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宋思源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摘 要: 目的 活跃医学生生活,提升医学生学习情趣,促进医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医学生审美及艺术修养;方法 以专业为基础,以祖国医学史,世界/中国卫生类节日及精选的授课素材为活动元素,开展课上课下水乳交融的文化活动;结果 努力培养具备“1+X”型的复合医学人才,同时形成医学类院校特有的校本文化;结论 符合“健康”这一主流文化要求,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形式。
关键词: 专业;校园文化活动;医学类高职院校;校本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并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文化阵地之一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文化,是高校决策者、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同时是高校教师创议的机遇。揽括目前校园活动形式,主要以常规性的歌舞为主,不能很好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及校本文化形成,甚至与专业学习之间产生耗散性作用。如果以医药卫生的专业为核心,师生共筑课上求知、有趣——有机地融入文化活动,发挥渲染作用;课下开展如以医药卫生节日或其他专业主题活动结合的校园文化,打造文化活动中彰显专业内涵的校本文化,既能充实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的脉动,又能提升医学生审美及艺术修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一 弘扬祖国医学传统文化
张艳芳[2]认为,坚守文化传统的信念是文化自信之本。祖国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即现代所说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西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即有“肾病勿食盐”,与现代西医认为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低钠低盐饮食如出一辙;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即发明了灌肠术、人工呼吸和舌下给药等方法;唐代杰出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不仅提出了《大医精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还著有不可与他人共用衣服、毛巾等预防隔离知识;……这些传统医学知识在非中医学院,除以中国医学史形式开设选修课外,能否借鉴“国家宝藏”节目形式,讲述某医术的“前世今生”,让古代医学家穿越时空;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编自演,在学习祖国医学史过程中,培养其人文素养及想象力。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3],从而有助于医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或借鉴“经典咏流传”节目形式,传“经”诵“书”。如此,既丰富了医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学习了祖国医学史,还可为创造校本文化奠定基础,可谓一箭三雕。
基于协同学习、促进自我教育而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倾听学生心声、串联学生思考、反刍教本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三要素”。创设活动、合作学习、表述分享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小组合作使学生通过自我求助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向同伴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 学习多元文化
融合异质文化的态度是自信之基[2]。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也认为,文化指特定群体通过学习获得、共同享有、延续下来的价值观、信念与信仰、规范及生活方式的总称,其对特定群体的思维、决策和行动方式具有指导作用[1]。因此,医学生学习多元文化不仅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习得有帮助,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明晰健康生活方式即为现行的健康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构成部分,而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良好睡眠。医学生需要结合开设的相关科目补充、拓展知识,或在开设科目之外,学习与健康生活标准有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如结合《生物化学》中维生素、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内容,学习《营养学》;根据维生素特性,及《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中“三减”的要求,学习烹饪技术,并根据疾病的特点,在设计表演内容中有所改良及变更。如此,医学生还能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中的“X”证书获取奠定基础;运用开设课程及拓展学习内容,结合一些世界/中国卫生类节日,开展主题式校园文化活动。如3月21日的世界睡眠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5月20日的中国母乳喂养日、9月10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最后周日的世界心脏日、10月8日的全国高血压日、11月4日的糖尿病日等,开展主题式文化活动。以世界卫生日为例,如2017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关注抑郁症”,即可以结合9月10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及不同专业医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与专业的交叉学科,如护理专业开设的是《护理心理学》,其中涉及紧密的内容像病人心理干预、病人心理护理等设计情境进行表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约为11%。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人数高达100万,而在抑郁症自杀构成中,约有71%的患者为“微笑的抑郁者”;我国抑郁症患者为9000万。护士担负着健康照护者的角色,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乃至幸福指数,是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故,胡德英[4]等将护士视为预防患者自杀中的“守门人”。