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比较优势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05)04-0005-06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都会遇到资源约束的 问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资本、技术、经济管理、经济信 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就需要从国外输入各种自然资 源和各种生产要素,与此同时,也可以向国外输出本国相对充裕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 。利用本国和他国的不同资源和要素优势,在国际间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重新 组合配置,获得绝对和相对利益。诚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实力 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能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因为开展境外 直接投资并不仅仅取决于一国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资金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而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比较优势。李嘉图的理论说明了即使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也能 从自由贸易中获得利益,在全球化的新趋势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跨国投资中,如果 发挥了比较优势,即使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也能从事跨国投资并获得利益。同时, 对于我国来说,资源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仅依靠传统的贸易渠道获得是不 稳定的。因此,充分利用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拓展境外投资领域,通过对 外投资,能够获得国内经济发展长期需要的短缺资源。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吸收外资向对外投资的转换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发展中国家目前呈现出增长的势头。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由1 990年的58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148亿美元,占世界同期总存量的比重由3.5%提高到6.2%。其中主要的投资国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见表1:

表1 1989—1994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对外投资流量 5 1617111933

占同期世界总流量 5.8 7.2

7.0

5.5

13.1

14.8

的比重(%)

资料来源: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

亚洲四小龙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居发展中国家对 外直接投资的首位,而台湾与韩国先后在1988年和1990年进入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阶段。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在1986年后迅速增长,在1988年其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 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并在1991年达到了顶峰。见表2:

表2 台湾1986—1992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亚洲

北美洲

欧洲 中国大陆 其他地区

总计

1986 8.446.2 0.2 —

1.6 56.9

198721.370.310.2 —

1.0 102.8

198869.3

125.317.0 —

7.1 218.7

1989

296.4

553.473.3 —

7.9 931.0

1990

602.9

669.0

265.9 — 14.41552.2

1991

929.6

369.2

350.2174.2 7.01830.2

1992

369.9

202.2

292.8247.022.31134.3

资料来源:Chen Tain-Jy,Chen Yi-Ping & Ku Ying-Huang:“Taiwan'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Has the Domestic industry Been Hollow Out?”,Table 4-1,P90 ,in 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ed.),“ The New Wav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sia”,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5).

韩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典型,在1960—1977年这17年间,韩国吸收 外资额为0.708亿美元,对外投资额仅为0.036亿美元。80年代韩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 国民收入从1962年的87美元提高到1979年的1662美元;1982—1983年间和1990—1993年 间,韩国对外投资额都超过吸收外资额,成为台湾之后又一个净对外直接投资大于零的 发展中国家。目前韩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少有的净对外投资国之一。

新加坡政府为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于1988年制定国际直接投资项目,对国内企业投 资海外提供特别津贴;根据新加坡政府的官方统计,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 年代末的增长速度加快。从1981年的17亿新加坡元上升到1990年的75亿新加坡元。1993 年,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进一步增加到159亿新加坡元。其中,新加坡的上市公司 与非上市公司和个人分别占了98亿新加坡元和61亿新加坡元。

此外,一些外汇储备较少的发展中国家,鼓励企业以非现金流出的形式对外投资。印 度政府鼓励企业以设备和机器的形式在海外投资,建立合资企业,对现金汇出予以限制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1995年世界经济展望》中,根据1989—1993年的经常账 户顺差或逆差额的平均数排名,列出了世界上净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和输入国。其中, 中国在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中居第8位,占世界净资本流动额的比例为2%[1](P.44)

按照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计算,中国同样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瑞士、中国台湾、荷兰、德国、中国香港、比利时和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净资本输出的比率接近90%。因此,按照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顺差额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净资本输出国之一。

二、理论思考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分工与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 重要手段。90年代初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一直高达20%以上。[2](P.1)传统的 理论一般从市场的不完全性入手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所谓的不完全性是指规模经济、 技术垄断、商标及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 要形式。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的运行及其体系在功能或机构上的缺陷和失效。市场 不完全性几乎是所有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起点。传统的厂商理论把分析建立在完全 竞争市场之上,而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是建立在市场不完全性之上的。根据 早期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观点,市场不完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有着紧密的联系,因 为早期的理论认为直接投资的兴旺必定是存在着政府或企业对竞争的某种干预。

