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雁 陈向梅 朱慧敏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 要】目的:研究留滞灌肠治疗法的改进,提升该方法对肠胃病例的疗效。治疗方法:对照分析,随机分组。随机将80例患有肠胃病的病者随机分为两组,标示研究组和对比组,组成员数记为40员。对比组均使用传统留滞灌肠技术,研究组使用简易便携式吸液管,入管深度20~ 22c m,并用50m l一次性注射管注入液体治疗药物,病者需要提臀保持高度。治疗效果:与对比组对照观察,可发现研究组采用的改进型治疗法使药物在病者体内留滞时间明显较长,灌肠药物外溢量大大减少,治疗效果提高较为明显。研究结论:改进型灌肠操作法,大大减小了药物浪费,大大增加了药物在病者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且新型治疗方法具有更好的舒适性,病者更容易接受。
【关键词】肠道;改进;滞留灌肠;治疗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308-01
滞留灌肠治疗法采用治疗药物通过肛门输送到结肠,药物滞留体内以消除病原的方法治疗肠道疾病。由于传统型滞留灌肠法采用管子输送药物,难以避免液态药物的外流,所以药物体内保留时间较短,药物利用率较低,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药物改进潜力的趋于微小化,操作方法的改进效果愈发明显[1]。笔者所在院系在过去几年通过细心研究,提出了改进型滞留灌肠治疗法治疗病者40人次,采用对比验证法,可以比较得出改进型滞留灌肠治疗法相较传统治疗法效果提升显著,在本文中将作出分析讨论。
1 准备与验证
1.1准备条件:
选取笔者所在院系的同时段80名住院治疗的肠道疾病病者,内含42人患有慢性结肠炎,31人患有溃疡型结肠炎,7人患有肠易激综合症。男性为32人,女性为48人;年龄分布阶段19到68周岁,病者平均年龄达到46.71周岁。治疗诊断标准依照国家内科病患诊断标准。人员采用随机分配,变为等人数的两组,一组标示为研究组,一组标示为对比组,研究组将采用改进型滞留灌肠治疗法,对比组将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1.2研究操作:
治疗器材、药物的制备,研究组和对比组均按相同标准准备治疗器材、药物,此外,需备好便携式简易吸液器若干,一次性注射管若干,治疗医生要求的治疗药物,中药或中成药药物准备,煎制,冲剂,温度放置直至39~ 41。C,用医用器皿盛起来备用。治疗操作:研究组灌肠治疗操作选择病者睡前操作,需要安排病者排泄干净,准备妥当,以进入睡眠状态,以向左侧躺姿势为佳,双腿自然弯曲,臀部自然垫高十公分。采用石蜡润滑油对便携式简易吸液器前部进行充分润滑并消毒,缓慢进入20~ 22c m左右,采用注射管抽满液体药物,通过简易吸液器管道(将简易吸液器前段去掉一部分,与注射管乳胶头不透气紧密连接),缓缓将液体药剂推入管道内,在完整将针管内药剂推入后,左手握管,分解注射管,右手继续抽取药剂,数次后可将药剂注射完全,缓慢抽出管道,需要叮嘱病者安静卧床,进入睡眠。对比组与研究组使用药剂相同,根据基本治疗方法,正确操作灌肠治疗步骤进行[2]。
1.3效果观察:
留意灌肠之后出现的第一次排泄的时间,即为药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和灌肠之后出现的药剂外流现象;留意病者采取诊治一个疗程之后(15天)病情的发展程度。
1.4诊治效果:
治愈: 临床病情明显改善至康复, 一天排泄维持在一至两次左右,无粘连性出血症状,肠胃镜检查显示正常。好转:临床病情改善,一天排泄维持在两至三次左右,肠胃镜检查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均在5个/HP程度。无效:病情维持,没有任何改善迹象。
1.5常规统计学操作: 两组样本率相互比较均使用 X2 检测。
2 结果
2.1两组灌肠药剂体内滞留时间及灌肠药剂外流对比, 见表 1。研究组药剂在体内肠道里滞留时间相较出现显著推迟, 灌肠药剂外流明显变少, 两组对比出现不同存在统计学含义。
2.2两组病人诊治相同时间 ( 15d)之后, 诊治结果可对比, 见表2。两组病人诊治相同时间后, 研究组存在治疗效率显著好于对比组, 两组存在的对比差别很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 1两组药剂在体内滞留时间及药剂外流量对比
药物肠道保留时间
组别 例数 <3h 4h >6h 灌肠液外溢
观察组 40 5(12.50) 12(30.0) 23(57.50) 3(7.50)
对照组 40 25(62.50) 8(20.00) 7(17.50) 14(35.00)
注: 两组药剂体内滞留时间比较,x2 =25.36 , P < 0 . 01 ; 灌肠药剂外流量比较, x 2 = 11.51, P < 0 . 01 .
