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7-200 CPU226与IPC批量数据串行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李理[1](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双黄鸭蛋无损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黄蛋在家禽生产中较为常见,不宜于孵化但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较高。近年来,双黄鸭蛋生产加工的经济市场越来越大,双黄鲜鸭蛋及其再制蛋远销国内外,因此保证优质双黄鸭蛋来源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禽蛋生产加工企业仍采取人工照蛋的方式识别出双黄蛋,人工成本高、检测效率低。针对该问题,本课题利用机器视觉技术研究了双黄鸭蛋的静态和在线识别,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设计并构建了适合于单、双黄鸭蛋的图像采集装置和在线分选装置。针对鲜鸭蛋蛋壳厚及壳色杂导致的透光性差的问题,分析确定了适用于双黄鸭蛋识别的光源、工业相机、工业镜头、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型号及工作方式。(2)研究一种双黄鸭蛋静态识别方法。此方法针对小批量样本检测需要,采集鸭蛋透射图像,裁剪出鸭蛋图像的感兴趣区域,使用基于开的重建得到蛋黄区域,平滑蛋黄区域的边缘轮廓后,使用凸包算法得出蛋黄区域轮廓的凸缺陷,根据凸缺陷的大小可以判别出鸭蛋是否为双黄蛋。对蛋黄轮廓使用标记控制的分水岭算法和椭圆拟合等操作标记蛋黄在鸭蛋整蛋中的位置。试验结果表明,单、双黄鸭蛋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8.33%和98.66%。(3)建立一种双黄鸭蛋分类模型。此方法针对大批量样本检测需要,确定鸭蛋图像的标签后,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鸭蛋分类。分别对比了AlexNet、VGG16和Inception-V2三种经典网络对双黄鸭蛋的识别效果。三个网络识别出双鸭蛋的正确率都高达99%,并且识别速度很快,说明卷积神经网络对鸭蛋透射图像有良好的分类效果。本文选择效果最佳的AlexNet网络。(4)建立双黄鸭蛋动态识别模型,实现双黄鸭蛋的在线识别与分选。为了满足蛋品企业在线检测的需要,加快检测速度和实现自动分选功能,设计了一种双黄鸭蛋在线识别分选方法。使用梯形图编写了PLC控制程序,采用MFC制作了检测软件。对动态图像进行有效图像处理,去除鸭蛋纵向方向的漏光干扰,使用凸包算法得出鸭蛋的识别结果。每一枚鸭蛋有三个识别结果,择优综合确定一个最终结果并保存在PLC中。当鸭蛋到达分选机构处时触发传感器,PLC读取保存的鸭蛋识别结果。如果是双黄蛋,则PLC控制电磁阀将其分离出来,反之则不处理,从而达到分选功能。经过试验,对单、双黄鸭蛋的在线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6%和98%。
张临松[2](2019)在《新能源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位于全球领先地位,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的质量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性能,然而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难点集中在导电能力差及续航能力弱这两方面,新能源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是形成微孔层的特殊纳米级聚合物膜,放置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之间,为离子电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快速通道,提高了电池的导电能力及续航能力。如今市场上新能源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的生产多为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较低,为了提高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研发设计的离子膜智能成型系统在PLC、MCGS以及各种传感技术的配合下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设计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系统能够实时的检测和诊断现场工况,使得生产离子膜的效率得到提升。本文介绍了离子膜智能成型制造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水平及发展状况,对离子膜智能成型的控制加工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充分利用PLC网络控制、PID温度控制、伺服驱动、故障诊断等先进技术,确定出离子膜智能成型系统的总体结构及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离子膜实际的加工控制要求,创新设计了离子膜智能成型机,建立了离子膜智能成型机的Solidworks三维实体模型,利用当前的自动控制技术,研究了基于PLC及MCGS触摸屏的智能成型机PPI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了PLC控制程序的编写、MCGS触摸屏人机界面设计、伺服驱动设计、编码器及各传感器的选择及安装接线,对控制系统进行了现场调试。远程监控系统采用了GPRS无线通信,对远程监控的原理、故障诊断推理算法进行了研究,使用组态王软件设计了智能成型机远程故障诊断软件,在故障诊断系统的控制下实现在线诊断,可以检测和诊断离子膜智成型机控制系统所出现的异常,例如伺服驱动器故障、传动装置损坏故障。对离子膜智能成型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了现场调试,该智能成型系统能有效地自动完成绗缝、涂层、烘干、成型操作,成膜质量和成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触摸屏控制界面易操作,有效地提高了离子膜智能成型系统实用性,离子膜加工系统的实时监控及故障诊断功能,提高了成型系统的安全性,为后续离子膜成型系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刘育[3](2019)在《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金属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塑料工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注塑控制过程自动化水平低,上料/下料采用人工方式,劳动强度大,并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在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高性能一体化立式注塑机研制及产业化”(2017A1031)的资助下,优化了注塑机的加工工艺,分析了一体化注塑机加工工艺对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和料筒温度控制要求,完成了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完成了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优化了注塑机加工工艺;根据一体化注塑机加工工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配置了电气设备并设计了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主电路和操作回路;根据系统逻辑控制要求,配置数字量I/O点;完成了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方案设计。