应该讲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正确地指出了市场不完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紧 密联系,并从市场不完全性出发去探讨公司的优势。该理论有助于识别和发现哪些厂商 愿意在国内或国外扩大其直接投资经营的产业。但是市场不完全性对于研究对外直接投 资的意义可能仅仅在于此。换句话说,市场不完全性本身并不足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 理论。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的论点对于解释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显得过于 简单。从逻辑上看,即使某个公司已能通过考察市场的不完全性识别出其拥有的优势, 但是,市场不完全性既不是其投资的充分条件,也可能不是其必要条件。一般认为,在 研究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第一个贡献是海默(Hymer)的 研究,并发展成为一般文献中所说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二个贡献是内部化概念在解释跨 国公司出现和扩张行为方面的系统化。

海默发现处于同一行业企业的实力差别甚大。或者说,某个企业可能比同行业的竞争 对手拥有某种优势,并可能引致某种或若干种广泛的国际经营活动。垄断优势理论认为 ,为了同熟悉当地环境、市场和商业条件的大公司竞争,外国进入者势必具有某些可转 移的优势。具有这种优势使外国投资者往往拥有垄断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机会。海默认 为:“某些公司正因为具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优势,它们会认为在海外市场中发挥这 些优势是有利可图的。”[3](P.199)

海默的理论为其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后来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中的所有权(Property advantage)优势,实际上源于海默的垄断优势概念。从中可以看 出,该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只能解释实力较强、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公司的对外直 接投资行为。但是,该理论对于战略性投资或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就明显地缺乏解释力了。因为,欠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显 著的特征是,从事跨国投资的公司往往不拥有任何所谓的专属优势,甚至在本土市场上 ,它们也不是一个很强有力的竞争者。它们跨国投资的动机是为了保持或增强其未来的 竞争力。

现今,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欠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因为 这种类型的跨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将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故其投资活动不必基于现 时所具有的专属优势。其所拥有的优势,在笔者看来,应该为比较优势。李嘉图的比较 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从此,比较成本说成为西方国际 贸易分工理论的主线。后来尽管出现过许多国际贸易新理论,但总的来看,基本上没有 超出比较成本的分析方法。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所指出的:“所谓的各种贸易‘新 ’理论不过是列出了各种影响比较成本的因素。”故萨谬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 摇的基础”。他指出,学说史表明,这一原理在逻辑上的正确性无需数学家论证,其重 要性则为无数重要且睿智的人们所证实。

部门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普遍发展,的确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但是,部门 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乃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 赋理论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关系,其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仍没有离开相对 优劣势的分析范畴,反而可以说是比较优劣势的分析方法在新情况下的具体运用。例如 ,探讨公司内贸易的基础与研究直接投资的基础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公 司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有着共同的决定因素。这个共同的决定因素就是公司所拥有的 优势。李嘉图、俄林分析的出发点是部门间贸易,研究如何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选择, 以找到本国的相对优势产业来参与国际交换。部门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则启示人们如何 利用本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在决定以何种方式进入外国市场(是出口还 是直接投资)进行竞争的问题上,比较优劣势的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正如弗朗索瓦·沙奈(Francois Chesnais)指出的那样,英美的“国际化生产”理论已 经开始趋于从法国的研究中猎取“比较优势”说。[4](P.52)因为经济实践决定了经济 理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能力。而构成这种能力的关 键是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设想一下,外国投资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到一个沙漠国家去种 植苹果。当然,要素禀赋的内涵和外延是可以扩大的。换一种提法,即是“国家空间” 或者说“领土空间”的要素禀赋与跨国公司自己的“空间”优势如何结合的问题。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时,自身的比较优势与投资地点的比较优势是必须首先考虑到的。投资者 永远无法找到一个有着绝对优势的地方,也不存在一个自身有着绝对优势的投资者。故 优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相对的,所谓发挥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发挥比较优势。投资 者所考虑的是寻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所具有的要素禀赋优势能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以 充分的发挥。

