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教师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功的课堂管理是推进教学活动开展的最有力因素之一,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已经针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展开了多层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课堂管理问题至今仍是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1991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教师在教学中受到学生问题行为的持续性干扰。
Fektler & Toker(1992)的研究发现,3300名公立学校教师中有58%的人认为,具有经常性问题行为的学生是造成其职业压力的首要原因。
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美国“公众对于学校态度的年度民意测验”表明,学校纪律问题在历年里始终是公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以1996年为例,该民意测验调查发现,公众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中纪律缺乏名列第一,而打斗/暴力/拉帮结伙、吸毒、资金缺乏则分列第二、三、四位。
当前,我国教师在课堂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同样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受封建集权制、家长制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现有的课堂管理理论还难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实质性指导。因此,深入开展教师课堂管理的多层面研究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现状,比较不同类型教师在课堂管理行为方面的异同,探究教师现有的课堂管理行为与理想的现代课堂管理行为之间的差异,我们按照随机抽取样本的基本原则,选取天津市市区及郊县四所普通学校的任课教师及学生共498名,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纵向上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划分为三部分,即课堂秩序的建立行为、课堂秩序的维持行为和课堂秩序的恢复行为;从横向上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确定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一、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所获数据经过统计,显示出下述结果(具体数据略)。
1.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总体情况。
(1)教师对自身课堂管理行为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评价大体一致。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普遍注意到课堂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基本没有放任学生的现象;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类型介于民主型管理与专制型管理之间,但更偏向于专制型管理;教师在发现并处理学生违规问题方面的行为水平相对较高,更趋近于民主型管理,而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的行为水平相对较低,更趋近于专制型管理。由此可见,秩序维持行为是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课堂管理问题虽然普遍存在,但并未引起师生双方足够的重视。除少数教师(14.5%)对课堂管理效果不很满意之外,大多数教师都比较满意自己的课堂管理效果;虽然有21.4%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到紧张、压力大或无聊、乏味,有4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并不令人愉快,但大多数学生仍尊敬或喜欢任课教师,对于所学学科也不觉得反感。这一结果说明师生课堂管理目标的理解尚处于较低的层面,只要学生不捣乱、服服帖帖,教师就认为自己的管理是成功的;而学生也已经习惯于接受教师的指挥与支配,对于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处之泰然。因此,一般情况下,师生之间能够相安无事。
2.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管理行为的比较。
本研究将获得过校级及更高级别“优秀教师”奖励的被试教师确定为优秀教师组,其他被试教师确定为普通教师组。经过平均数差异T检验,发现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总体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建立课堂秩序、维持课堂秩序方面,优秀教师的管理行为更趋近于民主型课堂管理;在恢复课堂秩序方面,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管理行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具体而言:
(1)在建立课堂秩序方面,优秀教师明显优于普通教师之处体现在:对课堂管理目标有明晰的认识;将课堂管理的重点定位于预防不良行为而非矫正不良行为;对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充满信心,敢于承担纪律混乱班级的管理任务等。
(2)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优秀教师明显优于普通教师之处体现在:能够对教室中绝大多数学生实施有效的监控;注意力指向班内全体成员而非少数学生;设法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重视教学活动之间过渡环节的管理等。
(3)优秀教师对课堂管理现状的烦恼和忧虑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教师。这一结果表明,由于在建立课堂秩序、维持课堂秩序方面,优秀教师的行为水平较高,更趋近于民主型管理,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违规行为相对较少,教师为此而引发的烦恼相应也就较少。
3.不同教龄组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比较。
本研究将被试教师按教龄划分为五组。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任教时间在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初任教师(教龄不足2年)和成熟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1)教龄对于教师建立课堂规则的行为具有中度影响。在建立课堂规则的行为方面,初任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民主型管理行为差距最大;而教龄超过10年的成熟教师,其行为与民主型管理行为最为接近,两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初任教师在建立课堂规则方面的行为具体表现在:没有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宣布课堂规则;对于已宣布的课堂规则缺乏强化和长期渗透;不能确定课堂规则是否已为学生所真正领会;没有与学生就课堂规则及违规后果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等。
(2)教龄对教师因课堂管理问题而引起烦恼的程度具有强度影响。初任教师更容易因课堂管理问题而感到烦恼,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则很少因此而烦恼,两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初任教师缺乏面对和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素质和举措,缺乏课堂管理技术方面的训练。
二、结论与建议
根据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总体而言,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处于民主型管理与专制型管理之间,但更倾向于专制型管理;在课堂秩序的建立、维持与恢复三类管理行为中,维持秩序行为是最薄弱的一环;优秀教师建立课堂秩序、维持课堂秩序的行为水平明显优于普通教师,并更趋近于民主型管理;在建立课堂秩序方面,初任教师的管理水平明显低于成熟教师,而且初任教师更容易因课堂管理问题而感到烦恼。
上述结论清晰地说明,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水平整体偏低;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质量是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缩短初任教师成熟期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管理行为的改革应当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需要从观念、结构、技术三个层面的改造入手。
1.转变教师传统的课堂管理观,确立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课堂管理观。
现代教学目标的转移要求教师必须将课堂管理的视线范围由控制学生活动、矫正问题行为扩展为关注整个课堂的高效、有序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显性的破坏性问题行为,更要关注课堂中隐性问题行为(如做白日梦、注意力不集中等);不仅要采取适当的策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更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要促进教师课堂管理观念的转变,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着力点:
(1)将国内外已有的课堂管理研究成果直接引入中小学,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
(2)建立科学有序的课堂管理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形成明确而全面的课堂管理目标,激励教师不断革新自身的课堂管理行为。
2.培养教师认识课堂管理行为的整体结构,进而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课堂管理行为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模式中秩序建立、秩序维持和秩序恢复三步结构是富有实践意义的。因此,教育者应参照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模式的三步结构对自身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整体反思,寻找与民主型课堂管理之间的差距,进而通过多种方式改进自身的管理行为,创造出多样化的课堂管理行为模式。为此我们要:
(1)培养教师掌握课堂管理行为模式的整体结构,并以此为依据,经常不断地反思、改进自身的课堂管理行为。
(2)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开展课堂管理行为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形成百花齐放而殊途同归的管理模式群。
3.加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技术的培训,建立培训和评价机制。
(1)加强师范生课堂管理行为的理论指导和技术训练。当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存在着重视课堂教学能力培养而忽视课堂管理能力训练的问题和缺陷,这对师范生任职后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我们认为,应该将课堂管理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纳入到师范院校的教育体系之中,从而使师范生在未任职之前,不仅能够熟练地进行教学活动,也能够对课堂管理问题形成较系统的认识,并具备初步的课堂管理能力,以有效地缩短初任教师由不成熟到成熟之间的过渡期。
(2)加强在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培训。在教师的三类课堂管理行为中,维持课堂秩序的行为既是影响学生课堂状态的直接因素,又是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薄弱环节,应成为培训的重点。培训的方法很多,如:进行课堂管理行为的专题理论学习与训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扩大优秀教师面;建立有效的培训体制,在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提高教师发现并解决学生显性或隐性不良行为问题的能力;建立完善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以评价机制制约教师自身的课堂管理行为等等。
标签: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