盾。(四)协调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五)大思路与小实干相结合。做领导工作,要有“从全局出发的”“大革命、大建设”的大思路,立足全局,大刀阔斧。但“做大事都是从做小事开始的”,“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不能存侥幸心理,不能希望一蹴而就”。要“先抓住,后消化”,把“大刀阔斧与精雕细刻相结合”。(六)反馈与调控一体化。要抓好检查、总结等环节。“检查工作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插到基层兜底查,并注意抓住典型,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决策的“考察、补充和修正”的工作,以便通过调整、控制,取得更好效能。(七)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八)硬性命令与弹性协调的统一。(九)当权与掌舵的关系。要提高领导效能,领导者必须成为服务、导向的公仆,而不是弄权的官僚;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只当权不掌舵的官僚主义。领导就是服务,当权必须掌舵。(十)实干与思考(思辨与实验)的统一。领导干部要讲究工作方法,不仅会分清主次,而且会调节张弛;不仅自己会干,而且会推动别人干;不仅要有听的时间,而且还要有想的时间。总之,要把感性和理性、实干和思考正确统一起来,达到会干、巧干的领导艺术境界。
效益为的 整体优化
陈云同志在经济领导工作中,一向主张“搞经济工作,没有时间概念,没有利润概念,是不行的”,那“是大少爷办企业”。他坚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原则,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他主张,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订经济计划必须做好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需和外汇收支的综合平衡,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健康发展。他认为,只有按比例发展,才能取得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效益。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作的《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的讲话中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着重点应该放在国内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革、改造上。我们国内现有企业的基础是不小的。要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新技术(软件),或填平补齐,或成龙配套,用这些办法来扩大我们的生产力”。陈云同志认为我们的前提和着重点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上述做法“在多数情况下,比建新厂效益高”。
陈云同志的一生很注重系统观、整体观,主张把部分或要素汇合起来形成系统,以便有系统地建立组织、有系统地宣传、有系统地调剂成分、有系统地培养干部、有系统地改革体制……。他一贯身体力行,识大体,顾大局。他的管理效益观,是名副其实的“全局优势”、整体优化的效益观。他主张“管理上坚持先大公后小公的原则”。“要有战略眼光”,他认为要有考虑战略问题的战略家。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大革命、大建设”的大思路,因为这“是从全局利益出发的”。他指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是:“必须全国一盘棋”,讲“北京话”,“合乎全国的利益”。为此要教育干部“树立整体思想,避免陷入局部观念和本位主义”。
根据整体优化的管理效益思想,针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当时情况,陈云归纳和遵循的管理运作的实际路子是:从分散经营(建国前)→基本上分散经营(解放初期)→基本上统一管理→统一管理下的体制改革。总之,是要以整体优化、全局优势为出发点和归缩,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统一与分散的矛盾运动。正如陈云同志在走过了上述路子之后指出的:要“总结经验教训,包括集中过多和分散过多的经验教训,研究出一套科学管理的办法来”。
陈云同志作为现代管理的伟大实践家,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对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