(2)根据一体化注塑机加工工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结合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完成了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的配置;设计了PLC控制器数字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了PLC通讯接口。(3)根据一体化注塑机加工工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结合控制系统软件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完成了主程序和初始化程序、数据采集程序、逻辑控制程序以及故障报警程序设计;分析了料筒温度的常规PID与模糊PID控制策略,设计了料筒温度常规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并完成了仿真对比分析;设计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策略的料筒温度控制程序;设计了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界面。(4)完成了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试验研究。主要包括:搭建了一体化注塑机试验平台,研制了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通过试验验证了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和人机界面操作的有效性,以及料筒温度控制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的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具有可行性,采用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提高了注塑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加强了料筒温度控制效果,证明了本文研究成果具有实际意义。
庹棽[4](2018)在《黄花菜烘干自动化流水线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市面上对于黄花菜的需求逐渐增大,由于黄花菜易腐烂变质,干制黄花菜应运而生,为了保证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各种黄花菜干燥设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由此我们针对黄花菜的干制设计出一套有效的设备方案。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的干燥方式,并对黄花菜的干燥工艺做出了详细介绍。本文针对烘烤工艺流程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工艺步骤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再结合实际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了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了热泵代替普通水汽蒸制或者蒸汽锅炉杀青,使黄花菜更加清洁,对人体无害;在四段烘烤流水线上都采用了热泵进行烘干,相较于以往的干燥方式来说更加的高效、清洁,并且能耗更低,已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经过研究讨论,确定了以热泵为基础,PLC为控制核心,图像处理为辅,模糊PID控制烘烤温度,以MCGS组态软件为监控系统的黄花菜烘干自动化流水线的总体方案。本文针对黄花菜干燥的现状,提出一种效率高、清洁的干燥设备设计方案,在对烘烤中的黄花菜特征研究后,设计了一套专门用来烘烤黄花菜的流水线,其步骤如下:(1)基于组态软件并结合黄花菜的工艺流程,设计了流水线自动化干燥监控系统;(2)采用S7-200实现对流水线各部分的控制;(3)采用MCGS组态软件结合黄花菜的工艺流程,对烘烤阶段的数据和状态实时显示;(4)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烘烤后的黄花菜进行初步分级;(5)采用模糊PID对流水线烘烤段的温度进行控制仿真,使用MATLAB对其进行基于烘烤曲线的仿真对比。
王莉莉[5](2016)在《基于货位引导的A企业立体仓库改进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以A企业现有的平面仓库为例,主要通过两大方面对平面仓库进行叉车立体库的改进设计。一方面为增加仓库存储量,提高空间利用率,将仓库的仓储区进行规划设计。其中包括对仓储区托盘、叉车等设备的选择,还包括对仓储区存储货架、叉车作业巷道的基本设计。另一方面针对A企业现用的人工键盘录入和货物卡片登记作业方式存在的高差错率和低效率的弊端,设计了基于条形码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首先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然后进行系统设计,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与模块设计,包括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产品管理模块和统计查询模块,给出了模块设计的功能结构图和时序图,并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式使用E-R图和数据库表结构对数据库进行设计,最后展示了系统的实现界面。并且为了减少叉车出入库作业时寻找货位的难度和人工作业的疲劳性以及优化仓储出入库作业管理和仓库数据管理。本文通过在货架上加装货位指示灯,用S7-200PLC控制系统点亮入库和出库时对应的“实名化”和“预分配”的货位指示灯来引导叉车作业。并利用visual basic6.0集合PLC的通讯语言,实现上位机与PLC在无通信模块下的数据传输设计。通过改进设计,可以实现仓库的出入库作业速度的提高,减少人为操作的差错率,增加仓库空间存储量和增加仓储作业的安全性,实现高效率的仓库信息控制和交流,进而完善整个仓储作业效率。
颜朋[6](2015)在《基于现场总线的泵车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企业对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将工序复杂且需成批生产的零件转向使用自动化生产线来加工。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因多工序而需多次装夹产生的精度误差。针对泵车水箱加工的镗削工艺,研发和设计出了一套适宜多工序成批泵车水箱加工的生产线控制系统。从加工生产线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对生产线的控制需求和通信需求进行分析。分析了泵车水箱的加工要求和零件加工工艺,结合生产线分布式机械结构,提出了一套单个滑台可控和总体生产线可控的整体生产线控制方案。根据具体的控制要求和通信要求构建了基于现场总线的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通过对选型原则的研究和对相关参数的计算校核,完成了控制主体PLC及定位模块、人机交互设备、动力设备的选型,确定了结构层次清晰的现场总线通信体系。结合所选硬件和PLC编程方式的研究,确定的PLC程序的主体框架。根据工序的工艺要求和各部件的动作流程对PLC、触摸屏和上位机进行编程,逐步实现运动控制功能和现场总线通信。对特定功能进行编程时的创新点作了仔细分析。对所有功能进行了现场调试,确定工艺参数满足生产节拍要求,解决了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了所有控制功能和通信功能,生产加工成型的零件满足各项技术指标。最后总结了项目工作的主体内容,对泵车水箱镗孔生产线的进一步优化改进提出了展望。