一国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如下四个决定因素:要素状况;需求状况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个因素构成一个系统决定了某产业 中公司的竞争环境,我们将该系统称之为“优势方块”。在从事跨国投资活动时,企业 总是在不断寻求新的比较优势,精心定位以求从国家环境乃至全球环境中(全球化的背 景)最大限度地获利,它们还积极地影响国家环境使其对产业竞争优势更加有利,并通 过全球战略来放大母国优势,利用别国优势抵消本国劣势,从而导致直接投资的发生。

三、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知道,随着国与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一个国家的国家竞争力概念开始变得模 糊了,出现了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日渐偏离的倾向。例如,根据美国NAS(National Academy Sciences)的统计,1991年美国境内的经常项目收支为180亿美元赤字。而美国资本企业与外国资本企业间的贸易纯收入一项,却是1640亿美元的黑字,这种现象已持续多年。NAS据此提出了“基于企业的贸易”概念。可见,国家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借助的是其企业的竞争力,国家的竞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企业的优势来实现和维持的。而这种企业的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则应该为比较优势。我们知道,比较优势、比较利益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存在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某种优势。例如,(1)拥有为小规模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2)低价产品营销战略。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指出,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即使对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仍有很强的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从事国际直接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比较优势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获得比较利益。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企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密切相关的,那么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的情况怎样呢?

首先,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个优势来源是产业或产品的比较优势。因为一 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水平与该国产业或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比较 优势主要通过该国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出口商品结构等指标来反映。如果 一国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商品结构改善,标志着该国在国际采购市场 的竞争上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额快速增长。1978年中 国商品出口额仅为97.45亿美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5%,而1997年已经上 升到20%。在1978—1997年的20余年间,中国商品出口按美元价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 6.7%,属于同期内世界各国中最高者。中国出口商品的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制 成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在1997年达到86.9%,是1980年水平(12.4%)的7倍。最高时 这个指标达到45%(1994年)。

最近10年中国出色的贸易表现已经是人所共知。尤其难得的是中国能同时在劳动密集 型和技术、营销密集型部门扩大其出口份额。中国惟一一个在90年代没有扩大市场份额 的领域是初级产品。这说明在一系列国际需求增加的部门里中国的表现都很好。中国已 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服装和鞋的生产地。它生产的男裤、夹克和鞋制品等占全球的25% 还多。而且,中国是在很多国家对其出口实施数额限制下取得这一成绩的。考虑到在国 际贸易保护日渐加强,加快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是继续保持我国企业在相关领域 优势的重要保证。

同时,中国在中高技术部门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扩大。1996—2000年高技术部门占中 国的出口从14.2%增加到22.4%。出口的计算机、手机和电子集成线路增长了3倍。实际 上,高技术部门企业占出口份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59%增加到2000年的81%。根据UNCTAD的统计,它们2001年在中国总出口中的比例为48%。中国能成为贸易大国得益于丰富和 熟练的劳动力及规模经济效应。此外,中国的优势还表现在供应网络或产业群的迅速发 展,中国再也不像传统上被理解的那样,仅只是供给能力的出口者,专注于加工装配。 高技术的跨国公司已经设立了100多家研发中心,大多数在上海和北京,这些研发中心 正在提高国内子公司的创新能力并在技术升级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见表3:

表3 中国高技术产品占商品对外贸易额比重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出口额

4.04.75.15.26.88.48.9

11.0

进口额 14.8

13.3

15.3

17.8

16.5

16.2

16.8

20.8

差 额

9.1

8.91

10.5

11.4

11.4

12.1

12.4

15.3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在重要产业的发展方面,根据2002年的统计,中国除少数产品外,绝大多数工业品的 产量都强劲增长。钢材产量增长19.6%,达1.9亿吨(超过美日两国的总和);轿车产量增 长55.2%,达109万辆;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50.1%,达1464万台;移动电话机增长48.9% ,达11960部。[5]这表明,中国不仅传统工业品的生产量已居世界前列,而且通过大量 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80年代的一批“幼稚产业”,比如汽车 、空调器、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很大生产能力的 技术成熟产业。见表4:

