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及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毕业生论文,心理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16(2006)01-011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巨大冲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和社会关心、学生和家长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那些深处其中的大学生往往会感到更大的压力,心情紧张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择业焦虑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择业焦虑心理在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引起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就业环境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高科技企业缺乏,对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足。虽然从理论上讲,我国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80万~100万的就业岗位,按今后几年我国经济保持7%~8%的增长速度计算,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就业岗位每年至少在640万以上。但是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所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中,低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大,真正适合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的增加幅度小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廉价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占据了许多就业岗位,从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二)社会用人制度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
在用人制度方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由于我国目前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比较突出,给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用人标准逐年提高,出现了人才的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现象。“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的传统观念,使得单位在选人时,只重视学生所在学校的知名度,轻视技艺型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用人条件动辄就要普通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将高职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二是主要行业、部门的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形成,企业用人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劳动者不同学历实行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致使一些企业用工无标准。尽管国家对许多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和强有力的监督,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用人单位片面强调用人自主权,存在着用人上的随意性,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大量雇佣廉价劳动力,使大量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相关行业,造成大量的高职人才不能按培养目标就业。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受到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和上述廉价劳动力两方面的压力,就业也就更难。因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消除择业焦虑的技巧
(一)认清形势,接纳环境,冷静地面对择业竞争
虽然,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但要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用人单位在选才上会越来越趋于理性化,他们会逐渐转变用人观念,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密切相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有些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比本科生就业率高的现象,并且这种趋势将是人才市场未来发展的主流倾向。因此,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毕业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择业问题而大伤脑筋,只要自己能够认清形势,摆正心态,正确对待,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谋取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并不是十分困难的。
(二)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了解市场,熟悉环境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固然重要,但是了解自己更是成功择业的关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对自身的求职优势认识不足,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劣势和不足。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比,要看到自己的理论基础要比中职生、农民工、下岗职工扎实,技能要比本科生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择业目标,做到准确定位,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赏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做最好的自己。
(三)掌握技巧,敢于竞争,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竞争,择业更是竞争激烈的一个方面。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面临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是机会又偏爱那些有准备、有竞争心理的人。每一位高职院校毕业生都不能消极坐等和依赖,而应大胆参与竞争,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抓住的机会。敢于竞争,关键要靠真才实学,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学习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阅读就业方面书籍,参加供需见面会等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求职技巧,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勇于、善于和精于推销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赏识自己,赢得用人单位的尊重、信任,争取成功的机会。
(四)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克服挫折所带来的不良心理暗示
现代择业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此,高职院校毕业生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择业受挫是对大学生意志的一次小小磨练,困难和挫折是磨练人意志的最好机会。面对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找准相应的对策,调节好心理状态,以迎接新的挑战。
(五)克服焦虑,保持心态,积极应对择业挑战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适度的焦虑是应该有的,它可以提高动机水平,激活自身的潜能,激发人们去克服困难,激励自己勇往直前。但是过度焦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于事无济的。要充分认识到焦虑的危害,学会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转移、释放自己身上多余的注意,消除不必要的焦虑,主动克服焦虑带给自己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找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同学、值得信赖的师长、有经验的和有专长的辅导员或心理学老师,倾吐自己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在倾诉和交谈过程中,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减轻自己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和反复比较,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六)转变观念,积极实践,奠定自己的就业基础
大学生就业已经由计划走向市场,就业制度的变化需要大学生放开眼界,转变观念,积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要善于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勇于参与社会的就业竞争,丢掉依赖思想,不等不靠,主动适应。大学生要踊跃参加各种供需见面活动,广泛、深入地与用人单位联系,通过联系与沟通,深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逐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用人形式带来的竞争,降低对择业的焦虑程度,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提高就业的心理素质,为成功就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