王鑫润[7](2014)在《基于PLC的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对工艺复杂、工序较多的成批箱体类零件进行镗削加工时,为满足加工工艺要求及生产节拍要求,保证较高的加工精度及生产效率,需要设计性能良好、稳定可靠的控制系统。本文结合水箱零件的生产工艺要求及镗削加工运动控制特点,对与其相应的生产线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介绍了生产线工艺内容、工艺流程及主要技术指标,分析其工艺特点,结合镗削运动控制特点,得出生产线对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生产线正常加工时的动作流程;根据控制系统功能及动作流程需求,结合工业生产常用控制系统特点及设计经验,提出两套可行的控制系统方案,并对这两套方案的工作性能、经济成本等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基于PLC的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方案;分析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根据硬件实际功能需求对其进行具体选型,在了解常用通信特点基础上对控制系统各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进行选择,进而确定多层次结构体系的硬件方案,再设计系统电气控制线路;采用模块化思想对该生产线控制系统软件进行了开发,主要包括PLC程序、触摸屏程序及上位机VC程序,PLC程序实现系统的逻辑控制与运动控制;触摸屏程序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起到状态监控、参数设置等作用;上位机VC程序起测量数据显示、任务管理等作用;对加工过程中所要求的可变工艺路径、大范围调速、恒线速度恒走刀量镗削孔端面等特定数控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系统中得到实现,有力地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安全性、准确性;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对控制系统进行现场调试,修改相关配置参数及伺服电机PID参数,对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优化,提高镗削加工精度以及控制系统的快速性、稳定性。设计的水箱镗孔生产线正在投入使用,镗削出来的水箱各孔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以及产能节拍均达到了指标要求,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运行安全稳定可靠。
方祖欣[8](2013)在《水泥稳定土拌和站称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路施工建设中,水泥稳定土拌和站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拌和水泥稳定土的关键设备,其计量精度和配料精度直接决定了成品料质量的好坏。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水泥稳定土拌和站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对计量系统的骨料系统和粉料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控制算法上,介绍了常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以及模糊控制的设计规则,提出将常规PID控制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思路,对水泥稳定土拌和站控制系统采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并设计了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仿真模块研究了控制器的动态性能,对常规PID控制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效果优于常规PID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和消除系统过量超调和振荡。论文在配料控制系统上选择上位机IPC加下位机PLC的控制模式,上位机负责监控管理,PLC负责现场数据的采集,上位机发送控制指令给PLC,PLC将现场运行状态通过通信网络传输给上位机,上位机和PLC之间通信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通信技术。其中,上位机作为控制系统主站,Siemens S7-200系列作为控制系统从站,并用SIMATIC STEP-7-Micro/WIN4.0对下位机PLC程序进行了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保证水泥稳定土拌和站具有良好的计量精度、配料精度和稳定性。
高东强[9](2012)在《基于层合速凝原理的陶瓷件快速制造设备及材料成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硬度大、抗氧化等优点,陶瓷材料的直接成型已经成为快速成型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由于陶瓷件的快速成型技术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工艺及设备大都存在造价高、材料性能要求高、制件质量差等缺点,目前仍未有专门用于陶瓷件生产的快速成型设备。为解决以上难题,陕西科技大学提出了层合速凝成型陶瓷件的技术,本课题就是以该理论为基础,并结合陶瓷材料和石蜡的特性,设计出一种新的陶瓷件快速成型装置,该装置适用于以陶瓷为成型材料,石蜡为支撑及粘结材料的快速成型制造。将该装置与啄木鸟DX3017型雕刻机进行配合工作,加工出的产品理化性能优异,品种丰富,得到了国内行业专家、政府领导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该设备的成功研制对陶瓷产品快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该陶瓷件快速成型机的加工过程是建立在层合速凝成型的基础上,其加工步骤为:首先用Pro/E建立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利用分层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分层处理,从而把该三维实体切成一片片的二维截面轮廓,随后把这些信息传送到机床,指引成型运动。前期工作完成之后,分别在盛放陶瓷浆料以及石蜡浆料的料斗内加注材料,开启加热装置同时启动搅拌装置。然后在铺料台上铺一层石蜡,待石蜡凝固后,由计算机发出指令控制刻刀在石蜡板上刻出零件截面形状,并由吹风装置吹走石蜡碎屑,清空镂空部分,再铺一层陶瓷浆料,用刮板将多余的浆料刮走,镂空部分被陶瓷浆料填充。重复上述步骤,逐层叠加,形成实体。最后取出实体,进行排蜡、烧结,即可得到陶瓷件。本课题主要取得了以下创造性成果:1.以层合速凝技术为理论基础,结合陶瓷快速成型的工作原理,对陶瓷快速成型设备的机械部分进行了设计、计算和选取,最终确定了该设备的机械系统结构。2.利用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大型三维软件Pro/E对所设计的机械系统部分进行了建模及装配,并通过该软件的三维仿真模块对其实际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模拟,验证了该设计的合理性。并且利用了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铺料台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铺料台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的铺料台结构在满足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工作精度大大提高。3.设计完成了陶瓷件快速成型机"IPC+PMAC"的控制系统。