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例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静

82例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静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分析凝血检验结果在产科DIC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于我院接受诊治的82例产科DIC、患者和82例健康产妇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82例产科DIC、患者的血常规中的血小板比82例健康产妇的血小板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例产科DIC、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凝血时问大于82例健康产妇的凝血功能中的凝血时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检验结果有诊断产科DIC和检测产科DIC发展转归的作用。

【关键词】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临床分析

DIC是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在临床上DIC患者主要表现为出血、体克、脏器功能障碍和贫血。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最为常见,因为妊娠期血液系统的特殊生理情况,发病急,病势凶猛,母婴死亡率相当高。在产科中DIC主要出现于羊水栓塞、妊高症、胎盘早剥,HELLP等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产科DIC发病急,进展迅速,对产妇及婴儿危害极其严重,因此产科DIC的诊断和检测非常重要。凝血检验结果可以诊断产科DIC:和检测产科DIC的进展、转归。所以临床上早期诊断DIC的敏感指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DIC患者与健康产妇的凝血检验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产科DIC产妇和82例健康产妇。年龄26-43岁,孕周34—42周。

产科DIC产妇组和健康产妇组的体重指数、胎儿大小、孕周、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健康对照组和DIC组患者均清晨空腹静脉采血,109 mmol/ L构椽酸钠1:9抗凝,2 500 rpm离心10 min分层,小心取上层血浆。随即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

1.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经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DIC产妇PT指数平均为18.6±2.8,健康产妇PT指数平均为11.86±0.78;DIC产妇APTT指数平均为42.3±5.21,健康产妇APTT指数平均为28.76±4.4;DIC产妇TT指数平均为22.87±5.84,健康产妇TT指数平均为9.54±2.45。与DIC组相比较健康对照组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明显缩短;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就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3.1DIC的诱发

DIC是一种以血液凝血一抗凝血与纤溶一抗纤溶失衡为病理特征的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健康生理状态下,凝血和抗凝血处于动态平衡,促进和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与制约构成了凝血机制的自我调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正常妊娠时,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种状态利于防止分娩时出血过多,并为产后止血提供了基础。但这种高凝状态一旦有产科诱发因素存在也容易发展成DIC}。随着分娩期的临近,血小板增高,血小板茹附性增强,大量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和纤溶酶原的积蓄,从而增加了血液的凝固性,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而产后羊水、绒毛膜等组织损伤均能促发凝血,特别是剖腹产剖宫手术创伤面积较大,组织凝血因子释放,加之术中、术后胎儿附属物及组织凝血活酶或多或少进人母体血液循环,这些生产过程中的因素有可能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激发DIC。

3.2DIC的判断依据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包括血小板、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指标检测是筛查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是诊断出血与止血的外源性凝血系统,PT反映了血浆中凝血酶原、Fib和因子V,VII,X的水平,是检验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试验。由于来源不同、制备方法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结果影响较大。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VIII,IX,XII,XI、共同途经中凝血酶原、Fib、V、X的水平,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敏感筛选试验。本组资料显示,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健康对照组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就已经出现凝血时间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DIC的危害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主要表现为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聚、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弥漫性微血栓,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溶血、器官损害、休克等表现,是一种弥散且隐匿的广泛性微血管凝血,是很多疾病在发展中的病理及生理状态,若未给予及时治疗,常常会危及患者生命。正常人体的血液中存在凝血、抗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在生理情况下,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保持血液的流体状态与可凝固性。但病理情况下,当血液中存在促发或激活凝血状态的因子时,破坏了凝血与抗凝血系统间的平衡,导致全身弥散性血液凝固。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消耗尚不严重,PT仍可保持正常,但由于DIC发病迅速,进展快,很快就会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再加上广泛性微血栓的出现,导致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在继发纤溶亢进的作用下,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出现在血浆中。由于这些产物具有拮抗凝血酶的作用,进而会导致PT延长。同时,纤维蛋白原的减少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增多,也会导致TT被延长,而凝血因子的缺乏、纤容功能的亢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也将导致APTT延长、参与止血的重要物质是Fig,血浆凝血酶与纤溶酶的生成在DIC时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这两种酶的作用下快速消耗降解,含量迅速降低。

4.结语:

DIC凝血检测结果不但能反映出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容功能的变化,还能了解患者机体血液凝固状态,检测是否有出血倾向和是否有形成微血栓。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变化规律利于早期诊断与发展预测DIC。

参考文献:

[1]祁新蕾,李燕梅.66例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12.01

[2]叶碧宁.56例产科DIC凝血检验结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04..13

[3]吴红梅.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10.01.14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82例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