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孕育在童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童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力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格健康的人。在孩提时期提及自我实现似乎为期过早,但是,造就创造性品质,应该从孩童时期开始。
童年期的幻想引发和形成以后所有的创造活动
童年,是极富创造力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他在幼年时总感觉到家中墙壁上的污迹和裂缝就像是魔女在飞舞,像是奇形怪状的动物在格斗。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童年期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达·芬奇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不能说与其幼年期的想像和创造无关。
有位心理学家曾拿了一张画了一个圆圈的白纸,到幼儿园去问那里的孩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孩子们看了后似乎不加思索地讲了一大串答案:“这是鸡蛋”、“这是乒乓球”、“这是月亮”、“这是一个大鼻孔”……,他到了小学,用同样的问题问小学生,小学生们规规矩矩地举手回答:“这是阿拉伯数字零。”“这是拼音字母O。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给予他的回答最合乎标准:“这是一条曲率处处相等的封闭曲线。”最后,他到了一个研究机关,研究人员看了这张纸后面面相觑,谁也不作声,最后推举了一位代表与心理学家商量,是否等候他们研究几天后才给予正式的答复。
这个事例似乎有点夸张,但却实在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幼年期孩子往往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和清规戒律的制约,也不顾客观情理的限制。因此他们的思维是大胆的、自由的和富有创造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创造性思维逐渐地被刻板划一的思维方式替代了。
尽管每个孩子的创造性潜力不尽相同,但是,与其他年龄的人相比,他们突破已有经验束缚的想法的丰富程度是占优势的。难怪有人曾感慨地说,只有幼儿教育,才是进行创造性的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偏激,但不是没有道理的。
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创造能力是一种最能丰富和超越一般成就的能力,但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成人往往不理解孩子的“胡思乱想”。不喜欢孩子“挖空心思”的探索,而期望孩子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心理学家托兰斯曾运用84种个性特征区分富有创造性的人和缺乏创造性的人。他认为,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具备许多讨人喜欢的个性品质,例如有决心、好奇心和丰富的感性知识、敢于冒险、具有幽默感等等,但是也有不少不讨人喜欢的个性特征,例如执拗、挑剔、骄傲自满、不易满足等等。然而,在产生或者坚持特种新的想法时,这些令人感到不满的个性特征却有其积极的价值,可惜的是,这一点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更难以被人一分为二地首肯和鼓励。难怪美国女舞蹈家邓肯会说:“真不知还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是迫使子女陷入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富有创造才能的孩子,对于某种刺激具有产生许多想法的能力,具有产生不同种类想法的能力,还具有产生不寻常想法的能力。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对于那些“不听话”、“乱插嘴”、“想入非非”、“不按常规做事”、“专门出馊主意”的孩子就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采取阻止甚至压制的方法。
给予孩子独立的、自由活动的机会
马克思从哲学——美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创造性”看做是与人的“自由活动”等价的范畴。马克思认为,创造体现了两重意义上的自由,即它体现了人对外在必需的摆脱,创造的人是被内在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冲动所激发着的人:它也体现了人对客体的必然性、对象的尺度的掌握和驾驭,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创造都必须以此作为前提。所以,这种意义上的“创造性”虽不直接包涵在“全面”发展的概念里,但却是人的全面发展趋向的最高目标。
从小就给予孩子独立的有相当自由程度的活动的机会,是培养孩子创造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必须。
孩子喜爱嬉水,只要允许他玩,他就会用各种容器在水池里舀水,倒来倒去,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会把纸盒子、小石子、泡沫塑料、方糖等放在水里,看它们变得怎么样。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样,能从与水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做一做、试一试、看一看,最终达到一种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就是孩子这类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阿基米德式的创造性智慧。
从2岁左右开始,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内在冲动的激发而开始涂鸦,这种乱涂乱画的线条对成人来讲毫无意义,甚至还会使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感到恼火,但是,这却是孩了真正的创造。在一次儿童绘画大奖赛中,评委们为了表示公平,将孩子按年龄划分为3个组。 在对孩子的画开始评价时,评委们惊奇地发现,从总体上他们都愿意给最小年龄组的孩子们的画打最高分,而给最大年龄组的孩子们的画打最低分,因为前者富有创造性想像,充满了童趣,而后者却显得太落俗套,受到了成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如若给予孩子更多的创作自由,那么,孩子会在绘画中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
教育,最终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以高标准要求,这样的人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在幼小的孩童时期,不以这样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不让孩子自由地、独立地参与在许多成人眼中并无价值的活动,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会因为我们过多的规范化训练和重复性练习而变得墨守陈规,不图改革和创新。这样的人,其人格终是不够完美的。