在比较分析几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陶瓷件快速成型机的控制要求,提出"IPC+PMAC"的控制方案,配以交流伺服控制系统,搭建了陶瓷件快速成型机的控制系统。对系统电气驱动部件如主轴变频器、交流伺服驱动器、交流伺服电机等进行了计算选取,设计完成了硬件系统连接图。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零件的加工精度,因此,本文建立了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Matlab/SIMULINK对进给交流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了PID仿真分析,得出了系统的响应曲线,并分析得出了系统的稳态误差。为了使系统得到更好的性能,利用PEWIN软件对系统进行了调试仿真。4.搭建了陶瓷件快速成型机的数控系统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对程序的上载和下载,系统的PMAC插补模块,PMAC的PLC,和数据采集分别作了分析。5.结合现有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了另一种采用西门子S7-200PLC对陶瓷快速成型机的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案,并成功地实现了该设备的运动控制要求。至此该陶瓷快速成型机的样机已经成功研制完成,从调试运行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整个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任务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6.利用快速成型设备按照层合速凝技术原理制备了95Al203陶瓷凸轮件及性能测试样品并进行了性能测试。SEM显微结构表明:断面颗粒较均匀,晶粒尺寸在4μm左右,晶粒呈短柱状。层间间隙已经消失,样品烧结为一体,且具有一定的增韧效果。一体成型的95氧化铝陶瓷样品SEM显微结构表明,晶粒分布较均匀,晶粒呈短柱状,晶粒尺寸为3μ m左右;通过相关性能测试,快速成型设备制备的样品性能与一体成型的95氧化铝陶瓷样品的性能基本一样,差别较小;因此快速成型制备陶瓷部件方法是可行的。在对样机进行加工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样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样机加工的效率有待优化;与雕刻机的配合功能有待完善,数据传输有待改进等等。
王晓宗[10](2012)在《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油库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监控和储运自动化是油库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传统油库监控系统普遍存在“布线繁杂、维护困难”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本课题以中煤平朔油库改造项目为背景,对我国油库监控系统自动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现场总线技术,采用IPC+PLC的上/下位机结构模式,设计了油库自动监控系统。确定了系统的纵向三层网络结构;分析并比较了系统的多种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了以S7-300为主站、I/O从站与S7-200智能从站相结合的PROFIBUS-DP网络系统方案。针对卸油栈桥区开关量繁杂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应用了AS-i现场总线技术。对油库精确发油系统做了深入研究。采用逐级关断的调控思想,结合S7-200系列HSC的应用,设计了基于模糊PID调节控制的变频调速发油方案。对控制算法做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发油系统近似模型。通过MATLAB仿真结果说明了模糊PID算法较传统PID算法的优势。给出了模糊PID控制算法在PLC中实现的具体内容。结合DDE通讯技术及Access数据库调用技术,对基于Kingview6.52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
二、S7-200 CPU226与IPC批量数据串行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7-200 CPU226与IPC批量数据串行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双黄鸭蛋无损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禽蛋品质的视觉检测研究现状 |
1.2.2 鸭蛋品质检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鸭蛋图像采集 |
2.1 硬件装置的设计 |
2.1.1 光源的设计 |
2.1.2 工业相机和镜头的选择 |
2.2 鸭蛋图像采集 |
2.2.1 鸭蛋静态图像采集 |
2.2.2 鸭蛋在线图像采集 |
2.3 本章小结 |
3.基于凸包算法的双黄鸭蛋静态识别 |
3.1 图像处理工具 |
3.2 OpenCV读入图像 |
3.3 设置感兴趣区域 |
3.4 获取蛋黄区域 |
3.5 判别双黄蛋 |
3.6 识别结果可视化 |
3.7 鸭蛋分类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4.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双黄鸭蛋静态识别 |
4.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4.2 避免过拟合的方法 |
4.3 识别双黄蛋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4.3.1 conv1~5 模块结构 |
4.3.2 fc6~8 模块结构 |
4.4 训练卷积神经网络 |
4.5 C++调用模型 |
4.6 鸭蛋图像分类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双黄鸭蛋在线无损识别 |
5.1 鸭蛋图像处理 |
5.1.1 图像漏光处理 |
5.1.2 判别双黄蛋 |
5.2 鸭蛋在线识别分选控制系统 |
5.2.1 传感器的选型 |
5.2.2 控制器的选型 |
5.2.3 识别分选控制系统设计 |
5.2.4 控制系统的实现 |
5.3 鸭蛋在线检测软件 |
5.3.1 软件功能分析与设计 |
5.3.2 软件工作流程 |
5.4 鸭蛋分选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公式符号列表 |
附录 B 硕士就读期间成果 |
致谢 |
(2)新能源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 |
1.2.1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离子膜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离子膜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成型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2.1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制造工艺要求分析 |
2.1.1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制造工艺分析 |
2.1.2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制造要求分析 |
2.2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控制方式 |
2.2.1 自动控制方式 |
2.2.2 手动控制方式 |