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仅能拓展开设相关课程的内容,将枯燥的理论学习情境化,甚至还能在尚为医学生期间,即能培养科普意识,训练科普能力;2018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 结合2018世界卫生日主题,国家卫生计生委拟定我国宣传主题为“完善全民健康覆盖,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在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主题中即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强调了“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如结合10月8日的全国高血压日及涉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生活标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良好睡眠”的不同专业相关课程,选择某一个小主题,如食盐量与高血压的关系、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与高血压的风险关系、心理因素对血压的影响等,进行情境表演;2019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全民健康覆盖”, 中国宣传主题定为“维护人人健康,迈向全面小康”。 WHO指出“1美元的健康投资可取得6美元的经济回报。”不难看出,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低、产出高、效益好的投资行为,是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如结合“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中的健康骨骼及5月20日的中国母乳喂养日,10月27日世界骨质疏松日等,根据涉及课程,选择恰当的小主题,如母乳钙磷成份与吸收、维生素D-钙磷-佝偻病的伙伴关系、骨质疏松要不要补钙等,通过查阅资料,提升医学生资讯筛选、组织能力;通过情境表演,还能让查阅不同资讯的医学生分享,达到“短频快”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很好培养医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没能改变阿花的决定,景花厂宣布倒闭。阿花说她最难过的是对不起员工们,他们跟随自己这么多年,金融危机来了,没能在她的树荫下躲过这场雨,而树倒猢狲散了。所以景花厂倒了,一定要给员工们一个交代。她想好了具体的方案:一是向林强信妥协,让大发厂来的员工再回大发厂;二是请业务单位帮忙,安置熟手;三是把设备低价处理给员工,让他们自己接活加工;四是剩下的员工最大限度地予以赔偿。阿花安排我去大发厂和林强信交谈,她跑其他业务单位。
三 教学过程适时融入文化活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利用3~5分钟时间,课上适时引入文化活动,可以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提升“教”与“学”情趣,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如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有些章节即有“故事点睛”的内容,要求在课堂上根据故事角色,由学生即兴表演。
四 提升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点明了人文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因此,人文素养与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共同构成了医学教育的主要内涵。人文素养教育说到底就是文化教育,是一种对生命的解读和反思的教育[5]。结合护理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护生在学习《护理伦理学》临终关怀时,教师选用了《中国护理管理》公众号2018年7月17日刊登的梅孟雪文章“护士的一个小作为,让患癌父亲在临终前与儿子冰释前嫌”[6]中的故事,采用叙事教学法,让护生感悟护士有温度的护理的重要性,感悟在人生命价值的最后时段——临终,护士如何真正让个体“死如秋叶之静美”,如何达到临终关怀的终极目标,让“逝者善终”“生者善存”。在护生学习《护理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列举同案例(故事),引发护生思考:护理工作在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中的重要性。在讲授《护理学导论》相关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将此案例穿叉于“人的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但不绝对固定”,“ 需要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意义‘帮助护士识别照护对象未满足的需要’‘ 帮助护士更好地领悟和理解照护对象的言行’‘ 帮助护士识别照护对象需要的轻重缓急’”,形成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水乳交融状态。并鼓励护生,以品管圈为单位,以“叙事”为活动形式,查阅类似故事,开展专业-人文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内化专业素养,沉淀人文知识,提升护生对自我效能感的认知力,培养了护生文化自信的定力。
五 提升医学生思辨力
萌发文化创新的担当是自信之源[2]。经过资讯查阅、组织表演的脚本、将组织内容搬上舞台,这一过程,是医学生创作过程,艺术熏陶过程,专业历练过程,社会责任认知过程。培养医学生担负引领每个个体成长为“健康第一责任”,每个慢病患者成长为“自我慢病的管理者”的能力;促使医学生具备敬畏生命是医者之责的认知。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不断创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宋思源,罗仕蓉.护理学导论[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8.
[2] 张艳芳.困境与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自塑之路[J] .职教论坛,2017(08):40-44.
[3] 李春雨.藏羌文化与民俗[M].峨眉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 胡德英,熊宇,丁小萍,等.护士在预防患者自杀中的守门人角色探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03):89-92.
[5] 王艺涵.文化哲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反思[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6):39-41.
[6] 梅孟雪.护士的一个小作为,让患癌父亲在临终前与儿子冰释前嫌[Z] .2018-7-17.
本文引用格式: 宋思源.基于医学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J]. 教育现代化,2019,6(68):288-289,29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8.097
作者简介: 宋思源,女,山西安泽县人氏,现供职于云南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护理/临床教育教学。
标签:专业论文;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 医学类高职院校论文; 校本文化论文;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