表4 2002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沙万吨 850 11.7

布亿米 322 11.2

化纤 万吨 991 17.8

糖万吨 926 41.8

卷烟 万箱 3467 1.9

彩色电视机万台 5155 25.9

家用电冰箱万台 1599 18.3

房间空调器万台 3135 34.3

能源生产总量 亿吨标准煤13.8718.5

原煤 亿吨 13.8 18.9

原油 亿吨 1.67 1.8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1654011.7

钢万吨 1815519.7

钢材 万吨 1921819.6

10种有色金属 万吨 1012 14.5

水泥 亿吨 7.25 9.7

木材 万立方米 5035 10.6

硫酸 万吨 3050 13.3

纯碱 万吨 1033 13.0

乙烯 万吨 543 13.0

化肥(折100%) 万吨 3791 12.1

发电设备 万千瓦2121 58.3

汽车 万辆 325.138.8

轿车 万辆 109.255.2

大中型拖拉机 万台 4.5 18.9

集成电路 亿块 96.3 51.4

程控交换机万线 5861 -38.5

移动电话机万部 1196048.0

传真机万部 297 -6.6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台 1464 50.1

光通信设备 万部 6.5 -16.6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

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行跨国 经营。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实施全球范围内最佳的资源配 置和生产要素组合。截止2002年底,发达国家制造业所需零部件的40%将依靠国外供应 。可见,全球化对企业提出的挑战是明显的,那就是一个企业怎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竞 争。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世界 经济论坛发布的《2002年—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微观经济竞争力在80个国 家排名为38位。中国的该项排名从2001年的75个国家中排名第43位上升了5位。而其全 球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从2001年度的第39位上升到2002年度的第33位。这两个指标优于 以往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 在入世后的竞争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与外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没有更多的竞争优 势。但是,从竞争优势的本质来理解,竞争优势不仅是行业优势,在行业内部某个战略 市场体现出的优势也是竞争优势。因此,虽然在许多行业中,中国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 ,可是在行业内部的一些市场中,中国企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目前看来,中国企业的 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比较优势上,例如,劳动力比较优势、小规模生产技术的比较优势 、工业化阶段的比较优势等。因此,中国企业只有走出国门进行竞争,才能享受权力, 才能获得新的市场机遇。中国企业是否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动,表面看来是关于 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微观变化的问题。1993年张 海岩与范登布鲁克通过对11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公司的调查,得出表5的资料。

表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优势调查

影响优势的因素 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相比 与东道国其它外国子公司相比

销售网络4.25 4.00

技术的适应性4.20 4.17

产品质量4.09 3.83

商业信息灵通3.89 3.00

母国的政策支持 3.80 3.50

规模经济3.60 2.83

劳动生产率 3.50 2.67

商标与品牌 3.20 3.00

低价销售3.00 3.17

融资能力2.80 3.17

资本成本低 2.80 3.17

管理成本低 2.78 3.60

资料来源:H.Zhang and D.Van Den Bulcke“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Firms”,Table 6.P27,Discussion Paper.No.1994/E/17,University of Antweap.

表中的数据是按照5分制对某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名:5分表示非常重要,4分表示重 要,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有限,1分表示非常有限。表中第二列和第三列分别是中国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和东道国其它外国子公司的比较。在与东道国当地 企业的比较中,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比较优势前五名的决定因素分别是销售网络 (4.25)、技术的适应性(4.20)、产品质量(4.09)、商业信息灵通(3.89)和中国的政策支 持(3.80)。问卷中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公司和以中国国际信 托投资公司为代表的外向型的服务类公司,这些公司的海外子公司销售额的半数以上是 通过母公司实现的,所以,销售网络在各因素排名中被列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与东 道国其它外国子公司的比较中,前五项的决定因素分别是技术的适应性(4.17)、销售网 络(4.00)、产品质量(3.83)、适应东道国市场的特殊产品(3.67)和低廉的管理成本(3.6 0)。这里的其它外国子公司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子公司。与发达国家的子公司相比,虽然 一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它们的子公司也 通过兼并、收购方式获得了一些国际水平的先进技术,但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却是技术 的适应性。同时,生产适应东道国市场的特殊产品以及低廉的管理成本,也是非常重要 的决定因素。