2.3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成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子膜智能成型关键技术成型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
3.1 离子膜智能成型机整体结构设计 |
3.2 智能成型机送膜装置设计 |
3.3 智能成型机顶杆装置设计 |
3.4 智能成型机切膜装置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膜智能成型网络系统化集成关键技术研究 |
4.1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组成 |
4.2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成型PPI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
4.2.1 PLC及扩展模块的选型 |
4.3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成型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3.1 触摸屏监控系统的设计 |
4.3.2 触摸屏界面的设计 |
4.4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控制系统通信 |
4.4.1 计算机与PLC之间的通信 |
4.4.2 计算机与触摸屏之间的通信 |
4.4.3 西门子PLC之间的通信 |
4.4.4 PLC与第三方HMI之间的通信 |
4.5 离子膜智能成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
4.5.1 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
4.5.2 PLC与伺服电机之间的控制 |
4.6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成型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6.1 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加工控制要求分析 |
4.6.2 主程序的设计 |
4.6.3 自动加工程序的设计 |
4.7 离子膜智能成型温控系统中PID控制方法的设计 |
4.7.1 离子膜智能成型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4.7.2 离子膜成型机PID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4.7.3 离子膜智能成型系统PID控制程序设计 |
4.8 离子膜成型系统的调试和运行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PLC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分析 |
5.1 互联网远程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
5.2 传感器的选择及程序设计 |
5.3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分析 |
5.4 远程监控诊断系统设计分析 |
5.4.1 PLC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原理 |
5.4.2 PLC故障诊断方法与类型 |
5.4.3 通信方式的选择 |
5.5 远程故障诊断软件的设计 |
5.5.1 远程终端结构 |
5.5.2 远程故障诊断软件结构 |
5.5.3 远程故障诊断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塑机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1.2.2 注塑机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注塑机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
1.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一体化注塑机加工工艺 |
2.1.1 注塑机加工工艺流程 |
2.1.2 注塑机加工工艺优化 |
2.1.3 一体化注塑机加工工艺结构 |
2.2 一体化注塑机加工工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
2.3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电气设备配置 |
2.4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主电路及操作回路设计 |
2.5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数字量I/O点的配置 |
2.5.1 开关状态数字量输入点 |
2.5.2 工艺位置数字量输入点 |
2.5.3 数字量输出点 |
2.6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 |
2.7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软件方案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
3.1.1 控制器 |
3.1.2 扩展模块 |
3.1.3 温度检测模块 |
3.1.4 压力检测传感器 |
3.1.5 位移检测传感器 |
3.1.6 人机交互界面 |
3.2 一体化注塑机PLC控制器数字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2.1 数字量输入电路 |
3.2.2 数字量输出电路 |
3.3 一体化注塑机PLC控制器的通信接口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和初始化程序 |
4.2 数据采集程序 |
4.3 逻辑控制程序 |
4.4 故障报警程序 |
4.5 料筒温度控制策略 |
4.5.1 料筒温度控制方案 |
4.5.2 常规PID控制器设计 |
4.5.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5.4 常规PID与模糊PID料筒温度控制仿真对比分析 |
4.6 料筒温度控制程序 |
4.7 人机交互界面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
5.1 搭建一体化注塑机试验平台 |
5.2 研制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 |
5.3 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4)黄花菜烘干自动化流水线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干燥方式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干燥方式的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主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
1.4.1 生产量达不到需求量 |
1.4.2 产品质量不理想 |
1.4.3 自动化程度低 |
1.4.4 系统集成化程度低 |
1.4.5 解决方案 |
1.5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
1.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2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2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
2.3 系统的主要设计特点 |
2.4 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水线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与选型 |