表 2 两组病人 治疗相同时间后效果观察 [例 (% ) ]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率(%)
观察组 40 21(52.50) 17(42.50) 2(5.0) 95.00
对照组 40 11(27.50) 20(50.00) 9(22.50) 77.50
注: 总有效率 = (痊愈人数+ 改善人数 ) /全部病人; x2 = 13.11, P < 0 . 01
3 结论
3.1新型灌肠操作法, 病人治疗效果显著,排斥感大为降低, 舒适安全。便携式简易吸液器由于相较普通肛管大小适中,材质较好,柔软性好,舒适性佳,所以可以给病人较小的刺激感,大为减小病者的排斥感,受病者欢迎。注射管与便携式简易吸液器管道结合性好,使药剂的浪费程度大为降低,且注入药剂时压强适中,药剂注入效果较好,所以大为加大了药剂在病人体内的滞留时间,大大提高了药剂的使用效果。
3.2传统型滞留灌肠操作法, 注入深度不够,勉强至直肠和乙状肠的结合部,这种由于肛管插深不够导致的痉挛现象极易引发病人的身体痉挛,进而导致药剂的外泄。新型灌肠操作法插深可及乙状肠,甚至更为深入部分,配合臀部位置提高,这就大大减少了药剂外流的概率,从而大为增加药剂在病者体内的滞留时间,利于药剂的吸收,从而提高了药剂的使用效率。
3.3降低感染概率, 便捷性操作, 操作舒适性好, 病人排斥感较小,受欢迎度高。
3.4肠道护理
由于部位隐私性高,在诊治操作时病人心理压力大,因而会有不配合心理。所以,首先要保证治疗环境的保护性,可增加病床间的距离,采用遮蔽性装置营造隐私性好的治疗环境;其次,病人治疗时应采用合理的姿势,需做好必要掩盖,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保护病人隐私,减小病人心理排斥感;天凉时应该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发生;在治疗操作时,操作人员应该多同病人交流,及时改正操作力度,受病人时刻感受到尊重感,注意病人心理变化,使其保持冷静状态,配合治疗,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发生。
3.5 治疗注意舒适性的原因
首先,诊治时注意营造舒适性可使病者时刻体验到被尊重感,消除内心的紧张情绪,使病者身体处于较好的治疗状态,减少排斥感,配合治疗,这样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各种关联症的发生,使病者能更快的恢复。其次,治疗时注意营造舒适性可使病者更易接受治疗,体验到信任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在心理上更易接受,更容易得到舒适感,安全感,从而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更佳,提高的药剂治疗效果;诊治时注意营造舒适性对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病者对医院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同时提高治疗人员的治疗效率。最后,诊治时注意营造舒适性对于身体体质较差、体质敏感的病者来说,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此类体质的人易于感受外界刺激,诊治时注意营造舒适性可大大缩短其做好接受治疗的准备时间,强化治疗效果,提高工作效率[3]。因此,此方法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受到医生和病人的欢迎,未来比较具有更大的临床效益。
参考文献:
[1]汤玉仙. 老年患者便秘灌肠方法的改进[J]. 交通医学. 2008(05)
[2]商书琴,李燕,王风云. 两种不同清洁灌肠方法的对比研究[J]. 护理研究. 2009(28)
[3]黄坚,陈明珍,柯芸,林杰. 腹部平片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进[J]. 护理学杂志. 2011(17)
论文作者:马晓雁,陈向梅,朱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灌肠论文; 药剂论文; 药物论文; 病人论文; 时间论文; 治疗法论文; 两组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