可见中国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和出口商品结构逐步改善,一方面反 映了中国出口商品具有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的生产技术和工 艺水平在国际上是有广阔市场的,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所具有的比较优 势。此外,中国还具有产品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可见,我国企业在直接投资领域并非 完全缺乏优势,问题是我们还不习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以 下将提出几点建议:

1.正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从事跨国 投资的公司往往不拥有任何所谓的专属优势,甚至在本土市场上,它们也不是一个很强 有力的竞争者。它们跨国投资的动机是为了保持或增强其未来的竞争力。故经营者不可 能等到掌握所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知识以后才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可能对一个完全不 了解的市场盲目冒险而投入大量资本。普遍的做法是先从相对熟悉、风险最小的海外相 邻市场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和扩大经营的程度与范围。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 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偏好都有相似之处,在历史文化上有着共同的渊源,并且 这些地区分布着数量很大的华侨与华商,其地理距离与心理距离都和我国比较近,所以 我国大部分处于跨国经营初级阶段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般都把周边及其它发展 中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站,并且现阶段这些国家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企业也 不应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根据自身实际条件选择区位。

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腾出 空间。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定优势。相对于 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企业也许没有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但是相对于其它发展中国 家还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专家刘易斯·威尔斯认为,为满足小 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小规模技术比发达国家的规模经济在发展中东道国更具有竞争优势。 [6]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门类不齐全、经济规模小,有些拉美、非洲地区国家甚至没 有制造业,这为我国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这些国家丰富的自然 资源,可以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2.俄罗斯与中东欧经过近几年的经济调整,大部分已走出经济转轨的困难期,经济开 始复苏,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在很多领域拥有仅次于西方发达国家 的经济技术基础,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且工资水平低。据法国经济部对外经 济管理局的计算,中东欧国家的毛工资支出大体相当于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东南亚 的泰国、菲律宾和中国的水平,其外汇金融体制也逐渐规范化。这些国家由于过去经济 发展战略上的失误,造成了电子、食品、纺织等行业的相对落后,加之他们急剧向市场 经济过渡,激化了市场对这些消费品的需求,而国内难以在短期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这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这些行业进入这些国家提供了极好的 机会。

3.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 积极作用,有必要反思中国现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关政策,增强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政策力度,使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向更加自由化的方向迈进。下面从两个方 面展开。

首先,制订和颁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专门法律。现有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所 有政策和条例,反映了政府部门适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不懈努 力。然而,其中对不同投资主体在投资产业和投资规模上的不同规定,客观上成为阻碍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在渴望出台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中,应该体现 进一步放松管制的要求:明确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提高中国企业 的国际竞争力等);在审批程序方面,在维持现有的按投资规模分档审批的原则基础上 ,不断提高豁免审批的投资规模标准,直至采取自动审批制度;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数 据信息系统,为修改和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为计划对外直接投资的中 国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其次,借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同样可以采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促进和扶持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体表 现在以下方面:(1)建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搜集有关东道国投资环境的信息 ,为中国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中国商会应组织海外投资的专题研讨会和海外招商团 ,帮助企业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2)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办理进出口融资的同时, 应该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缓解(尤其是投资初期的)中国海外企业在 东道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困难,并且有计划地开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保 险业务。(3)建立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培训管理人员的专门机构,缓解中国企业管 理人员缺乏国际经营经验的困难。

收稿日期:2005-01-20

标签:;  ;  ;  ;  ;  ;  ;  ;  ;  ;  

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