3.1 热泵系统 |
3.1.1 设计参数的确定 |
3.1.2 压缩机 |
3.1.3 换热器 |
3.1.4 节流装置 |
3.1.5 热泵装置辅助部件 |
3.2 风机 |
3.3 变频器 |
3.4 传感器 |
3.5 设备配置汇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水线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控制系统总体流程 |
4.2 控制系统的选型设计 |
4.2.1 PLC的选型 |
4.2.2 扩展模块 |
4.3 PLC程序设计 |
4.3.1 上料筒 |
4.3.2 风机 |
4.3.3 初步分级装置 |
4.3.4 自动装箱系统 |
4.4 通讯方式 |
4.4.1 S7-200 的通讯方式 |
4.4.2 S7-200 PLC与 STEP7-Micro WIN之间的PPI通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 |
5.1 人机交互系统的工程建立 |
5.2 登录画面设计 |
5.3 工艺运行参数画面设计 |
5.4 功能画面设计 |
5.4.1 温湿度风机控制界面 |
5.4.2 变频器控制界面 |
5.4.3 仪表监控界面 |
5.4.4 热泵温度设置界面 |
5.4.5 报警界面的设计 |
5.5 网络通信设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模糊PID和图像处理对流水线的优化 |
6.1 模糊PID的设计与仿真 |
6.1.1 模糊PID算法的实现 |
6.1.2 模糊PID在 MABLAB中的实现 |
6.1.3 仿真结果分析 |
6.2 黄花菜的图像处理 |
6.2.1 黄花菜图像的颜色特征值 |
6.2.2 黄花菜图像的处理 |
6.3 不同烘烤方式的结果对比 |
6.3.1 干制的成品 |
6.3.2 干制的产量 |
6.3.3 干燥的成本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基于货位引导的A企业立体仓库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立体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的方法 |
2 A公司立体仓库工程项目分析 |
2.1 叉车立体库 |
2.1.1 叉车立体库的系统构成 |
2.1.2 叉车立体仓库的主要功能 |
2.2 A企业简介 |
2.3 A公司立体库基本情况分析 |
2.4 A公司立体库作业管理分析 |
2.4.1 A公司立体库作业管理基本流程分析 |
2.4.2 A公司立体仓库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3 A企业立体库的仓储区规划设计 |
3.1 A企业立体库设计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
3.2 A企业立体仓库结构类型和作业方式确定 |
3.3 仓储区设备选择 |
3.3.1 托盘选择 |
3.3.2 叉车的选型 |
3.4 仓储区的基本设计 |
3.4.1 货格尺寸的设计 |
3.4.2 仓储区通道宽度设计 |
3.4.3 高架叉车作业能力的验算 |
4 基于条码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设计 |
4.1 条形码技术 |
4.1.1 条形码 |
4.1.2 条形码技术 |
4.1.3 条码技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4.2 设计的原因分析 |
4.3 仓储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4.4 系统总体设计 |
4.4.1 系统软件配置方案 |
4.4.2 系统硬件网络架构设计 |
4.4.3 系统业务流程和用户权限设计 |
4.4.4 功能模块设计 |
4.5 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 |
4.5.1 注册登录模块的设计 |
4.5.2 添加货物模块的设计 |
4.5.3 库存作业模块的设计 |
4.5.4 入库单新增模块的设计 |
4.5.5 出库单新增模块的设计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E-R图设计 |
4.6.2 逻辑结构设计 |
4.7 条码扫描器和数据库的连接 |
4.8 系统的实现 |
5 货位指示灯引导叉车作业设计 |
5.1 可编程控制器 |
5.1.1 可编程控制器的概述 |
5.1.2 SIEMENS可编程控制器简介 |
5.2 货位指示灯引导叉车作业的总体思想 |
5.2.1 货位指示灯引导叉车入库作业 |
5.2.2 货位指示灯引导叉车出库作业 |
5.3 S7-200PLC对货位指示灯的控制设计 |
5.3.1 仓储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5.3.2 PLC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
5.3.3 S7-200PLC控制系统的的主要功能设计 |
5.3.4 西门子S7-200PLC的选型 |
5.3.5 PLC的I/O资源配置 |
5.3.6 S7-200PLC控制指定货位实例分析 |
5.4 S7-200PLC与计算机的通讯设计 |
5.4.1 CPU226与PC的物理连接 |
5.4.2 自由口通讯协议设计 |
5.4.3 PC机通讯软件的设计 |
5.4.4 PLC机通讯软件设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现场总线的泵车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镗床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
1.4 现场总线在生产线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泵车水箱镗孔生产线工艺分析与功能需求 |
2.1 生产线加工工艺与总体布局 |
2.2 生产线功能需求分析 |
2.3 生产线整体控制方案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现场总线的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构建 |
3.1 系统硬件组成 |
3.2 系统硬件选型 |
3.3 通讯方式选择 |
3.4 硬件组成与配置 |
3.5 电气线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4.2 软件上实现通信 |
4.3 PLC程序 |
4.4 触摸屏程序 |
4.5 上位机VC程序 |
4.6 系统特定功能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运行 |
5.1 调试内容 |
5.2 调试流程 |
5.3 节拍调试 |
5.4 调试问题 |
5.5 调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PLC的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3 镗床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4 镗床的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
2.1 生产线工艺特点 |
2.2 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
2.3 控制系统动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方案 |
3.1 两种不同的控制系统方案 |
3.2 控制系统方案比较 |
3.3 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4.3 通讯方式选择 |
4.4 多层次结构体系硬件组成及配置 |
4.5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5.2 PLC 程序 |
5.3 触摸屏程序 |
5.4 上位机 VC 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特定功能的实现 |
6.1 可变工艺路径 |
6.2 系统暂停功能 |
