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之浅析论文_蒲宗清

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之浅析论文_蒲宗清

四川省南部县宏观乡九年制一贯学校 蒲宗清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操作启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到:“解放孩子的双手”就是要让孩子有动手“做” 的机会。“教与学做到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教学时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信息才能得到反馈。同时,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才能得到体现,思维才能得到拓宽,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操作启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积极探究如何培养学生操作实践的方法,现将个人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对事物间的联系和变化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培养了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摆一摆、找一找、比一比不同的角;教学“圆的认识”时,先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徒手画圆、工具画圆、找圆心、测量半径周长等。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即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通过拼摆,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它的一半。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摆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主动地发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又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若教师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然用了三条线段,但是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注重体验,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基石,思维的源泉。它可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快乐的、有趣的、发现之旅。动手操作能力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授课方式,让学生体会操作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有诸多好处,从而影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通过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移多补少”的应用题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分层次进行操作:先让学生摆小棒,两行各10根,再从第一行移动一根,两行相差多少根?移动2根呢?3根呢?……得出相差数与移动数的关系;然后第一行摆10根,给第二行2根,两行同样多,第二行原来有多少根?边摆边说是怎么想的。教师创设操作情境,学生凭借动手实践,数形结合,不仅明确了算理,也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 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以小组为单位,怎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再拼一拼,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比较变化情况: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最后学生讨论汇报,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了自己的空间观念。

四、注重对动手操作活动的及时评价和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可能更加关注操作学习的结果,对学生操作过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可能致使学生对动手操作体验不全面;而且如果不能够及时反思,对学生的没有参与操作误认为是已会操作,久而久之,学生的操作热情就会慢慢减退,操作意识也会慢慢淡化。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设计动手操作的环节时,一定要仔细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不能只等学生汇报结果,对于操作完成较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肯定,对于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学生也应及时作出中肯的建议,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当学生操作成功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使他们产生一种参与活动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功的情绪体验;对操作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和新的发现的同学,可以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过程对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总之,动手操作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鲜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操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论文作者:蒲宗清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之浅析论文_蒲宗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