6.3 大范围调速运动 |
6.4 镗削圆锥面圆弧面 |
6.5 恒线速度恒走刀量镗削孔端面 |
6.6 本章小结 |
7 系统调试及运行 |
7.1 调试内容 |
7.2 调试流程 |
7.3 运行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水泥稳定土拌和站称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水泥稳定土拌和站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1.2.1 国内外水泥稳定土拌和站发展现状 |
1.2.2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未来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结构和工作原理概述 |
2.1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结构及其用途 |
2.1.1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结构 |
2.1.2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用途 |
2.2 工作原理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计量系统设计 |
3.1 骨料计量系统设计 |
3.1.1 骨料电子皮带秤结构及其计量原理 |
3.1.2 物料重量的测量 |
3.1.3 物料速度的测量 |
3.1.4 物料流量数据处理 |
3.2 粉料计量系统设计 |
3.2.1 叶轮给料机 |
3.2.2 螺旋给料机 |
3.2.3 转子秤 |
3.3 水计量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配料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
4.1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配料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 常规 PID 控制 |
4.2.1 PID 控制介绍 |
4.2.2 PID 控制原理 |
4.2.3 PID 控制中各参数作用 |
4.3 模糊控制 |
4.3.1 模糊控制组成 |
4.3.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4.3.3 模糊控制的特点 |
4.4 自适应模糊 PID 控制 |
4.4.1 自适应模糊 PID 控制基本特性 |
4.4.2 自适应模糊 PID 控制工作流程 |
4.5 配料系统自适应模糊 PID 控制器设计 |
4.5.1 语言变量和语言值的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4.5.2 模糊规则和模糊控制规则表的确定 |
4.5.3 编辑模糊控制器 |
4.5.4 常规 PID 和自适应模糊 PID 仿真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配料控制系统设计 |
5.1 水泥稳定土拌和站配料控制系统的建立 |
5.1.1 配料控制系统具备的功能 |
5.1.2 配料控制系统结构 |
5.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
5.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概述 |
5.2.2 PLC 的功能和特点 |
5.2.3 配料控制系统 PLC 技术指标 |
5.3 下位机 PLC 程序 |
5.3.1 骨料系统程序设计 |
5.3.2 粉料系统程序设计 |
5.3.3 PLC 程序结构 |
5.4 PROFIBUS–DP 现场总线通信 |
5.5 S7-300 程序结构 |
5.6 上位机数据库的建立 |
5.6.1 上位机数据库 |
5.6.2 数据报表管理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层合速凝原理的陶瓷件快速制造设备及材料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快速成型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
1.2 快速成型技术的特点 |
1.3 快速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快速成型技术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快速成型技术发展现状 |
1.4 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快速成型技术面临的问题 |
1.6 快速成型技术的成型方法 |
1.7 陶瓷件的成型方法 |
1.7.1 注浆成型法 |
1.7.2 可塑性成型法 |
1.7.3 压制成型法 |
1.8 陶瓷件的快速成型方法 |
1.8.1 层合速凝快速成型技术原理 |
1.8.2 基于石蜡速凝特性的层合速凝快速成型技术 |
1.9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0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10.1 课题的来源 |
1.10.2 课题研究内容 |
1.11 本章小结 |
2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机械系统设计及制造 |
2.1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机械系统设计 |
2.1.1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工作原理 |
2.1.2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铺料系统 |
2.1.3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料斗的设计 |
2.1.4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机架及雕刻系统 |
2.1.5 工作台水平和竖直运动装置的设计 |
2.2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零部件的选取计算 |
2.2.1 丝杠的计算校核 |
2.2.2 齿轮的计算 |
2.2.3 步进电机的选择 |
2.3 陶瓷快速成型机的制造 |
2.4 本章小结 |
3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的仿真设计 |
3.1 利用Pro/E进行仿真的设计过程 |
3.2 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与虚拟装配 |
3.3 仿真设计 |
3.4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铺料系统的运动学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陶瓷快速成型机铺料台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简介 |
4.2 Ansys简介 |
4.3 铺料台的有限元分析 |
4.3.1 铺料台的受力分析 |
4.3.2 铺料台的有限元静力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PC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
5.1 基于层合速凝技术的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控制原理 |
5.2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控制系统方案 |
5.3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
5.3.1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功能模式 |
5.3.2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 |
5.3.3 PMAC可编程多轴运动控制卡 |
5.3.4 伺服系统的选择 |
5.3.5 检测元件的选择 |
5.3.6 变频器的选择 |
5.3.7 系统控制方式的选择 |
5.3.8 伺服电机的选取 |
5.3.9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接线原理图 |
5.3.10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接线图 |
5.3.11 PMAC卡内存及I/O地址 |
5.4 本章小结 |
6 伺服系统建模与仿真 |
6.1 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6.1.1 工作台数学模型 |
6.1.2 交流伺服电机数学模型 |
6.2 PID控制器 |
6.3 PID控制原理 |
6.4 PID参数整定与控制系统仿真 |
6.4.1 SIMULINK简介 |
6.4.2 PID参数整定与系统仿真 |
6.5 本章小结 |
7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数控系统PID调试 |
7.1 PMAC卡的PID伺服滤波器 |
7.2 PMAC卡的PID控制算法 |
7.3 PMAC双反馈系统 |
7.4 PMAC的PID参数校正 |
7.5 本章小结 |
8 陶瓷件快速成型机数控系统软件设计 |
8.1 数控系统软件设计功能要求 |
8.2 数控系统软件结构 |
8.3 PMAC卡的通讯 |
8.4 PMAC的参数变量 |
8.5 PMAC的运动插补模块 |
8.6 PMAC的PLC |
8.7 PMAC的数据采集 |
8.8 本章小结 |
9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9.1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概述 |
9.1.1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概念 |
9.1.2 PLC的基本结构 |
9.1.3 PLC的基本类型 |
9.2 西门子S7-200 PLC简介 |
9.2.1 西门子S7-200 PLC的功能概述 |
9.2.2 西门子S7-200 PLC的特点 |
9.2.3 西门子S7-200 PLC的工作原理 |
9.2.4 S7-200 PLC的系统配置 |
9.2.5 西门子S7-200 PLC的编程语言 |
9.2.6 Step 7-Micro/WIN编程软件简介 |
9.2.7 西门子S7-200 PLC的程序结构 |
9.3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选取 |
9.3.1 步进电机驱动器DL-025 |
9.3.2 步进电机驱动器DM320C |
9.3.3 步进电机驱动器M542 |
9.4 设计陶瓷快速成型机的PLC控制系统 |
9.4.1 PLC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9.4.2 雕刻机改进部分的工艺要求 |
9.4.3 控制要求 |
9.4.4 PLC的I/O分配及其控制程序 |
9.5 小结 |
10 利用层合速凝技术制备陶瓷样品 |
10.1 Al_2O_3陶瓷的分类、性能及应用 |
10.2 Al_2O_3陶瓷生产工艺 |
10.3 课题实验工艺流程 |
10.4 实验过程 |
10.4.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10.4.2 配方组成 |
10.4.3 蜡板料的制备 |
10.4.4 95Al_2O_3陶瓷凸轮件的图形设计与编程 |
10.4.5 成型过程 |
10.4.6 排蜡 |
10.4.7 烧结 |
10.5 性能测试 |
10.5.1 烧结线收缩率测定 |
10.5.2 坯体密度与烧结密度 |
10.5.3 抗折强度测试 |
10.5.4 SEM测试 |
10.6 实验结果分析 |
10.6.1 SEM分析 |
10.6.2 两种成型工艺制得95氧化铝样品瓷坯性能比较 |
10.7 本章小结 |
11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10)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油库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油库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工程背景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三层网络结构 |
2.2 系统的实现方案 |
3 PROFIBUS 网络通讯的配置 |
3.1 PROFIBUS |
3.1.1 PROFIBUS 概述 |
3.1.2 PROFIBUS-DP 结构 |
3.2 ET200M 的配置 |
3.3 DP 主站与 S7-200 从站的通信 |
3.4 DP 主站与上位机的通信 |
4 AS-i 总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4.1 AS-i 概述 |
4.2 AS-i 主站模块 CP243-2 的应用 |
5 油库精确发油控制系统研究 |
5.1 发油系统的硬件配置 |
5.2 变频器的选用和连接 |
5.3 HSC 的应用研究 |
5.4 变频调速发油节能分析 |
5.5 变频调速发油控制方案研究 |
6 变频调速发油控制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
6.1 传统 PID 控制原理 |
6.2 模糊控制理论研究 |
6.3 模糊 PID 控制器设计 |
6.4 发油系统建模及算法应用仿真 |
6.5 基于 PLC 的模糊 PID 控制器的实现 |
7 基于 KingView6.52 的上位机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
7.1 软件设计总体结构 |
7.2 DDE 通信实现报表统计 |
7.3 数据库的调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S7-200 CPU226与IPC批量数据串行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双黄鸭蛋无损识别技术研究[D]. 李理.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2]新能源动力储能超透离子膜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D]. 张临松.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3]一体化注塑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刘育.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4]黄花菜烘干自动化流水线设计与应用[D]. 庹棽.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5]基于货位引导的A企业立体仓库改进设计[D]. 王莉莉.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6]基于现场总线的泵车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研发[D]. 颜朋.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7]基于PLC的水箱镗孔生产线控制系统研究[D]. 王鑫润.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4)
- [8]水泥稳定土拌和站称量系统研究[D]. 方祖欣. 长安大学, 2013(05)
- [9]基于层合速凝原理的陶瓷件快速制造设备及材料成型研究[D]. 高东强. 陕西科技大学, 2012(12)
- [10]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油库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D]. 王晓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